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鹅副粘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现的由副粘病毒引起的能引起不同年龄鹅发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本研究对-野毒株(NA-1)应用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鹅体回归试验、实验免疫保护试验等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三项毒力指标的测定。依据国际上判定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标准,NA-1毒株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似的毒力,属于强毒力的毒株。应用NA-1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实验免疫雏鹅,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2.
鹅副粘病毒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的各种传染病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例如,副粘病毒在以往各类报道中均只提到鸡、鸽等动物易感,水禽不易感染。而近几年来,除鸡、鸽以外的禽类感染副粘病毒的报道不断出现,尤其是鹅的副粘病毒病,自从1997年在江苏首次发现以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新城  相似文献   

5.
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鹅副粘病毒病是近年来引起各种年龄鹅发病并致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目前,本病在我国许多省市流行,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从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毒的组织嗜性、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性状等方面对鹅副粘病毒病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舒秀伟 《中国兽药杂志》2013,47(2):18-20,23
从辽宁省某鹅场病死鹅中分离到1株禽Ⅰ型副粘病毒.应用鸡胚传代、电镜形态学观察、红细胞凝集、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免疫保护试验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脑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三项毒力指标的测定.参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分别测定该分离株的鸡(鹅)胚MDT、1日龄鸡(鹅)ICPI和6周龄鸡(鹅)IVPI为51.6/68.6 h、1.75/1.70和1.68/1.72.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鹅副粘病毒强毒株,命名为YF株.应用YF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免疫实验鸡和雏鹅,结果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7.
鹅副粘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新病。是一种以消化道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养鹅业的健康发展。以发病急,死亡快,拉稀、腺胃粘膜肿胀、糜烂为特征。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而且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鹅副粘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以来,在江苏省苏南、苏北许多县、市的鹅群中发生一种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鹅病,已造成一定损失,威胁着养鹅业的健康发展。经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年龄鹅均具有易感性,年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这种以消化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和病变为特征的鹅病,经病毒分离及主要特性和形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已确定本病为副粘病毒所致的鹅的一种新病。为了尽快解决生产上的问题,在研究病原的同时,进行防制手段的研究,已研制出了防制本病的生物制剂。1 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7月至1998年12月先后调查江都、仪征、邗江、高邮…  相似文献   

9.
鹅副粘病毒病是20世纪末我国首次发现的一种鹅的烈性传染病。目前,本病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的鹅群中流行,已成为我国养鹅业危害最大的传染病。本文着重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与防制等方面对我国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从 1999年开始,我市部分乡镇的鹅群出现了一种以消化道病变为特征的疫病,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笔者在扬大农学院教授的帮助下,将该病初步确诊为鹅副粘病毒病,现报告如下:   一.发病情况   该病各种日龄均易感染,潜伏期短,一般 3- 5天,发病率达 40%- 50%,死亡率达 60%以上,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用各种抗生素及抗小鹅瘟血清治疗均无效。如我市十八集乡一农户饲养 15日龄雏鹅 120只,发病 55只,发病率 46%,死亡率 80%。   二.临床症状   患病鹅…  相似文献   

11.
利用SPF鸡胚传代的方法从北京、天津病死鸽的脑组织中分离到两株病毒,研究证实两株病毒能凝集鸡红细胞,且这种凝集效应能被鸡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动物回归试验、EID50、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两分离株均为鸽Ⅰ型副黏病毒中等毒力毒株,分别命名为L18、TJ11株,分离毒株对8周龄鸽有很强的致病性。用2个毒株制备的油乳剂灭活疫苗进行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两个分离株之间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性,为该病的疫苗防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鹅源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对新近分离到的鹅源禽副粘病毒GPMV/QY97-1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21~250nm,表面有纤突,能凝集鸡的红细胞,血凝反应能被I型禽副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由此初步判定该病毒属于I型禽副粘病毒,该病毒人工感染1、14、28、48日龄的鹅,发病率均为100%。致死率分别为100%、87.5%、62.5%、12.5%;人工感染25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用SPF鸡胚分别从扬州市不同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等病料分离到5株病毒。鸡胚分离的病毒株均凝集鸡红细胞,HA为27~14,并被康复血清所抑制。毒价ELD50为1011.24,人工感染易感鹅引起发病死亡,有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变,并能在鹅群中流行传播。三株鸡胚绒尿液毒作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均呈大小不一,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nm。根据血清学检测、病毒形态结构以及特性等初步的研究结果,本病分离毒株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一员。用分离毒研制的灭活苗经试验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14.
鹅副粘病毒的组织嗜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克隆抗体介导的免疫过氧化物酶(MC-IP)技术,对21只鹅副粘病毒病鹅体内的病毒抗原进行定位,结合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探讨了鹅副粘病毒的组织嗜性。结果显示,除脑和心脏未检测到病毒外,在气管、肺、食道、肝脏、腺胃、胰腺、肠、哈氏腺、胸腺、脾脏、法氏囊、肾脏等器官都能检测到病毒,病毒抗原定位于上述器官的各种上皮细胞,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胞浆内,其中以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和法氏囊、胸腺、脾脏的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内检出率高,阳性反应强。这些结果提示,鹅副粘病毒是一种泛嗜性病毒,胃肠粘膜上皮和淋巴组织是其主要侵嗜部位。  相似文献   

