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田生态系统内,鼠害的形成是土地农业利用和开发的“副产品”,农业生产格局、作物布局和各种农业措施等都会对鼠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不科学的灭鼠不仅不能控制害鼠,而且还会刺激鼠类数量的增长。制定农田鼠类管理措施,除了需要掌握鼠类本身的发生规律、种群动态等生物生态学特性外,应关注农业生产格局对鼠类群落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发挥农业措施对鼠类群落种群发生发展的作用。同时,还应注意人类的经济建设活动对鼠类群落的影响,必须认识到鼠害治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开垦对功能相对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是重要的干扰,这种干扰往往导致栖息地破碎化,并对动植物群落产生强烈影响。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啮齿动物群落受到开垦干扰后对环境的响应及其群落中种群的生态对策,是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维持稳定的重要基础。2006~2011年,采用标志重捕法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未开垦和开垦草地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及其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进行了专门研究。目的(1)明确开垦干扰下啮齿动物群落格局时间尺度变化;(2)验证假设:人为干扰区(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r?对策者占据优势,未干扰区(未开垦区)以K?对策者为主;(3)依据啮齿动物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来判断群落所受干扰的程度。结果表明,开垦干扰降低了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改变了群落中不同生态对策种群的数量组成,种群以r?对策者为优势;未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中以K?对策种群为主。开垦区啮齿动物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3.
林区啮齿动物分布与生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人为干扰下啮齿动物生态分布与生境的关系,利用夹日法于2008年3月—2010年12月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在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棕背鼠平的密度最大。灌丛中棕背鼠平和黑线姬鼠为主。沼泽湿地以东方田鼠为主。阔叶林以大林姬鼠为主。农田草地草甸以黑线姬鼠为主。在居民点附近以伴生种褐家鼠为主。这反映了它们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倾向性。地面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丰富度对小型啮齿动物分布也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2002年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状况及今后的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军 《西北农业学报》2003,12(3):115-118
2002年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宁夏等省(自治区)草原鼠害发生严重,经济损失巨大,对鼠害发生区的草原以及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也造成严重破坏。草原鼠灾发生的主要特点是:害鼠以小型群居鼠类或地下生活的鼠种为主,草原害鼠加剧了草场退化和荒漠化进程,过度或不合理放牧是鼠灾“爆发”的诱发成因。为此本文提出防治鼠害发生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给雷山县鼠类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雷山县1985—2011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雷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2科(鼠科、仓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住宅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住宅区总鼠数的52.54%、29.49%,合计占82.03%;黑线姬鼠为稻田、旱地耕作区优势种,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1.67%、49.89%,合计占60.67%。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以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啮齿动物群落和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人工林群落生态阈值概念.采用系统分析法,组建了刺槐、油松、侧柏被害模型和飞播造林30 d种子损失模型,并以国家及地方标准的最大允许损失指标偶联求得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管理中的生态阈值模型.结果表明,群落总密度和地面鼠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刺槐最大,油松次之,侧柏最小;鼢鼠和田鼠在高允许损失率下为刺槐>油松>侧柏,而在低允许损失率下为油松>侧柏>刺槐;草兔为油松最大,侧柏最小;飞播造林中的单因子群落生态阈值不仅决定于地面鼠的总密度,而且还决定于群落各  相似文献   

7.
鼠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通过对巴彦淖尔市农田、农户鼠害种类进行调查,初步明确巴彦淖尔市农区、农户主要鼠害的种类及分布,并通过实施农区统一灭鼠示范项目,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为当地鼠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地下鼠终生营地下生活,由于终年生活在地下封闭、黑暗和低氧的洞道内,生活的空间格局对其身体的形态特征、机能特征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研究动物适应进化的理想材料。本文结合资料对地下鼠的地下适应性特征及其行为对策作以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地下鼠的适应性进化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9.
济源市王屋山地区大棚种植蔬菜及油料作物等是当地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而种植地多位于浅山地区,易遭受鼠害威胁。于2017年~2018年间,在海拔630m左右的阔叶林边缘的大棚种植区内,每年的夏、秋季节采用笼捕法和陷阱法,调查大棚内害鼠种类。结果表明:1)大棚内捕获的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棕色田鼠(Lasiopodomys mandarinus),后两种为主要害鼠;2)2017年,采用陷阱法捕获棕色田鼠和社鼠时,捕获数量显著高于笼捕法,对大林姬鼠的捕获数量没有差异;2018年由于捕获的鼠类总体数量少,两种方法在捕获数量上无明显差异;3)不同年际间,陷阱法的捕获效果均优于笼捕法。  相似文献   

10.
在农林害鼠种群动态和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鼠害修复专家决策系统的设计方法,组建了修复子系统、生物控制子系统和气候子系统模型,讨论了各子系统在农林鼠害修复专家决策系统中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1.
