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凤县几种野生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选择性培养基从采自凤县的12种野生植物中分离获得15种放线菌.非寄主作物定殖试验表明分离所获放线菌不仅能够定殖在不同植物体内,而且能定殖在植物的不同部位,具有内生性;皿内拮抗试验结果表明,15株内生放线菌中有2株对5种供试靶标真菌(梨状毛霉菌、西瓜枯萎菌、番茄灰霉菌、粉红聚端孢、苹果炭疽菌)有明显拮抗活性,其中Am3对灰葡萄孢菌抑制率达89.0%.Am5对西瓜枯萎病菌抑制率达81.0%;2株内生放线菌的发酵液对供试靶标真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菌体残渣提取物的拮抗活性明显高于发酵滤液提取物.温室番茄、黄瓜防病促生实验结果显示菌株Am3、Am5有较好的防病促生作用,其中经Am3处理过的番茄植株干重比对照植株干重增加120%,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达68.9%.  相似文献   

2.
6株野生植物内生放线菌防病促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找具有内生习性的植病生防放线菌,从采自秦岭的14种野生植物中分离得到29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发酵液抑菌试验和温室防病促生试验。结果发现,有6株菌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SF1对粉红聚端孢、SF4对苹果炭疽菌、SF20对灰葡萄孢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SG2的代谢产物具有很高的抑菌活性,其发酵滤液对茄链格孢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5 mm;菌株SG2对温室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9.72%,菌株SF4对黄瓜白粉病的温室防效达到89.61%,菌株SF20对番茄和黄瓜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可见,从野生植物中分离具有内生习性和抑菌作用的放线菌,直接用于生物防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防放线菌组合防治枯、黄萎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优良放线菌及其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生物防效,筛选出具有良好防效和促生作用的复合菌株。【方法】采用离体抑菌作用测定法和温室人工接菌法,研究不同生防放线菌及其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的防效和促生效果。【结果】离体抑菌作用测定结果表明,菌株SC11和SE2的菌体、发酵液和发酵滤液对大丽轮枝菌和西瓜枯萎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孢子萌发抑制率高;盆栽试验表明,菌株SC11和SC1复配的C2组合对西瓜枯萎病和茄子黄萎病防效显著,防效分别达到84.93%和71.48%,且高于各菌株单一使用的效果;C3组合的发酵液对西瓜的株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影响突出,经C3处理后的西瓜根系还原强度值最大,对茄子的促生作用仅次于菌株SF6。【结论】生防放线菌组合的防病促生作用优于单个菌株,组合菌株间通过协同作用可达到优势互补,只有全面考虑各菌株的习性并进行合适的组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离和筛选苜蓿内生放线菌,为进一步筛选拮抗菌株打下基础。[方法]从健康苜蓿组织中分离得到3株内生放线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皿内对峙培养。[结果]MX2及其发酵滤液对11种靶标菌均有一定的拮抗作用,特别对番茄灰霉、西瓜枯萎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MX3的发酵滤液对小麦纹枯病的抑菌作用较强,但是平板对峙培养中MX3没有此作用。[结论]MX2是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黄瓜霜霉病的生防菌株,为黄瓜霜霉病的生物防治和生防菌制剂开发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温室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生防菌株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以及对黄瓜的促生作用。[结果]温室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霜霉病病原菌20 d后,34株细菌中有7株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在50%以上,其中TDGN2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64.65%;有7个菌株对黄瓜苗生物量的增加量超过20%。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防效和促生效果较好的DS22、TDJN4和THGB4 3个菌株中TDJN4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均超过50%;生防菌株处理的黄瓜叶绿素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结论]生防菌株TDJN4对黄瓜霜霉病表现出一定的防病促生效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番茄内生放线菌ts-6对灰葡萄孢菌的拮抗作用及其防病效果,结果表明:对峙培养时ts-6菌株对灰葡萄孢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培养7d后可形成直径30mm的抑菌圈,抑菌带宽度达12mm。显微镜下可见抑菌圈边缘菌丝体畸形膨大,分隔、分枝增多,部分菌丝顶端膨大呈泡囊状,有的泡囊破裂、原生质外泄t。s-6菌株胞外分泌物对灰葡萄孢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说明,其胞外分泌的拮抗物质中既有能耐高温的抑菌物质,又有遇高温易失活的抑菌物存在。离体和温室防治试验说明,ts-6菌株培养液对灰霉病的防效显著高于菌悬液和无菌滤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24h时,无菌滤液的防治效果高于菌悬液;挑战接种间隔期为48h时,菌悬液的防治效果高于无菌滤液。  相似文献   

7.