15.
从患病鹅群中分离到一株禽副黏病毒,编号为2/GD/05/Go,简写为GPMV-2/05。经纯化后发现该病毒在透射电镜下呈圆形、大小比较均一,表面有纤突,对氯仿和酸敏感,不耐热,在中性和碱性溶液中比较稳定。血清学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能被鸡新城疫病毒(NDV)I系、Ⅳ系抗血清部分抑制,但与禽流感、小鹅瘟等病毒无交叉反应。人工感染结果显示,新分离到的病毒对1、14、28、48日龄的鹅均有很强的致病性,尤以30日龄内最为严重,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服、点眼滴鼻、肌注、皮下注射等途径均能感染鹅,并且临床症状和死亡率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该病毒对鸡也有很高的致病性和致死率,但用NDV强毒攻毒的鹅并不发病。通过免疫保护试验发现,GPMV-2/05与NDVI系、Ⅳ系及强毒F48E9有部分免疫原性交叉。血清学、电镜观察、理化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保护试验、RT-PCR鉴定以及致病性指数的测定等结果均表明该病毒是一株对鹅具有高致病力的禽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16.
鹅副粘病毒感染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室分离的鹅副粘病毒是一侏对鹅具有料强致病毒,它也能实验感染雏鸡,且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50%以上。人工感染的鸡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鹅自然发病的病变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接触(混养)均能感染发病,并且在感染发病及死亡时间上也与鹅感染情况相似,因此该病毒感染鹅同时又能实验感染雏鸡,而且传播之迅速,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养禽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病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97年7月以来,来我校兽医院就诊的76例鹅副粘病毒病,群体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对27.7%和18.2%。种鹅群感染后能引起产蛋率迅速下降。与鹅同时饲养的鸡也能感染发病。不同患病阶段鹅的HI抗体逐渐升高,高峰期平均抗体滴度为212,然后逐渐下降,并在27-8的水平上维持一段时间。接种疫苗能有效地控制该病。  相似文献   

18.
评价鸽副黏病毒(PPMV)致弱毒株aYQ的生物学特性,为研制鸽副黏病毒灭活疫苗奠定基础。将PPMV aYQ株经SPF鸡胚连续传代,建立种子批。测定各代次毒种的血凝效价(HA)和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并进行纯净性检验;测定毒种鸡胚最小致死量的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毒种对鸡胚和鸽的毒力、遗传稳定性和抗原相关性。PPMV aYQ株经SPF鸡胚传代至F10,HA效价为1∶256~1∶512,病毒含量为10-8.5 EID50/0.1mL~10-8.9 EID50/0.1mL,毒种各代次均无细菌、霉菌、支原体以及外源病毒污染;PPMV aYQ株的ICPI和IVPI结果均为0,MDT测定结果大于120h;以103倍稀释的PPMV aYQ株病毒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96h无死亡,无眼观病变。以106EID50/羽的剂量人工感染鸽,未见异常症状;PPMV aYQ株各代次F基因均未发生基因突变,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均为-112GRQGRL 117-;交叉血凝抑制试验和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PPMV aYQ株与NDV La Sota株间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鸽副黏病毒弱毒株aYQ能够在SPF鸡胚上稳定传代,且生物学特性稳定,免疫原性良好,可以作为鸽源副黏病毒灭活疫苗的毒种。  相似文献   

19.
鹅副粘病毒病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国内最近报道的一种新的传染病-鹅副粘病毒病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主要肉眼病变为肠道粘膜广泛出血,坏死、溃疡;脾脏、胰腺出现粟粒样白色坏死点;胸腺、法氏事体积缩小;脑水肿、充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严重坏死、脱落;肝、心、肾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天津地区伪狂犬病病毒T J-1株的生物学特性,对该病毒进行了理化特性、免疫荧光、细胞培养特性和动物接种试验.结果表明,T J-1毒株对乙醚、氯仿和胰蛋白酶均敏感;病毒在pH5.0~8.0时比较稳定,在56℃下60 min可被灭活;在PK-15、BHK-21和Marc-145细胞上均可生长,但呈现不同的细胞病变;在感染的PK-15细胞胞浆内可见绿色荧光;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可见白色的痘斑;人工感染家兔后,可引起家兔出现典型瘙痒症状并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