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几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30%己唑醇悬浮剂等5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特进行了其大田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24%噻呋酰安悬浮剂和240g/L噻呋酰安悬浮剂这3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30%己唑醇90g/hm2和240g/L噻呋酰安63.4g/hm2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5%己唑醇悬浮剂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进行药效试验对比,评价试验药剂5%己唑醇悬浮剂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悬浮剂对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建议使用时,每公顷用5%己唑醇悬浮剂1200~1500mL于纹枯病发生初期对水750kg喷雾。  相似文献   

3.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开展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适宜的药剂品种。试验结果表明:240g/l升噻呋酰胺悬浮剂、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10%井冈霉素水剂、3%井冈霉素水剂、5%己唑醇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以11%井冈·己唑醇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均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进行了5%己唑醇悬浮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悬浮剂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较好的药剂,且使用安全。田间施用量为33.3mg/kg时较为经济。在发病初期,间隔10~14d喷施1次,连喷3~4次,防效达92.08%。  相似文献   

5.
进行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药效研究,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理想药剂,其防效较高,对水稻安全。建议施用剂量为225~285 g/hm2,对水600 L/hm2在纹枯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约10 d后再用1次。  相似文献   

6.
用25%丙环唑乳油、30%己唑醇悬浮剂、5%井冈霉素水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12.5%井冈·蜡芽菌水剂、2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进行了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g/hm~2、30%己唑醇悬浮剂240 g/hm~2、25%丙环唑乳油450 m L/hm~2药后10、20 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均在90%以上,20%井冈·蜡芽菌悬浮剂1 500 m L/hm~2、12.5%井冈·蜡芽菌水剂6 000 m L/hm~2防效在80%以上,5%井冈霉素水剂7 500 m L/hm~2防效一般。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治玉米锈病,筛选出无公害高效防治药剂,选用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12.5%氟环唑悬浮剂、30%己唑醇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2.5%氟环唑悬浮剂和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悬浮剂药后14 d平均防治效果达到了81.62%、79.08%,防效理想,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30%己唑醇悬浮剂药后14 d防效为68.86%,作为内吸性三唑类杀菌剂,能有效控制该病害,可作为替代用药推广使用。综合多重因素分析,以上3种药剂均可作为目前田间防治玉米锈病的推广药剂及轮换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8.
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条锈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小麦条锈病开展了试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条锈病发生初期使用剂量为31.5-40.4 g/hm2进行叶面喷雾,对水450 L/hm2,对锈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己唑醇悬浮剂31.5-40.4 g/hm2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产量指标均优于对照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己唑醇悬浮剂可在青海春小麦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水悬浮剂配方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角坐标法和正交试验优化法,对20%苯醚甲环唑.多菌灵水悬浮剂的助剂进行筛选,并对其砂磨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最佳配方为:苯醚甲环唑5%,多菌灵15%,XNY001 4%,XNY002 2%,黄原胶0.2%,膨润土0.5%,乙二醇5%,有机硅消泡剂0.1%,水补足至100%。产品悬浮率〉93.0%,热贮后有效成分分解率〈3.0%,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的要求。而且该产品在防治瓜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中3 000倍液10 d的防效达到83.57%。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13-1014
进行了30%己唑醇悬浮剂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用药3次可有效控制苹果树斑点落叶病的发生与为害,推荐使用浓度5 000~7 000倍,使用剂量为42.8~60.0 mg/kg,防效可达80%以上。30%己唑醇悬浮剂是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较好的药剂之一,是高毒、高污染农药的替代品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比较了5种新型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并选用高效单剂进行复配研究,明确最佳配比;根据药剂理化性质选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将混剂加工成对环境友好的水悬浮剂。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有效中浓度,EC50)由高到低顺序为:嘧菌酯(0.005 19μg/ml)、已唑醇(0.025 20μg/ml)、戊唑醇(0.209 10μg/ml)、丙环唑(0.349 70μg/ml)、苯醚甲环唑(0.777 10μg/ml);毒力最高的嘧菌酯与己唑醇复配的最佳配比为1∶2(增效系数SR值为1.55);嘧菌酯.己唑醇悬浮剂的最优配方组成为:8.0%嘧菌酯、16.0%己唑醇、2.0%分散剂550s、2.0%农乳404#、0.125%黄原胶、1.5%硅酸镁铝。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选应急防控番茄潜叶蛾的绿色、高效农药,为防止进一步扩散为害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9种内吸性杀虫剂,分2个浓度梯度,总计在田间设置18个药剂处理和1个清水对照,在药后1、3、7和14 d调查虫口,计算虫口减退率及防效,筛选绿色高效的农药及最佳药剂浓度。【结果】 60 mL /667m2的6%阿维·氯苯酰SC、42 mL /667m224%甲氧虫酰肼SC、7.5 mL/667m2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 3种药剂对番茄潜叶蛾的防治效果和虫口减退率均在90%以上,后两者在后期效果最为明显,具有持效性。3种药剂在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93.6%、93.16%和93.72%,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1.20%,90.59%和91.36%。37.5 mL /667m2的0.3%印楝素EW在整个过程防效最低,药后14 d防效为38.04%,其减退率仅为14.79%。【结论】 轮换使用60 mL/667m2的阿维·氯苯酰SC、42 mL /667m2 24%甲氧虫酰肼SC、7.5 mL /667m2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在生产上。  相似文献   

