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2个推广品种两优培九、T优207和2个新组合M175s/胜泰1号、M1s/9311等4个杂交稻品种(组合)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半期旱作(插秧至分蘖盛期保留水层而分蘖后期至成熟期旱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比较,半期旱作节省后期灌溉用水16.79%;除T优207产量略低于对照外,其它3个品种的产量均略高于对照,但增减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除两优培九的千粒重显著下降外,其它产量性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米质分析结果表明,半期旱作可以降低稻米垩白粒率,提高蛋白质含量,除T优207外,其它品种的精米率及整精米率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水稻适宜单株成穗数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水稻单株成穗数通式和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函数,并确定超高产水稻的秧苗分蘖成活率(s)、本田期分蘖发生率(r)、分蘖缺位数(bn)、适宜等穗期及校正系数(a)等相关参数。【方法】选择云南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2005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密度试验,2005~2006年进行杂交籼稻Ⅱ优107、Ⅱ优318、Ⅱ优7954、Ⅱ优084、Ⅱ优航1号和协优107大区超高产试验。对试验的水稻分蘖消长进行调查分析,并最终测产。【结果】所有参试品种都遵循n-3的叶蘖同伸规律,有效分蘖叶位理论分蘖数(A)可以表示为有效分蘖叶位数(E)的函数,有效分蘖叶位数(E)与主茎总叶龄(N)、伸长节间数(n)、移栽叶龄(SN)、分蘖缺位数(bn)和校正系数(a)有关,E=(N-n-SN-bn-a);超高产群体的矫正系数(a)宜取1.5;常规湿润秧移栽大田后有1.5叶的分蘖缺位(bn),带2叶分蘖成活率(s2)和带1叶分蘖成活率(s1)分别为 0.8和0.3;穴盘带土移栽,bn=0.5,s2=1.0,s1=0.5;本田期秧苗活棵至等穗期,分蘖发生率(r)80%左右。【结论】超高产水稻常规湿润秧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3),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0.8t2)(1+0.8A)+0.3t1,其中t1、t2、t3分别代表秧苗带1叶、2叶和3叶分蘖数;穴盘小苗移栽本田期有效分蘖叶位E=(N-n-SN-2),单株分蘖成穗数ES=(1+t3) (1+0.8A3)+t2(1+0.8A2)+0.5t1,其中A2、A3分别代表2叶分蘖、3叶分蘖及主茎本田期理论分蘖数。通过两年与实际茎蘖动态的比较,公式描述较好。  相似文献   

3.
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进行水稻新品种筛选及栽培试验,结果表明:D优6号秧苗素质好、分蘖能力强、全生育期133d,产量584.40kg/667m2,宜在八步区信都镇一带作双季早造迟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4.
Ⅱ优5928是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三系籼稻新组合,近几年在龙岩市种植表现较好。为掌握II优5928的高产栽培技术,在前期栽培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栽培技术中对产量影响较大的密植规格、秧龄、肥料配比、施肥方式等4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密植规格(F=39.292 9**)和施肥方式(F=9.585 9**)对产量的作用极显著,秧龄(F=5.012 7*)对产量的作用显著,肥料配比(F=2.571 0)对产量的作用未达显著水平。最优处理组合为密植规格20 cm×20 cm,施肥方式采用攻头控中保尾(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0.5∶0.35∶0∶0.15),秧龄30 d,肥料配比N∶P2O5∶K2O 1∶0.7∶1,此条件下Ⅱ优5928能获得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5.
罗志祥  阚画春 《安徽农业科学》1997,25(3):198-200,224
(1)协优57穗部性状分析结果表明:穗长与穗粒烽呈极显著正相关。1次枝梗数与2次枝粳数,2次枝梗结实率与穗结帝率呈显著正相关,2次枝梗关粒密度与1次枝梗着凿都很稳定,变幅分别是1.206-1.267粒/cm与0.543-0.743粒/cm。(2)不同时期分蘖穗粒结构;秧田分蘖穗及主茎穗的穗粒数多,结实率高,大田 低位蘖次之;大田高位蘖最少。与汕优63相比,协优57秧田分蘖穗、主茎穗、大田低位蘖次之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7.
Ⅱ优系列3个组合在江汉平原的分期播种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杂Ⅱ优725、Ⅱ优501和Ⅱ优63(以汕优63为对照)的公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种植最佳播种期均为5月5日至5月15日,其中Ⅱ优725结实率高且稳定,产量居首位,Ⅱ优63因受温度影响较大导致结实率较低,产量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水稻覆膜旱作分蘖期耐旱能力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表明,水稻覆盖旱作,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能保持在田间持水量以上,水稻分蘖能正常进行。水稻露地旱作(对照),在同样干旱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却低于田间持水量,水稻分蘖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晚稻旺两优911在常德地区栽培的适应性,2018—2019年在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连续两年进行栽培,研究旺两优911的各生育期、密度、千粒重及产量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分蘖至抽穗期间,持续性高温天气或高温日数较多对旺两优911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19年分蘖至拔节期历时22d较2018年延长4d,拔节至抽穗期历时28d较2018年延长4d;抽穗至成熟期雨日偏多,日照时数偏少,对分旺两优911的灌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018年旺两优911历时43d较2019年延长5d。灌浆成熟期间雨日较多不利于旺两优911的生长,结合田间实际分析,2018年旺两优911的营养转移不充分,成熟时茎杆和叶片的养分残留较多,造成茎杆重较2019年偏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两优培九杂交稻的特征特性和各地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要获得高产,在栽培策略上要突出“两个争取”:一个是多争取一次分蘖成穗,一次分蘖成穗应占分蘖成穗数的70%~75%;另一个是多争取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应占总枝梗数的75%左右。以保证获得大穗和较多的实粒数。要获得亩产量700公斤的高产,  相似文献   

