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根腐病的流行强度受气象因子的影响很大,小麦扬花期旬平均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流行起点值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出现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当年根腐叶枯发生严重。小麦扬花期病情指数5%左右,当年病害流行强度1级;叶部病情指数20%左右,当年病害流行强度可达4级。据病害发生程度与小麦扬花期叶部病情以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研究结果,研制出两种予测根腐叶枯流行强度的方法,置信度90%以上,可用于指导根腐叶枯的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2.
<正> 宿松县地处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的丘陵区。气候温暖,春季多雨,适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近10年中,1973、1975、1977年是流行年,病穗率在20%以上;其余7年为轻病年,病穗率0.5—15.6%。为了摸清我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我们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工作。一、气象因素 (一) 气温与病害发生的关系。1975—1979年小麦病穗始见期在4月19日—5月2日,4月上旬旬平均温度在10.8—14.6℃,4月中旬旬平均温度在15.2—18.2℃,都以1976年为最低,病穗始见期也最迟。一般说,15℃以下不发病。历年大麦扬花期在3月下旬—4月上旬,旬平均温度为12.1℃和13.7℃,都低于发病的温度,  相似文献   

3.
经过三年的试验研究,初步看出我省洛宁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小麦品种和气象要素的制约,而菌源活动情况又受气象要素的影响。首先在小麦品种间虽无免疫类型,但各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十分显著;其次在小麦抽穗、扬花、灌浆期(5月1日~20日),(1) 旬平均气温为18. 9~19. 8℃,都是适宜于赤霉菌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对赤霉病发生不是限制气象要素。(2) 旬平均雨量19. 4~48. 0毫米,旬平均相对湿度73~79%,旬平均雨日4天,连阴雨日2~3次,对赤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都是极为有利的环境条件,因此,是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决定要素。(3) 旬平均日照时数71. 6~60. 1小时,对小麦生长发育不利,降低了抗病性。  相似文献   

4.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屯要病害之一,梅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常造成严屯损失,对产最和品质都影响很大。t自1,72年以来,我们含对其发生现律进行过系统调查和观察,以便根据共发生规律制定预测预报方法,指导防治。现将儿年来调龙观察结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赤霉病菌的产生(一)越冬后稻桩子班壳的形成 稻桩_卜子囊壳主要是在越冬后形成。我们于每年2月份开始,在长沙地区对小麦、油菜、绿肥田外露稻桩子囊壳进行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侮种类型田取稻桩样本100一200丛,观察越冬后稻桩子囊壳形成的始见期。根据多年观察和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我省连续发生,流行。1985年全省大流行,损失小麦约8.9亿公斤,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为此,我们组织全销有关单位协作,从菌源量、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等几方面入手,对我省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田间流行动态经验模型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危害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气象、施肥因素探讨近年来皖东地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结果表明,4月15日至5月15日雨日数及氮肥施用量与赤霉病发生成正相关。2014年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最佳,病指防效达到97.74%。  相似文献   

7.
小麦赤霉病流行定量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陵县植保站 1975~ 1986年小麦赤霉病田间调查值与气象观察值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作出了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短期预报模式 :Y =8.42x6 5 +1.3 5x88-4 7.15 8±SQ,将相关因子数值代入方程得到的预测值与 1975~ 1986年历年发生程度值和1987~ 1997年的实际调查值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安阳县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安阳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85万亩左右,由于近年来玉米套种和铁茬播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玉米秸秆还田面积的增加,田间赤霉病菌源充足,遇到适宜条件,赤霉病就会发生流行,实际上小麦赤霉病已经成为我县小麦上一种常发性的病害。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它的主要病原菌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 Schwabe),禾谷镰孢菌的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Gibberalla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  相似文献   

9.
10.
黑龙江省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是黑龙江省一种重要病害,近年来在小麦生产上危害越来越大。针对该病在黑龙江省的危害特点、流行规律以及对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作了综述,并指出了今后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的设想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浅论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及化学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也被称为烂麦头、红头瘴,会发生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区域,基于此,本文研究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流行因素,总结了两点:温度和湿度条件;病毒侵入。从喷药剂量、时间、频率三方面入手讨论淮河流域小麦赤霉病化学防治方法。希望能为关注此话题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扬花期的降雨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轻;降雨量多,则发病重。小麦赤霉病发病轻发年份,在扬花初期及扬花末期喷药1~2次,对小麦赤霉病就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小麦赤霉病发病重发年份,应在小麦齐穗末期、扬花初期及扬花末期各喷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程度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气候条件,菌源数量和感病期及其吻合程度,小麦抽穗扬花期高温、多雨、高湿是造成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文章提出了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方法,以供农业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中文学名:禾谷镰孢,燕麦镰孢等。拉丁学名:FusaHum graminearum Sehw.称未谷镰孢。F.arde-naceum(Fr.)Sacc.称燕麦镰孢等。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为害最严重的是穗腐。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利用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赤霉病菌种标样对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赤霉素病菌种对同一品种的致病力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赤霉病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稻麦两熟、三熟地区,但七十年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小麦玉米两熟地区小麦穗腐也相当严重。以陕西关中为例,历史上并无小麦赤霉病发生,1958年和1959年局部地区曾一度流行。此后,由于栽培制度的改变,品种的更替和施肥水平的提高,以及水浇地的扩大逐渐成为一种多发性病害。1963、1964和1972——1976年都有较大流行。即使非流行年,渭河两岸低湿田块发病仍然较重。小麦玉米两熟地区生态条件与长江中下游稻麦复种地区截然不同,因而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也必然不同,但迄今尚无这方面的研究报导。根据陕西15个发病县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和发病症状,并提出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物理预防、化学预防等内容,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识别与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小麦赤霉病的病原、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