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刊1986年第六期洪钧寿先生的《玉蕊花辨》一文,对此花作了较深入的查考探究,读后使人得益匪浅。但洪先生认为玉蕊即今之西番莲的结论,笔者实不敢苟同。笔者认为,唐代的玉蕊与宋代的“玉蕊”实非同一种花木,唐之玉蕊是花木本植物;而宋代的“玉蕊”却是藤本植物。以往各家见智见仁,引唐人资料者认为是树;执宋人见解的断其为藤本,恐怕都是忽略了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归乡行》这件作品还是较成功的。作者选用一株三干式榆桩作主景,此桩一俯二仰,仰者潇洒自然,有一股浩然正气,透视着阳刚之美;俯者优柔飘遗,临水而出,给山川平添一抹秀色。再配上长方白色大  相似文献   

3.
贵刊一九八六年七期发表了宋德钧先生《关于统一盆景术语的管见》一文,主张脱去盆景“中山装”,穿“盆栽”西装。笔者实不敢投赞成票。其一,“盆景”一词恰如其份地囊括了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中无限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盆景的“景”正确地表达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审美意识,趋于艺术;盆栽中的“栽”,是对农事种植活动的表达,趋近科学。“栽”用于山水盆景,意味着“栽石”,有悖常理。其二,日本的“盆栽”一词,仅指树桩,又  相似文献   

4.
探讨果树盆景的共性,就是总结其一般制作、养育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从而把果树盆景制作、养育好,使其更具观赏性。一、全日照。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老张,看你的石榴果结得多好,那我的樱桃咋不结果呢?如果你把它栽到阴山背后,还有大树罩住,岂能结果?老李回答的理由虽简,但道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绝大多数果树都是阳性果木,属全日照性。  相似文献   

5.
所谓盆景配件,是构成盆景艺术的感性材料。与山水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石材,树木盆景创作所使用的各种苗木及桩头,统属材料之列。在一件完整的盆景艺术品中,它被艺术家同其他材料一起施以艺术的组合而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成为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如何,这时就不再具有配件的涵义了。  相似文献   

6.
本人赞同陈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2期所述"生命性是盆景的本质特色,艺术美又须植根于自然美之中"的观点。但陈先生利用这一观点评价黄明山《出》的一些观点,本人则不敢苟同。陈先生说:"作者把本来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盆中强行‘艺术化改造’,违背了盆景创作师法自然的原则"。我不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7.
仔细揣摩《中国花卉盆景》1997年第9期彩页上钱泽滨先生创作的《爱在深秋》刺柏桩景以后,有几点不同看法,希望钱先生及同好指正。笔者愚见,将左边的小刺柏与大刺柏合栽是不适宜的。我未见过该桩景实物,但从照片上看,左边倾出盆外的小刺柏的弧形主干刚好与盆沿的弧线连成一线,长跨度的弧连线破坏了原来的刚阳之美,这是配树与盆景搭配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随着种子试验的进一步深入,统计方法的应用愈来愈显得重要。正确的试验结果往往给农业生产以指导或促进作用,但如果选用统计方法不当或资料分析有误,易得出不妥乃至相反的结论。《种子通迅》1991年第2期发表了杨永智的《玉米制种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一文,该文用两个样本t测验方法研究了玉米不同带叶去雄处理对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影响。估且不论结果的准确性,笔者以为,仅其分  相似文献   

9.
近日重又拜读了奚百笙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上发表的《盆景去掉“派”字好》(详见2008年第4期)一文,对奚先生直言不讳的性格和独树一帜的创新意识十分赞赏,但文中有些观点和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今不揣冒昧,特与奚先生及同好商榷。  相似文献   

10.
谋事在人去年赵庆泉先生在首届中国盆景高峰论坛上,谈到中国与国际发展接轨时,提出须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缩短成型时间,还要推广无土栽培。可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其实在中国盆景界,朱士吾先生20多年前,就提出非常科学的营养液配方和应用实例,举办展览和培训班,提倡无土栽培技术。近年来仍时有撰文,大力主张开展无污染栽培,为这项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偶然看到98年10期《中国花卉盆景》上刊有彭友洲先生《树桩盆景蟠扎时间有讲究》一文,引起了我的关注。我又翻看了包尚理先生原文,觉得还是包先生写得对。其一,彭先生在文的开头说:树桩盆景的蟠扎要“避开严冬季节”各类树桩盆景,尤其是常青的松柏、黄  相似文献   

