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松赤枯病     
一、引言1980年9月,在东京八王子朝川林业试验场水松苗上发现一种赤枯病.水松苗是从中国引进的,1978年栽植,在苗圃已2年生.在枯死的针叶和感病的绿枝上,观察到许多子实体,孢子堆呈暗绿色霉层,镜检是一种尾孢菌的分生孢子堆.其形态特征经研究证实与巨杉尾孢菌引起的柳杉赤枯病相似.二、症状针叶和绿枝梢上先产生小的淡红褐色斑点,病斑扩展到全针叶,即枯死脱落.绿枝上圆形病斑向四周扩展,当病斑环绕一周,即枝叶枯死.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引起大量枝条枯死.苗木栽植两年,约有半数枯死.在叶落未枯死的枝茎上,不定芽可产生新叶.但新针叶会再次感病,逐渐枯死脱落.在枯萎的枝叶上,产生淡绿褐色到淡灰褐色的分生孢子堆.这些症状与巨杉尾孢菌引起的落羽杉赤枯病、墨西哥落羽杉赤枯病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2.
大青山地区油松枯梢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大青山阳坡油松枯梢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枯梢病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油松枯梢病各个发生阶段症状明显,每年5~6月,油松枝条自下部、外部向上部、中部逐渐枯黄,少数针叶尖端枯死变灰或针叶段枯死。8月下旬,枝干皮下生长子实体、分生孢子器,10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器成熟后突破寄主表皮而外露。油松枯梢病的发病与立地条件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1990年南京动植物检疫所在调查时发现盆景园中的瓜子黄杨发生干腐病,主干受害枯死,基部侧枝虽存活,但叶片色泽暗淡,9月下旬开始观察,10月下旬时全株枯死。植株枯死前,主干皮层腐烂发软,而后干缩、龟裂,并沿裂口产生许多粉红色蜡质突起,干基部树皮表现疏松,容易剥落,露出木质部呈灰色。脱盆观察根系也无异常,截取主干观察,木质部也很正常。将病株样本带回室内观察鉴定病原为干癌瘤座霉(Tubercularia vulgaris Tode)。蜡质突起为病原菌分生孢子座,直径1~2mm,呈粉红色至桔红色。分生孢子梗无色,重复分枝,集生成半球状;分生孢子单细胞,无色,长卵圆形,群集时呈红色,5.5~9×2~3μm。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菌可以寄生在桑、  相似文献   

4.
核桃常见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枝枯病。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枝干,造成枯枝和枯干,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枝条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病害先从幼嫩短枝开始发生,然后向下蔓延直至主干。受害枝条皮层初呈暗灰色,后变浅红褐色,最后变成深灰色,并形成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枝上的叶片逐渐变黄、脱落,枝条枯死。湿度大时,病部长出大量黑色短柱状物(即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部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  相似文献   

5.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油桐枝枯病病原菌—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Zhang sp·nov·)的无性时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科、桂孢属。根据分离培养形态特征,鉴定为一新种,命名油桐柱孢(Cylindrocarpon aleuritum sp·nov·)。 在研究油桐枝枯病中,鉴定了病原菌的有性时期,命名为油桐丛赤壳,新种(Nectria aleuritidia Chen et Zhang sp·nov·),同时发现其无性时期。 无性时期病原菌引起的油桐嫩梢发病,经接种试验,嫩梢感染率达100%,在林间,潮湿时产生无性时期,夏、冬季出现有性时期。  相似文献   

7.
山核桃枝枯病(Melanconium oblongum Berk.)始发于8月中下旬,盛发于10~11月。病菌侵染1年生枝梢和2年生侧枝,并向下蔓延引起大枝条枯死。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后期枝梢顶芽干缩,枝条内部变褐坏死,死皮上产生小黑点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在25℃下发芽率最高,低于10℃不能发芽。在pH3~11范围内都能发芽。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枯枝上过冬。  相似文献   