汪莹  李小松  胡建新  马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1):6426-6427,6669
[目的]研究烟草内生细菌Itb57和Itb295的促生与抑菌作用,以探讨其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研究不同处理方式的内生细菌Itb57和Itb295菌悬液对烟草幼苗的促生作用;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内生细菌Itb57和Itb295菌悬液对烟草黑胫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烟草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内生细菌Itb57和Itb295菌悬液对烟草幼苗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能显著提高地上部的鲜重和干重,以浸种+喷雾灌根处理方式的促生效果最好;菌株Itb57对烟草黑胫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烟草灰霉病菌3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株Itb295仅对烟草黑胫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烟草内生细菌Itb57和Itb295在烟草病害生物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鱼腥草内生放线菌的杀菌生物活性。[方法]以新鲜鱼腥草为材料,从其根、茎和叶部共分离得到7株内生放线菌。采用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抑制孢子萌发法对7株内生菌发酵产物进行杀菌活性筛选。[结果]这7株内生放线菌均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其中,编号为K3和K15的2株内生菌发酵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玉米小斑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和禾谷镰刀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强抑菌活性,其抑制率均在70%以上,对玉米小班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在90%以上。进一步研究K15和K3菌株的抑菌活性可知,K15和K3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3.71和14.97 mg/ml;盆栽和田间试验结果均表明K15和K3菌株发酵液对小麦白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白粉病的盆栽保护和治疗效果均高于70%,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7.46%和66.55%。[结论]K15和K3菌株发酵产物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特别对小麦白粉病菌有很好的田间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番茄内生放线菌总类群中识别目的放线菌,筛选出了5株FQ-017抗代森锰锌菌株,选择保持原菌株抑菌能力的抗性突变菌株FQ-017-3作为定殖及温室盆栽防效试验的菌株。灌根法接种并重新分离结果显示,茎中内生放线菌带菌量最高,根中次之,叶片中最低。各组织带菌量在体内呈现了高→低→高→低的趋势,第35天仍能从各组织中分离到FQ-017-3,表明FQ-017-3不仅能够长时间定殖于番茄体内而且能够增殖。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内生菌FQ-017于番茄苗22 d和32 d后对番茄灰霉病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56.26%和58.25%,两者基本相当,对番茄叶霉病的平均相对防效分别为58.09%和23.96%,FQ-017-3对叶霉病的防效在后期明显降低,说明该菌对不同病原菌的防治效果不同。根据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和培养形态特征,确定FQ-017为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  相似文献   

10.
采用皿内对峙试验从17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株中筛选具有生防效果的拮抗菌株,然后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对筛选出的生防菌的生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皿内对峙试验共筛选出对番茄叶霉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放线菌株26株;菌株BAR1-5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最佳,相对防效达到49.7%,接种番茄叶霉菌前和接种后喷施BAR1-5发酵上清液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62.6%和50.6%;BAR1-5菌株发酵液原液和5倍液的相对防效分别达到42.5%和33.1%。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AR1-5对番茄叶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是1株很有生防潜力的内生放线菌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佳木斯地区肇东苜蓿无药害除草剂品种和使用方法。[方法]通过土壤处理除草剂小区试验研究6种除草剂处理对肇东苜蓿分枝期苗情和草情的影响。[结果]6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阔叶杂草均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对禾本科杂草也有一定防效。对肇东苜蓿无药害的药剂处理有75%阔叶散悬浮剂播后苗前喷雾,药害较轻的有5%普施特水剂播后苗前喷雾。对肇东苜蓿干草产量影响较小的为5%普施特水剂播后菌前喷雾和75%阔叶散悬浮剂播后菌前喷雾。[结论]肇东苜蓿无药害除草剂品种和使用方法推荐5%普施特水剂播后苗前喷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提取紫花苜蓿中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紫花苜蓿中多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浸提固液比、浸提次数对提取紫花苜蓿中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紫花苜蓿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时间1 h、浸提温度95℃、固液比1∶30、浸提3次。