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史 茶诗     
广东增城人好饮茶,早有文字记载:明代陈经翰写《游燕游岳稿》及《山中志怀》二书,就隐居城东七里的凤凰洞中,洞里多岩石、石岩产岩茶,茶味胜西坑(增城西坑茶,是茶质味优的一种).县境内还有“银泉茶”、“狮岭茶”、“东坑茶”、“十八滩茶”、“仙人洞茶”等.“增城商业话升平”一文道:增城人在唐代讲“滩茶”;元代讲“泡茶”;明代讲“焗茶”;清代讲“冲茶”;今天讲“饮茶”.滩、泡、焗冲、饮,反映了增城人五个朝代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茶寿印存     
林乾良 《茶叶》2013,39(2):112-113
所谓“米寿”与“茶寿”之数目,虽源出民间之“拆字”法,却也与事理相合,故能传于久远。从“米”字论,自上而下可分三部分,约为“八十八”三字。“茶”字的中下部分,约与“米”字相当。上部分的草头,无论是繁体(作++)或简件(作艹)字,都是20的意思。88加20故为108。  相似文献   

3.
郑谷与茶     
郑谷(989~1061),唐代诗人,字守愚,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篇》。 郑谷有茶诗(主要是有茶之诗)十余首,综述如下。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峡中,相当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县地。小江园为一种名茶,《广群芳谱·茶谱》:“峡州小江园……皆茶之极品”。作者在峡中尝到了“小江园”这种名茶,认为它可以和安徽宣城的鸦山茶、四川的鸟嘴茶比美。这种“小江园”名茶的特色是:干茶呈浅黄色,煎后茶汤呈浅绿色,如果酒后饮上一杯,更觉茶味隽永。  相似文献   

4.
翁颖萍 《茶叶》2006,32(4):239-242
“茶乐”包含“以茶为主题的音乐”和“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并从这两方面诠释了“茶乐”。探讨了“为茶而伴的茶艺音乐”的选择,说明茶艺应选择与其主题、特点相符的音乐。  相似文献   

5.
古人常用“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概括南北两地风土人情,仿佛煮茗烹茶之事与漠北草原的蒙古族并无瓜葛。殊不知茶已随南北贸易的繁荣与发达而悄然北上,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境遇。本文从器、烹、礼、寓、忌等五个方面对蒙古族“茶境”进行系统探索与阐述,旨在为蒙古族饮茶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郁风 《中国茶叶》2003,25(2):28-31
②《四之器·风炉》条内有“置(土带)(土泉)于其内”句。(土泉)字是(土臬)字之误,应订正。陆羽所说的“(土带)(土臬)”[音迭聂(dié、niè)]指何物?《广韵》、《集韵》释“(土带)”为“贮也、止也”,释“(土臬)”为“小山也”,二字合释有“贮置高处”之意。“(土带)(土臬)”二字如作炉栅解,不甚合。陆羽说风炉“古鼎形”,未说鼎中置炉栅(今参见日本茶道仿陆羽《茶经》的三足风炉,亦无炉栅结构)。“(土带)(土臬)”二字如作风炉上口放置煮茶锅的凸起支撑物解(如城墙上的雉即齿形矮墙状),则此句应是“于其上”,不是“于其内”!如若是,则这句文字应校为“置(土带)(土臬)于其上”。  相似文献   

7.
英语发展过程中,拥有许多外来借用词汇,其中也有从汉语中借用的词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tea”。本文就以英国茶文化为例,通过阐述英语词汇tea的来历,对英语中的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茶禅印存     
林乾良 《茶叶》2013,39(3):180-181
“禅”字,应该说源于佛教。诸如“坐禅”、“禅师”、“禅宗”、“禅定”、“禅杖”、“禅林”等词,均与佛教有关。唐代名著《封氏闻见记》(封演撰)称:“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相似文献   

9.
据邵武“地名录”及《和平镇概况》记载,公元1924年前,邵武和平镇的“留仙峰”、“关心峰”寺庙周围有生产一种久负盛名,色、香、味俱佳,且与铜钱或铜板混合在嘴里咬嚼5~6分钟后,会将铜钱咬碎由此而得名的“碎铜茶”。当时农民以该茶治疗痞疾、肚痛、风湿痛、关节炎等疾痛,并有部分销往江西南昌一带,很受欢迎。笔者为探讨一碎铜茶”神秘,特于1996年10月初走访了“碎铜茶”产地──留仙峰,并对“碎锅茶”的产地环境、生态条件作了初步考察。为了证实“碎铜茶”功能,考察之间特向“留仙峰”吴某翁索取少量1996年春季加工的干毛条做…  相似文献   