8.
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叶石楠叶斑病是江苏地区红叶石楠的一种主要叶部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形成大面积枯死斑,阻碍了红叶石楠的生长并降低其观赏价值。2011年6~9月通过对红叶石楠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室内外人工接种致病性测定试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将该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其室内接种130 h后,感病率和感病指数达到最高,接种叶片全部发病,感病指数达85,发病率100%;室外接种240 h时,病斑平均直径为7.8 mm,发病指数为50.7,发病率达94.28%。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为黑色,分生孢子梗短,圆柱形,无色,长3.0~5.1μm;分生孢子4个隔膜5个细胞,纺锤形,直或稍弯曲,23~25μm×7~9μm;顶端细胞着生2~3根无色附属丝,不分枝,长31~32μm,宽1μm左右;尾胞上着生中生柄1根,长6~7μm。  相似文献   

9.
三、杨树腐烂病 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由黑腐皮壳菌引起。除危害杨属各树种外,还危害柳、槭、桑、核桃、板栗等树木。常引起林木特别是防护林和行道树大量枯死,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表现为干腐和枝枯两种类型。干腐型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枝枯型主要发生在1-4年生幼树或大树枝上。病斑初期呈褐色水渍状,微隆起。组织腐烂变软,后期引起大面积组织坏死至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10.
经对哀牢山千家寨景区的我国野生茶树林所发生的病害作调查、采样及切片检测后,初步认定其病害为油茶软腐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丝孢纲丛梗孢目伞座孢属的油茶伞座孢菌.据此记述了其病状特征;油茶软腐病分生孢子座的形态,以及该病的传播、发生特点.从中报道了我国野生茶树林首次发现遭受油茶软腐病的侵害.  相似文献   

11.
黄山栾树裂皮病和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区的黄山栾树发生严重的裂皮病,主干树皮和韧皮部大量开裂、龟裂、变褐色,随后大块脱落,裸露的木质部也变为褐色.病害严重的树木,春季新梢发生少、夏季叶片萎蔫,发病严重时树木枯死.以变褐木质部为材料,对病菌进行分离.通过田间致病性测定以及人工接种后再分离病菌;证明编号为KL-1-2的真菌菌株为该病的致病菌;该病菌在PDA上菌落边缘不整齐,初期灰白色,后转为墨绿色或黑色;菌丝发达,绒毛状,有分隔,不规则分支;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形,初期单胞无色,老熟后变褐色,近中部有一横隔;分生孢子大小为(23.2~27.0) μm×(10.8~16.2)μm(平均25.3 μm×13.6 μm).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可可毛色二孢同源性为99%.运用形态学及ITS-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KL-1-2进行鉴定,确定为可可毛色二孢.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对杉木黄化病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简介如下: 杉落叶菌(Lophodermium Uncinatum Darker)是真菌中星裂菌科散斑菌属的一种盘菌。寄生在杉木基部枝条的针叶上,引起杉针黄化病(又称杉木叶枯病、落针病和杉叶尖枯病)。病菌常为害二年生针叶,针叶的病斑在春末夏初出现,至夏末秋初针叶黄化枯死,在黄化的针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针叶枯黄不脱落。病菌在黄化的针叶  相似文献   

13.
桉树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桉树枝枯病,对桉树枝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3.20%;该菌在pH值3.0~12.0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生长最好;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对蔗糖和硝酸钠利用率最高;经过10 min的处理,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是52℃和54℃。  相似文献   

14.
沙棘干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途径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沙棘干缩病是危害沙棘的主要病害.病原菌有性阶段为座囊菌目、座囊菌科、沙棘双丛孢座属、沙棘双丛孢座菌;无性阶段为胡颓子小色二孢属.干缩病菌在沙棘生长前期侵染,生长后期发病.杀抑菌试验表明,抑菌效果以56%靠山水分散粒剂、复配制剂KB最佳;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以复配制剂KB、50%农利灵抑菌效果最好.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复配剂KB防治效果较高,但几种药剂防效达不到要求,因此,选择特性农药及提高药剂渗透性是防治沙棘干缩病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油茶软腐病是油茶重要病害之一,南方各省油茶产区均有发生,近年来病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1年确定病原菌是丛梗孢目的油茶伞菌孢菌(Agricodochium came-lliae Lin.Wei.et Fan.)其蘑菇型分生孢子座是病原菌传布侵染体。为了给有效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此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樟树褐斑病病原形态及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树褐斑病是一种危害幼龄樟树枝干部的樟树病害,发生于上海宝山地区。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种病害主要从伤口侵入,危害枝干的韧皮部,引起幼龄樟树的枯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这种枝干病害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结果为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该菌菌落橄榄绿色,在PDA培养基上可形成有性和无性阶段,产生近椭圆形的分生孢子和梭形子囊孢子。利用ITS区序列可以区分其和柑桔黑斑病菌(G.citricarpa)。  相似文献   