12.
读了《中国花卉盆景》今年第八期《小型黄杨盆景制作》一文颇有感触。该文图文并茂地将选材、审视、修剪、选盆的全过程一一简单明了地作了介绍,一棵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黄杨树经过作者的构思加工变成了案前的观赏艺术品,对初涉花卉盆景的新人来讲不乏是篇佳作,值得一读。然而,对文中所说的这是20多年前的制作培植一说似乎就难  相似文献   

13.
读今年《中国花卉盆景》第4期55页《榆树王〈千年绝唱〉的创作养护》一文颇有感触。该老桩素材集“神、奇、古、怪、青”数美于一身,堪称活着的古董,其美不在此多言。  相似文献   

14.
名作《八骏图》无疑是有口皆碑的杰作,尽管有争议,但言者无非是想使此作更趋完美。我就是其中一个。此作以平远手法,移天缩地,八马疏放山野,树、石、马、水、草比例得体;八马有立、有卧,有食、有饮,大有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天下盛平,国泰民安之感。作品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5.
包尚理先生的《树桩盆景何时蟠扎造型好》(《花木盆景》1998年第二期)一文,介绍了树桩盆景蟠扎时间上的一些知识。本人读后,受益匪浅。但从全文看,对涉足树桩盆景时间不久的同志来说,还有许多具体知识必需掌握。根据本人多年来的育桩经验,就树桩盆景蟠扎时间上应特别注意的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应避开寒冬季节。在中国,除了岭南一些地区以外,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绝大多数树种都存在着明显的休眠期。即使一些常绿的树种,如松类,黄杨、六月雪等在冬季绿叶不凋,但其生理机制也处于体眠或半休眠状态。在寒冷的气温下,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下的树枝是很脆的,在这时蟠扎,略不小心即会弄断枝柯;即使没有断下来,而只伤了些皮,在春季复萌时也会从伤处死掉,出现掉枝现象。在广大的华北地区,在入冬以后,不可随意动手蟠扎,以防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岭南温暖地区也应谨慎斟酌对待。  相似文献   

16.
《飞流》(见本刊95年3期),发表了冯蜂鸣先生的赏评,文章分析得细致入微,尤其是谈到树桩造型方面,更是深刻、中肯。《飞流》的确是一盆难得的佳作,我有同感。但对配石,我看后总觉不舒服,有美中不足之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十二期汪、仲二同志对沈连清雀梅桩景《翠云飞舞》和赵庆泉《乐水图》的评价,笔者感到有几处见解确实是“不成熟的”。①从《翠云飞舞》题名来看,二同志感到怎么也产生不了飞与舞的感受。其实该桩景的整体枝叶就有向中心聚拢的动态,那大小云片前后错落,上下相接,真有你追我赶、争先恐后之势。倒是《乐水图》由于配件不妥,缺少‘乐水’之味。试想,一位穿长袍的老者,反背着手痴呆呆地站在水边,这水对他到底有多大乐趣,恐怕很难说清楚。如果换上个渔翁或是几个顽童、放牛娃,那《乐水图》就有意思多了。  相似文献   

18.
读了第8期《我的一点建议——致杨正雄先生》一文后,很想说几句,与恒辉先生商榷,并与盆景界同仁共同探讨。一、恒辉先生说杨先生的榕树盆景“气势过于稳重,从内涵上看更接近日本的盆景作品,而缺少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飘逸与  相似文献   

19.
贵刊92年第三期兰农君的文章《盆景作品命名浅议》,认为潘仲连先生的一盆五针松盆景《听》的命名只能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笔者不敢苟同。据愚所知,潘  相似文献   

20.
曾先生的《绘图造型》(1993年期)一文,给桩景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是曾先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来绘图解说,更为盆景爱好者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该文中,曾先生就临水曲干式的造型,设计了三个方案(见图一~三),最后确定了图三的造型方案。其实这三个方案,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图三中的造型,动感较强,临水效果明显,大飘跌枝很有特色。但缺点也显易见:主干的中下段空白处太多(如树的垂高为80厘米,那第一枝片以下的空白处为40厘米到50厘米);文中提到的“唯中部一段横干稍长、少变化”的缺点没有解决,使主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