10.
品鉴古茶     
罗朝光 《中国茶叶》2010,32(3):41-42
近年来,“古茶”成了高档普洱茶的代名词,受到喜爱普洱茶人的追捧。空闲之余,朋片友相聚,泡上一壶古茶,在优雅茶香中交流,在浓酽茶味中切磋,不亦乐乎。但很多爱茶人对占茶并不十分了解,对众多的古茶产品更是茫然,为此,本文想围绕“古茶”话题,谈点个人认识。  相似文献   

11.
特早芽品种“元宵茶”区域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元宵茶”是从霞浦县崇德乡后溪岭自然村特早芽“春分茶”群体单株选育出来的无性系新品种。在省农业厅经作处茶叶科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霞浦县茶科所建立品比试验区与母本国,采取边选育、边繁育、边区试的办法,把特早芽品种“元宵茶”引到清流县、福安市、拓荣县与省茶科所区试。对“元宵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抗逆性、幼龄期生长情况、产量、品质、萌芽特性进行考察,通过不同地区试种实践,为推广提供依据。现将各地引种情况报告如下。二、引种经过与方法霞浦县茶叶局为选育、开发特早芽品种“元宵茶”。于1993年在霞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已故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首倡的“茶德”的内容进行了研究,指出:“茶德”内容的探讨,直以合乎茶性、人性和正确人生价值观,以及简洁、全面为原则;茶德的内容由“茶德”基本规范和“茶德”总原则构成;茶德基本规范拟为:“俭、敬、清、和”;茶德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宜从艺术、修性、交谊、健身四层面和价值目标、约束守则两大部分展开,并列表试析了“茶德”诸基本规范的具体涵义,以图厘清“茶德”内容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13.
《茶叶》1958,(4)
在宜昌专区到处傅扬着五峰县小河社“七仙女”日采千斤茶的惊人奇迹。“七仙女”中18岁的青年姑娘共青团员谢承珍日采茶叶1,157斤,首创全国最高采茶纪录,比过去日采30斤提高了38倍,比安徽歙县采茶能手张青和所创造的日采551斤8两的纪录还  相似文献   

14.
“元宵茶”是从原产于霞浦县崇儒乡后溪岭村的“春分茶”群体中分离筛选出来的无性系新品种。该品种为灌木状,大叶种,树势半被张,分枝中等。其越冬芽萌发、开采期特早,一芽一叶期比福云6号提早10~15天,在霞浦菜区嫩消生长有7轮次,年生长期达300多天。嫩梢黄绿,芽茸尚多,适制名优绿茶,内质显著优于福云6号。经5年的选育研究,与各地试种表明“元宵茶”在名优绿茶区具有推广价值,为了加速繁育、推广,现将近年来进行速生栽培示范与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搞好建园基础茶树是深很多年生作物,立地条件影响茶树的生长,肥沃良好的土…  相似文献   

15.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从茶历史、茶俗及饮茶方式、茶文学这三个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茶名和茶的引申义两个方面才“茶语”翻译提出相关看法,希望能够对当前茶文化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在黑茶加工中作用广泛而突出,本文从同属黑茶的“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的渥堆发酵及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构成入手,以科学研究结论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较全面地阐述了微生物种群在形成“六堡茶”品质中的作用及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的生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梧州的地理、气候和土壤特点,得出梧州特有微生物的不可复制性和移植性,离开梧州生产不出纯正“六堡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李霞 《福建茶叶》2016,(6):331-332
日本茶文化兴起于奈良时代,并在室町时代得到较大的发展。日本茶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也会对日语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日本的茶文化受到我国茶文化的影响,但是日本茶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特色。透过"茶"字,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日本茶文化的特点,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本文首先对日本茶文化加以说明,并简要分析日语与日本茶文化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就"茶"字在日语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王碧林 《茶叶》2007,33(2):84-84
“古堰画乡”茶,以典雅的茶名、新颖的外型、独特的肉质,荣获“2007中国(杭州)国际,名茶博览会暨第二届浙江绿茶博览会”金奖。  相似文献   

20.
三、字义笔者赞成陈椽先生所说的“分析中唐以前的记载,要依当时所说的事情实质而断定其所指何物,不能以字论字。”在“茶”字出现之前,“荼”一直分担着茶的意义。“荼”是一个多义词,对于“荼”字在上古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作为充饥之物,有的认为是茶,有的认为是苦菜,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摘录几条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