17.
杉木缩顶病为害枝、梢顶芽和主梢,症状大体可分4种类型:1.侧枝顶芽感病枯死;2.主梢顶芽枯死,偶而发生梢枯,枝梢丛生;3.主梢顶芽感病后,不定芽大量萌生并相继感病,以致植株顶端萎缩,停止生长;4.枝梢顶芽正常,但其上可产生数个溃疡斑,病斑不扩展,不引起枝梢枯死。经组织分离和接种试验,主要病原菌为Pestalotiopsis guepini,其次是Fusarium oxysporum。  相似文献   

18.
极细枝孢(Cladosporium tenuissimum Cooke)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ltcotin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Hyphomycet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的一种真菌,在我国是首次发现。近年来研究表明该菌在一定条件下能侵染落叶松中、幼龄林木上部针叶顶芽,引起落叶松芽枯病,并造成顶部部分针叶脱落(森林病虫通讯1984.2);另一方面,它又能抑制并溶解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 Kleb)和M.medusae的夏孢子,因此对今后杨树等锈病的生物防治可能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为控制该菌对林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利用其有益的一面,我们对该菌进行了研究,现将其成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的形态与分子鉴定(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红树林内生真菌1403是从中国南海分离的一株镰刀菌,在液体发酵条件下能够产生灰黄霉素和葸醌类的抗生素。基于1403在形态学方面具有以下特征:产小型分生孢子的分生孢子梗较长,小型分生孢子呈椭圆形,大型分生孢子线形或略微弯曲,本文将它与有类似形态特征的镰刀菌进行了比较,发现1403与植物病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有性态为Gibberella moniliforme)表面上很相似,气生菌丝均可产生大量假头状或链状的小型分生孢子,但深入的研究却发现1403与F.verticillioides具有不同的性状,如产生的多生分生孢子梗有时与单生分生孢子梗长度相当,产生环状菌丝,以及菌丝发生融合等现象,进一步以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将1403与其它相似镰刀菌进行系统发育比较,综合18S、28S、ITS三水平上的分析结果可以将1403归于镰刀菌亚组Gibberella fujikuroi,并最终在EF—1α水平上将其定为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20.
云台林区松树死亡原因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4月初,朝阳乡烟灯山发现了几十株松树枯死,4月10日再次检查,病情有所加重,发病面积达200亩左右,死亡150余株。随后,其他各地也纷纷报告松树枯死情况,据统计全区有几千亩松树感病。由于发病面积大,灾情重,根据省市领导的意见组织了松病调查组,对全区6.6万亩松林,经历了一年的普查工作。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方法 采用野外实地踏查结合室内镜检、分离培养及显微摄影和气象资料的分析等。野外调查采取每100亩设置一块样地,样地面积为15×15m,记载发病地带的土壤、立地条件、林分状况、病虫害种类。按照以下标准,计算感病指数。0级—健康,Ⅰ级—枯死枝占全株枝条1/3以下,Ⅱ级—枯死枝占1/3~1/2,Ⅲ级—枯死枝占1/2~2/3;Ⅳ级—枯死枝在2/3以上或全株枯死。同时,随机采集100枚针叶,计算长蛎蚧的数量和每枚针叶上长蛎蚧最高数。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2.1 病害分布 经实地调查,全区发病面积6805亩,其中黑松750亩,赤松6055亩,全株死亡640株,病情指数14~58.97,干均为28.0(表1)。 赤松与黑松病情相近,黑松稍重。赤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