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主要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上探讨茶树特别是新梢中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途径、结构与功能,以及在茶叶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关系。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主要侧重在与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密切相关的儿茶素、咖啡碱、茶氨酸、萜烯类香气物质等合成途径的研究,并在茶树基因组、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代谢组、茶叶加工过程代谢谱、茶叶品质化学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茶叶生物化学作为茶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和深加工、茶叶贸易和茶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随着行业和科技的发展,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茶叶电生物化学的目的,是研究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生化变化过程中茶树所形成的生物电特性,应用茶树电生化原理,确立提高茶叶产量、保证茶叶品质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标准。茶树电生物化学是以茶树生理学及茶叶生物化学为基础的。任何生物在其新陈代谢过程中,都存在有生物电且产生一定的电势,其电势的强弱因生物体的不同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有差异。生物电的表现,是生物  相似文献   

3.
基础研究的成果,最终必然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的,开发研究为生产所用后,为扩大社会效益与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茶叶科学包括有关茶叶的各个学科,它们各有各的研究课题。就茶叶生物化学学科内的各种科学研究而言,除了应继续进行必要的基础研究外,当前的重点似应深化茶叶化学成分的多种利用与综合利用的研究,并对当前多种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利用面。其它各学科,根据开放发展的需要.也应有相应的重点研究课题。从茶叶生物化学有关的应用研究与结合保健问题的内容来说.是近3O年的研…  相似文献   

4.
茶叶的品质问题,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水平,还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问题。因此,研究氟铝交互化学处理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能够为茶树的种植与茶叶的品质改善,提供夯实的基础。本文从茶叶生长机理与化学品质研究出发,分析了氟、铝元素单一性与交互化学处理对茶叶化学成分的影响与局限,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实验设计、数据模型以及数据库等方式,目的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5.
高晨曦  黄艳  孙威江 《茶叶科学》2020,40(4):441-453
原花青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多酚类物质,也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近年来茶叶中含有的原花青素类物质(Proanthocyanidins,PAs)受到广泛关注。对茶树中原花青素类物质的研究有助于推进茶树生长过程中多酚类代谢途径研究,在茶叶生物化学基础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原花青素的研究现状,综述了原花青素与花青素的关系、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缩合机理、茶叶中原花青素的类型,以及在茶叶中的含量差异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恩施玉露茶连续化加工过程主要茶叶品质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的进行,茶氨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及叶绿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精揉阶段达到最高;儿茶素中C、EC、EGC、EGCG和ECG含量随着加工的进行呈现降低的趋势。氨基酸、叶绿素及C含量差异极显著,其它内含成分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连续化加工有利于保持恩施玉露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人们一直对弄清红茶独特的品质特征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颇感兴趣,在探索茶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过程中,印度茶叶协会的罗伯特博士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1962年罗博士在他的一篇论文中阐明了茶黄素和茶红素,对红茶汤色和香味的重要作用.60年代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的威克博士也对红茶的芳香气味做过类似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茶叶中多酚类及其衍生物的含量有20~33%,其中儿茶素类含有12~24%,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它们对茶树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制茶品质关系非常密切,对人体也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茶叶中儿茶素生物合成是一个重要而.又未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在茶树生理生化上有重要意义,在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上也有重要作用,甚至在整个生物化学领域里,芳香环核的生物合成也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绿茶滋味品质的化学鉴定及定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类绿茶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外形与香气在各类绿茶之间的差别更为明显,但反映绿茶品质的基础是滋味。绿茶的滋味,是口感的反应,集中表现在味觉的醇鲜浓三大方面,而醇鲜浓则需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形成绿茶滋味醇鲜浓的物质是茶叶的化学成分,一般统称为茶叶品质成分。决定茶叶滋味的各种品质成分,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由于加工的技术条件不同,经过不同的化学与生物化学变化,改变了各种品质成分及其转化产物的量与比例的关系,从而形成不同风格的茶类,包括各种不同种类绿茶的特征。各种  相似文献   