14.
潘登  任理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3):480-488
【目的】优化徒骇马颊河流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灌溉制度。【方法】以经过参数率定与模拟验证的SWAT为手段,设置了1种充分灌溉和9种非充分灌溉情形,拟合得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在此基础上,以不考虑氮磷胁迫的历史灌溉情景为基本情形,设置了3种优化灌溉方案。【结果】模拟结果表明,与基本情景相比,轮作体系粮食稳产,平均节约灌溉用水29.00%,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6.58%;与相应时段的年鉴统计值和模拟的历史情景下的产量相比,情景三下全区轮作体系粮食平均增产8.32%和11.24%;与模拟的历史情景相比,优化情景下轮作体系的水分利用率平均提高36.33%。【结论】优化灌溉方案能够在保证徒骇马颊河流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粮食稳产的前提下,有效地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适合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体系,为突变库中与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系统筛选和鉴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棉花幼苗接种于5.0×104、5.0×105、5.0×106、5.0×107和5.0×108孢子/mL的孢子悬浮液30 min,通过病情指数调查明确引起棉花黄萎病发生的病原菌浓度范围;对培养于培养瓶的大丽轮枝菌分别加入15、25、35和45 mL的灭菌水,利用血球计数板检测洗脱的孢子浓度,明确不同体积灭菌水对洗脱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影响;以保存于96孔板的突变体为单位,在培养皿上进行单孢分离并挑取单个孢子于培养瓶中扩繁培养,培养后于培养瓶中直接加入适宜体积灭菌水洗脱孢子,并将棉花幼苗直接置于含有孢子悬浮液的培养瓶中处理30 min,接种后继续培养14 d并调查结果;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可靠性检验采用定量菌液蘸根接种法,每个突变体接种30株棉花幼苗,3个重复,孢子浓度为5.0×106孢子/mL,每株棉花幼苗按接种5 mL菌液计算,处理30 min,分别在第5、8、11和14天调查病情指数。【结果】明确了适合于大丽轮枝菌致病力快速鉴定的接种孢子浓度为>5.0×105孢子/mL;建立了大丽轮枝菌培养方法,单孢纯化培养5 d,培养瓶中扩大培养9 d,确定了快速定量制备孢子悬浮液的洗脱体积为25 mL,测试的20个突变体的洗脱孢子浓度范围在(2.55±0.58)×106-(1.72±0.25)×107孢子/mL;优化了单孢分离、扩大培养、孢子悬浮液制备、接种、继续培养和结果统计等环节,建立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快速鉴定流程,进一步统筹设计构建了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快速筛选体系;测试表明该体系1人1个循环共7个流程可完成1 344个突变体筛选,周期54 d,工作量为21人日;采用定量菌液蘸根法重复验证结果,突变体致病力同样显著下降,与快速筛选体系的鉴定结果一致,表明该体系适用于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结论】通过棉花幼苗种植、突变体单孢分离、扩繁培养、孢子悬浮液制备、接种、结果统计等环节的优化和标准化,构建了适合于大丽轮枝菌致病性相关突变体的快速筛选体系,为后续致病相关基因的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生物农药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的杀虫活性及其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为草地贪夜蛾的高效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1、2和3龄幼虫的室内杀虫活性;通过喷雾法测定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控制效果;以短稳杆菌亚致死剂量处理草地贪夜蛾幼虫,利用酶标仪检测幼虫体内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变化。【结果】室内杀虫活性测定结果显示,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取食经1.00×107孢子/mL短稳杆菌处理的玉米叶片72 h后,1、2和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6.21%、83.05%和58.33%。玉米田施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和1000倍液7 d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84%和93.78%,显著高于0.5%苦参碱水剂800倍液处理(P<0.05),高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0倍液处理但差异不显著(P>0.05)。亚致死剂量短稳杆菌(LC20)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短稳杆菌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室内杀虫活性和田间防治效,可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有效的生物农药使用。在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盛发期,使用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进行防治时,建议使用800~1000倍液喷施。  相似文献   