11.
覆膜后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盆栽试验,来研究覆膜后不同土壤水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降低,分蘖渐变晚、慢、少,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降低,叶绿素含量升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先升高后降低,生物量和产量逐渐降低。与常规水作稻相比,土壤水分较高的覆膜处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5%)分蘖早、快、多;各生育期株高、主要功能叶叶面积、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叶绿素含量无差异,生物量和产量有所提高。覆膜旱作分蘖初期应保持富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促进水稻茎蘖数;分蘖后期应适当控水[(田间持水量~80%田间持水量)±5%],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孕穗期应保持充足土壤水分(下限为饱和含水量),利于提高穗粒数;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期应保持湿润(饱和含水量左右),可促进千粒重提高,利于覆膜旱作水稻高产。  相似文献   

12.
以H优518和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秧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能力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秧龄对机插双季晚稻的秧苗素质、生育期及产量等均有一定影响,在该试验条件下,H优518和陆两优996作双季晚稻机插栽培时,秧龄以17 d为最适宜,产量分别为577.3和541.7 kg/667m2。并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机插栽培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优Ⅰ259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优ⅠA与恢复系南恢259配组育成的中稻杂优新组合。该组合在品比试验、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示范中,表现群体整齐,分蘖较强,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产量较高,稳产性较好,在深、冷烂、锈水田增产潜力大等特性。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闽审稻2006016)。  相似文献   

14.
皖稻153(1892S/RH00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高产中籼新组合,在历年的省区试、生产试验中,表现出优质、高产、耐肥抗倒、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2006年分别参加全国长江中下游中籼区试和湖北、江西、河南和广西引种试验,表现突出,在全国区试D中比Ⅱ优838增产4.94%.达极显著。米质优,提前破格进入生产示范。在湖北省区试中比两优培九增产3.75%,在河南省引种试验中比Ⅱ优838增产3.67%.在广西引种试验示范中比特优63增产8.8%。[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2006-2007年研究了“特优63”等杂优中稻组合的分蘖成穗规律,结果表明:秧田期分蘖成穗率要比本田期分蘖的成穗率高,低节位的分蘖、早分蘖的成穗率比高节位的分蘖、迟分蘖的成穗率高;同位序分蘖,以第1次分蘖比第2次分蘖的成穗率高,穗头大。进入幼穗分化期后,分蘖成穗率剧降,愈至后期成穗率愈低,乃至孕穗期的分蘖几乎全部不成穗。无效分蘖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弱蘖型、营养断缺型、猛长猛停型、心叶枯死型、象征性型等。  相似文献   

16.
泸优5648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泸香90A与恢复系南恢5648选配成的中晚稻杂优新组合。该组合在品比试验、省区试及生产试验、示范中,表现出群体整齐,产量高,稳产性较好,米质较优,分蘖较强,穗大粒多,熟期转色好等特性。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闽审稻2006015)。  相似文献   

17.
杂交水稻K优267和两优363播期与密度强化栽培(SRI)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水稻强化栽培方法,对K优267、两优363和对照汕优晚3在2个播种期和3种密度处理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其产量、分蘖、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表现.结果K优267、两优363和对照汕优晚3在4月17日播种,26.7 cm × 26.7 cm密度栽插的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761.5 kg/667m2、580.3 kg/667m2和608.6 kg/667m2.根据贵州省中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与生产实际,讨论了K优267和两优363强化栽培技术和示范推广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粤优938在缅甸的高效栽培技术。[方法]对粤优938进行不同密度的栽插试验与肥料用量和运筹试验。[结果]粤优938在缅甸生育期明显缩短,为保证产量,以每穴栽插4苗带蘖壮秧,栽插密度控制在20万穴/hm~2为宜;采用复合肥80%为基肥、20%为分蘖肥+尿素80%为分蘖肥、20%为促花肥的肥料运筹方法,基肥于插秧前施用,分蘖肥于插秧后4、10 d分2次均匀施用,促花肥在叶龄余数3左右时施用为好。[结论]根据缅甸稻谷收购价格低而肥料成本高的实际,在缅甸进行粤优938高效栽培时,肥料施用量以复合肥+尿素商品用量300 kg+450 kg/hm~2为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杂交晚稻协优9516抛秧栽培不同节位分蘖成穗情况,干物质积累过程,穗部性状构成的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协优9516秧秧栽培主要靠分蘖成穗而获得增产,与移栽相比,抛秧栽培具有3 ̄5节位分蘖多、总的分蘖成穗率低的特点,其生育期干物质日增量高于移栽稻。  相似文献   

20.
黄淮平原麦茬直播稻分蘖发生规则及其与产量构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抗旱性水稻品种在稻-麦两熟系统中旱作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优势节位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旱稻297(旱稻277)、旱稻502、宁粳16和宁粳35等抗旱品种为材料,比较研究旱作和浅水层灌溉条件下拔节前各节位分蘖的发生和成穗频率及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试验观察到拔节前第2~9节位有分蘖发生,虽然发生节位和频率因品种、水旱条件和年份而异,但第3~5节位均表现出了较强的分蘖势。2006年旱稻277有效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达到40%以上,其余品种皆不足20%;其中,分蘖对产量的贡献主要来自第4、5、10和11节位。【结论】第3~5节位是分蘖发生的优势节位,且分蘖穗的性状较好,通过栽培措施促其早发、多发对水稻实现旱作高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