10.
生化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叶加工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的过程,在速溶茶加工、液态茶饮为加工及茶叶综合利用加工中如茶多酚抗氧化剂提取、茶叶咖啡三提取等方面,生化技术的应用更广泛。本文将介绍酶技术、膜分离技术、有机溶剂萃取技术、离子交换树脂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微胶囊技术等在茶叶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1.
光是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中"温、湿、风、光"等重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对茶树生长发育及茶叶品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光调控对茶树代谢、茶叶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LED光在茶树栽培育种及茶叶加工等领域中的应用,展望了LED光调控技术在未来茶叶生产加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茶叶种植劳动中引入数学优化模型的概念,有助于实现茶叶种植、加工过程的可视化标准衡量与掌控。文章从数学知识与茶叶产业化种植结合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常见的数学优化模型,以及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数学优化模型的用武之地。重点对茶叶品质估算误差结果进行了对比和优化。最后,从实际茶叶种植加工过程出发,模拟演示建立茶叶品质估算误差的数学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3.
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饮品,在茶叶中含有多种主要常规成分,而茶叶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浸提工艺的影响,如何确定最佳的浸提工艺条件,以获得理想的浸提效果,已成为茶叶产品工艺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以茶饮料为例,深入研究了超声波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浸提效果,以此探究超声波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浸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常规浸提法而言,超声波对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浸出率与其较为接近,但在浸出果胶和蛋白质等化学成分却会受到抑制。此外,相比于其他浸提方式,可以发现超声波在儿茶素浸出效果上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4.
茶叶的风味品质是茶叶中化学成分通过冲泡而在茶叶的色、香、味上体现出来的。迄今为止,已有较多文献报道冲泡时间对茶叶化学成分浸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汤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亦随之增加。温润泡是指在冲泡第一道茶之前,先将茶叶用沸水淋湿后即将水倒干,温润泡对茶叶感官品质产生影响。本试验以茉莉毛峰、茉莉春螺、白牡丹、铁观音、肉桂、政和工夫红茶等不同茶类为试验材料,探讨温润泡(短时冲泡)对不同茶类主要品质成分浸出的影响,以期为不同茶类的泡饮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茶叶香型及特征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茶叶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由于受茶树品种、气候条件、加工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茶叶香型呈现丰富而多变的特点。本文主要就目前较佳的茶叶香气物质制备技术、茶叶香气物质的种类及特征、茶叶香型及关联成分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7.
在我國由于制茶事業的廣泛發展要求深刻研究茶叶原料及其加工过程而產生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是由茶樹的細嫩的芽叶也就是新梢加工而成的;在我們亞热帶,茶叶的采摘开始于四月  相似文献   

18.
绿茶能充分对叶内的内含物质保留,其中80%的茶多酚与咖啡碱、50%的叶绿素都被保留下来,与此同时,维生素基本很少流失。随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养生问题,对绿茶的抗菌消炎、抗氧化与抗衰老等功能十分关注,逐步加大了对茶叶化学成分及功能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利用试验分析,以绿茶为例,对不同干燥环境影响茶叶化学成分的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19.
30年来茶叶生物化学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泽农 《茶叶科学》1994,14(2):95-100
60年代,茶叶生物化学才在我国系统创建,在此以前的有关论著,都未超越茶叶化学或称茶叶成分化学的范畴。60年代以后,又由静态生化和动态生化体系,发展为以酶系统作用和调控为动力的茶叶特征成分生物合成和转化为中心的茶叶生物化学基本完善的新体系。80年代茶叶生物化学取得了全面的进展和深化,今后应着力于引用高新技术,瞄准学科发展的生长点,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在使用计算机技术与设施,采用L处理方法、计算机量化、图像处理等方式来进行对茶鲜叶的色坚定,与研究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变化,茶鲜叶色泽及其嫩度,读取茶色泽参数进行茶叶识别等方面针对茶叶的品种,加工,品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思路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