植物性灭鼠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鼠害已成为危害当今世界各国生态环境的一个主要问题,因此引起全球的高度重视。化学药物灭鼠是现阶段采用最多、应用最广、效果最明显的方法,但是化学灭鼠剂由于严重污染环境,并且产生二次中毒现象,已面临被淘汰的局面。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不污染环境、不易引起抗药性和易于自然降解等优点,已受到关注,利用开发安全系高的植物源灭鼠剂,研制植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研制植物灭鼠剂,对于防治鼠害、保护环境、发展我国的生物源灭鼠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计量等方法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近50年园林生态学科领域科研发展经过了起步探索(1962-1981)、缓慢发展(1982-2001)、快速发展(2002-2011)3个时期,园林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于20世纪90年代末初见端倪,作为一门新兴独立的应用生态学分支学科于21世纪初已基本形成.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包括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问题以及园林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问题.当代园林生态研究主要有生态效益研究、生物与环境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研究、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园林生态学研究主要侧重生物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占总体研究成果的76.3%.不同研究方面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如生物与环境研究侧重对植物的研究,生态效益研究侧重净化环境、水土保持和防灾减灾,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研究则侧重生态规划与设计.对四个研究方面的论文主题词检索和高频主题关键词的分布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的热点有多样性、群落、水土保持、防灾避险、净化环境、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对CNKI中4个研究方面成果中获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进行统计(不排重),总体成果中基金项目论文所占比重为10.8%,国家和地方基金是园林生态学科研基金资助的主要来源,基金论文比例之和达到85.4%,且国家和地方基金资助论文较多的是“生态与环境研究”和“生态效益研究”,合计占基金论文79.1%.SCI-E中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为47.1%,是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基金论文率的4.3倍,且国际基金是基金论文的主要资助来源之一,说明中国园林生态学领域部分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学界关注.基于CNKI相关主题词统计,“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只有“景观生态学”的1%,“城市生态学”的8.3%,“园林生态学”学科系统理论研究在相关生态学科研究中所占比重很低,其理论和方法研究还较薄弱.今后在进一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持续开展生态效益和园林植物研究的同时,为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人-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支撑,还需拓展交叉生态心理学或环境心理学等其他相关理论,更多地关注人与环境互相作用关系以及生态规划与生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既使环境更好地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也使人认识到改变一些行为能更好地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1998年春至2000年秋季,在对黑龙江鹤北林区森林鼠害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林区鼠害的发生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生物防治,营林生态措施,驱避剂防治与化学防治均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黑龙江省东南部林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和数量季节变动规律,利用铗日法采集标本以及林业部门和各林场提供的数据,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通过实地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东南部林区共有啮齿动物21种,隶属3目、8科、16属,占黑龙江省的70%。其中古北界17种(占80.95%),广布种4种(占19.05%),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季节变动夏季数量最高,春季最少。而年间变动较为稳定。在捕获的数量上看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15.
达茂旗17种啮齿动物分布的种间关联既呈现出复杂的网络格局,又表现出草原动物群与荒漠动物群间空间配置的分异,这与该地区处在2个动物地理亚区的过渡带特点是一致的。聚类分析则表明该旗分布着6个啮齿动物群落组。其中2个属草原生态地理动物群,其优势种为五趾跳鼠、草原黄鼠和长爪沙鼠。4个属荒漠生态地理动物群,优势种为戈壁五趾跳鼠、子午沙鼠、五趾跳鼠和三趾跳鼠。群落组的划分对于制定该旗啮齿动物防治对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日益高涨的生态旅游需求,我国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发展方兴未艾。作为依托环境生存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各地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普遍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现象,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产业发展前景堪忧。该文从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入手,通过分析休闲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特点,探讨当前休闲农业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损害影响,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行业准入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组建农村环保的非政府组织制度等环境管理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对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分布特征及其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微塑料的来源主要包括直接进入到环境中的初生微塑料和大块塑料破裂、分解形成的次生微塑料,其可在大气、水体(淡水和海洋)和陆地环境之间进行迁移。需建立统一的微塑料样品采集、分离和鉴定方法,并结合准确高效的溯源分析技术,进一步探索其环境行为与归趋。微塑料(含自身的添加剂)被生物摄取后会造成物理损伤、引发生物体的行为、生理学和分子学反应,并可能与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污染,产生联合毒性效应。通过同位素示踪与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联用,重点研究微塑料的生物累积和在食物链中的传递效应,尤其是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以期为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畜牧业统计资料,结合全国草地覆盖遥感数据,采用生态能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发生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评估了鼠害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危害损失。结果表明:2000—2010年,中国草地鼠害的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和造成的损失总体呈上升趋势;11年间全国由于鼠害造成草地生物量的损失年均约1.181 54×10~7 t,年份间鼠害差异大,2006年草地生物量损失最大,为2.537 23×10~7 t;区域草地鼠害损失大小排序为西南、西北、华北、东北,西藏自治区鼠害最严重,年均草地生物量损失占全国总量的38.09%。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11月,在山西省五台县农田调查了农田害鼠的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动规律。结果表明,当地农田害鼠群落为长尾仓鼠(Apodemus peninsulae)+大林姬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群落,这可为当地在灭鼠工作中确定投饵量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当地害鼠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也较低,而其优势度指数偏高,主要是由当地优势鼠种之一——长尾仓鼠所占比率过高(77.12%)所致。对农田害鼠季节变动规律的研究表明,五台县农田害鼠数量一年中有1个高峰(6月),这不仅与群落自身的生态学特征有关,而且与当地气候、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为干扰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人为干扰活动比较大的矿区啮齿动物组成,为有关部门预防鼠害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啮齿动物研究提供基础生物学资料,于2010年3~11月通过实地调查,利用夹日法结合已采集到的标本,并对文献进行综合整理。结果表明黑龙江东部矿区啮齿动物12种,隶属3目5科10属,占黑龙江省啮齿动物的40%,在动物区系组成上以古北界为主(83.33%);从捕获数量上来看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为优势种,啮齿动物在居民点的密度大于林地,符合矿区生境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