在该最佳提取条件下,多糖的得率可达6.1%。[结论]为紫花苜蓿多糖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出既能加快苜蓿植株干燥又不降低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合适干燥剂。[方法]在甘肃酒泉地区研究不同干燥剂对紫花苜蓿成熟期脱叶率、茎叶相对失水率、种子产量和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百草枯均增加了紫花苜蓿茎叶相对失水率,茎叶相对失水率均超过50%,明显加快了紫花苜蓿植株的干燥时间,百草枯处理没有降低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种子发芽率也没有影响;K2CO3显著地增加了脱叶率5,%K2CO3茎叶相对失水率达到16.58%,而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没有负面影响;Na2SO4提高了种子产量,但干燥效果较K2CO3差;CaCl2的作用与K2CO3作用类似,但总体干燥效果不及K2CO3。[结论]结果为干燥剂在紫花苜蓿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3种苜蓿不同部位皂苷含量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琅  宋晓峰  龚祝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66-15567
[目的]研究3种苜蓿不同部位中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了江苏地区苜蓿属3种植物紫花苜蓿(包括5种栽培品种)、天蓝苜蓿和南苜蓿不同部位的总皂苷含量。[结果]紫花苜蓿根中皂苷含量(1.39%)明显高于其他2种苜蓿根中皂苷含量;天蓝苜蓿和南苜蓿茎中皂苷含量差异不明显(RSD=2.4%),略低于紫花苜蓿茎中皂苷含量(0.583%);天蓝苜蓿叶中皂苷含量最低(0.623%)。综合3种不同部位的皂苷含量,根中皂苷的平均含量达到1.335%,明显大于茎(0.596%)和叶(0.655%)中皂苷含量。[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苜蓿属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叶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金属离子螯合作用、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紫花苜蓿叶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紫花苜蓿叶挥发油对金属离子螯合作用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的IC50分别为73.97、47.60μl。[结论]紫花苜蓿叶挥发油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酸化加热法配合加盐法提取"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以单因素试验设计考察料水比、加盐量、pH、预浸时间、絮凝时间、絮凝温度6因素对苜蓿叶蛋白粗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同时设计L9(34)正交试验来确定"青大一号"紫花苜蓿的苜蓿叶蛋白最佳提取条件。[结果]"青大一号"紫花苜蓿叶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絮凝温度为70℃,料液比为1∶10,加盐量为1%,絮凝时间为5 min,pH为4。[结论]为紫花苜蓿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解宝  吴春会  王佺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852-19854
[目的]探讨菊苣根水浸提液对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0、12.5和50.0 g/L)的菊苣(Cichoriumintybus L.)根水浸提液,处理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3种牧草种子。[结果]菊苣根水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的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根长及芽长生长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随水浸提液浓度增加而抑制效应增强;同浓度下,高羊茅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效应最强。不同植物幼根和幼茎对水浸提液的敏感性不同;高羊茅的幼芽和幼根对菊苣根水浸提液极为敏感,在50.0 g/L浓度下,高羊茅的幼芽和幼根抑制率为39.96%和38.83%。[结论]对开发植物源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治和菊苣综合治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5龄和4龄的苜蓿根际土壤的不同浓度化感作用的强弱及其对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将苜蓿土壤浸提液稀释成一系列浓度梯度,采用纸上萌发试验培养苜蓿、糜子和莜麦种子。[结果]两个年龄苜蓿浸提液对莜麦种子萌发无影响,对糜子、苜蓿种子的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力的强度为糜予〉苜蓿,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15龄苜蓿土壤浸提液的抑制力强于4龄。两个年龄的苜蓿浸提液对糜子的根长、苗高均无影响,但显著抑制了苜蓿的根系生长。4龄苜蓿能促进莜麦根系和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随着土壤溶液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也增强。[结论]15龄苜蓿根际土壤的化感作用强于4龄苜蓿,对糜子、苜蓿均有抑制作用,4龄苜蓿土壤能促进莜麦幼苗的生长,建议苜蓿后茬作物播种莜麦。  相似文献   

19.
紫花苜蓿在湛江地区的引种及适应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在湛江地区的引种及适应性。[方法]在湛江地区对引进的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栽培及品比试验,即从发芽率、物候期、越夏率、产量、干鲜比和茎叶比等方面进行品比分析。[结果]发芽率在86%-95%;越夏率在56.0%-73.3%,三得利的越夏率最高;鲜干比在22.36%-25.64%,其中富特的鲜干比最大;茎叶比在64.43%-67.38%,最大的是富特,产草量以富特的最高。[结论]品种富特和三得利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在湛江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