17.
微孔板法检测番茄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楠  王猛  申瑞平  刘峰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075-3082
【目的】利用酶标仪建立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杀菌剂敏感性的快速、高效测定方法。【方法】以OD增加值作为评价指标,确立微孔板法检测灰霉病菌敏感性的测试条件,并对啶酰菌胺、嘧菌酯、乙霉威、甲基硫菌灵、异菌脲、苯醚甲环唑6种常用杀菌剂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将结果与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所得结论进行比对。【结果】微孔板法测定条件为:酶标仪测定波长为630 nm,测试培养基为灰霉分生孢子萌发刺激液(PDE),孢子悬浮液浓度为8×105-1.6×106个/mL,培养条件为21℃黑暗条件下振荡(150 r/min),孔中加入孢子悬浮液与药剂培养24 h作为药剂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测试时间,孔中孢子悬浮液培养12 h后再加入药剂培养12-24 h为药剂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试时间。测试结果与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所得结论基本一致。用该方法测得啶酰菌胺对山东省3个地区57株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EC50均值分别为1.9311和5.6488 μg•mL-1。【结论】微孔板法综合了孢子萌发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的优势,测试速度快、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桑葚叶果汁饮料的加工工艺,得到最优的工艺参数.[方法]以桑叶和桑葚为主要原料,以可溶性糖为主要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桑叶汁、桑葚汁的最佳浸提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两种浸提液进行调配并确定工艺参数.[结果]桑叶汁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10~15 min,用水量6倍.桑葚汁的最佳澄清试验条件为0.20 mL/L果胶酶+0.2;澄清剂XF的复合形式.桑叶和桑葚汁饮料的最佳配方为桑叶汁为10;,桑葚汁为40;,白砂糖用量12;,柠檬酸用量0.25;.[结论]按照此比例调配所得茶饮料滋味酸甜可口,风味纯正突出,清香爽口,颜色紫红,具有桑葚和桑叶特有香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 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 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 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 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乌鲁木齐地区啤酒厂、面粉厂、酱醋厂等地采集的酒渣、麸皮和酱渣中筛选淀粉酶产生菌.[方法]筛选采用可溶性淀粉培养基和K-KI染色;酶活测定采用硝基水杨酸法;菌株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细菌自动鉴定仪.[结果]得到9株酶活较高的淀粉酶产生菌,其中1株编号为A-1的菌株酶活最高达28.17 U/mL,生理生化反应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并对其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90℃,最适pH为8.0,最适碳源为玉米粉,最适氮源为黄豆粉.[结论]该菌株为碱性高温淀粉酶产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