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500株/667m2,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 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 500株/667m2,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先玉335和大丰26为供试材料,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这2个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及行距配置下,先玉335和大丰26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之间差异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对穗数、百粒质量及产量影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与产量影响显著;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百粒质量和产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先玉335与大丰26均在密度为8.1万株/hm2和66.6 cm+33.3 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以德美亚3号为种植材料,分析在不同行距不同密度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明显,在同一行距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行距65cm、密度8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豫西地区夏玉米最优行距,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密度(82 500株/hm2和97 500株/hm2)和5个行距(宽+窄)配置[60 cm+60 cm(CK)、70 cm+50 cm、80 cm+40 cm、90 cm+30 cm、100 cm+20 cm,宽窄行种植],研究行距配置对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密度条件下均以80 cm+40 cm(宽+窄)行距配置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对照茎粗降低0.1%,单株叶面积减小2.1%,单株干物质量减小16.3%,空秆率增加1.8个百分点,80 cm+40 cm处理空秆率最小.宽窄行处理随着宽行距的逐渐增加,穗位叶SPAD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密度增加,稳位叶SPAD值减小.因此,在豫西地区夏玉米种植条件下,建议种植密度为82 500株/hm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密度为97 500株/hm2时,采用80 cm+40 cm处理或50 cm+70 cm处理的种植行距,以利于玉米高密度群体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 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板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住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住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舍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7.
行距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个行距、四个密度对大豆吉林13号品种产量因素对行距和密度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行距(32.5cm)条件下分枝数、株英数、株粒重均显著高于大行距(65cm);而随密度增加,上述指标均下降。行距与密度对株高、株节数和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行距与密度在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及产量上存在显著互作,表明在不同行距条件下,大豆获得最佳产量所要求的密度不同。小行距之所以能增产是由于在相同密度下,行距小  相似文献   

8.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夏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行距配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设计不同的品种(登海661、郑单958和先玉335)、密度(67 500和90 000株/hm~2)和行距配置(40 cm+80 cm和60 cm+60 cm)构建不同的冠层结构,研究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不同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于密度和行距配置的调控响应不一致。登海661在90 000株/hm~2、大小行种植,郑单958、先玉335均在90 000株/hm~2、等行距种植时形成的冠层较合理,表现为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华北地区4个主栽玉米品种和4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玉米基因型在3个密度下玉米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量条件下,低密和中密度产量虽无显著差异,但其产量构成因子已发生显著变化,密度增加导致单株粒重、穗粒数、百粒重下降,空秆率上升。高密下产量显著下降15.5%。相关分析表明,空秆率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激素系统对玉米子粒库建成调控方面的进展情况,认为将化学调控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是提高玉米子粒库建成,增加穗粒数,充分发挥良种潜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申卓  朱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7-7688,771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3种不同类型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的产量,从而确定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小区行长8.0 m8,行区,行宽0.6 m3,次重复。A因素品种为主区,A1:连玉16(平展型品种)、A2:丹玉39(过渡性品种)、A3:郑单958(紧凑型品种)。B因素密度为副区,B1:3.298 4万株/hm2、每行种植16棵,B2:3.898 0万株/hm2、每行种植19棵,B3:4.797 7万株/hm2、每行种植24棵,B4:5.697 2万株/hm2、每行种植28棵,B5:6.746 7万株/hm2、每行种植33棵,B6:7.496 3万株/hm2、每行种植37棵。试验测产收中间4行3,次重复全部收回,统一脱粒。[结果]产量在品种间、密度间和年份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品种×密度互作亦达到显著水平,而品种×年份互作和密度×年份互作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中高密度下的产量水平较高,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结论]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连玉16为4.797 7万株/hm2左右,丹玉39和郑单958均为5.697 2万~6.746 7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施氮水平和追氮时间对玉米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追氮时间对玉米高水肥品种东单60子粒产量构成因素及子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能增加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子粒产量影响较大,施氮可增产3.5%~34.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422kg·hm-2的处理,产量达最高;不同追氮时间对玉米千粒重的影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氮肥与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渝单8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比较研究了100 kg/hm2、200 kg/hm2、300 kg/hm2和400 kg/hm2 4个氮肥(纯氮)水平及1 hm260 000 株、75 000 株、 90 000 株、105 000 株和120 000 株 5个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蜡熟期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产量随施氮量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果穗率在施氮量适中时即200 kg/hm2和300 kg/hm2时大于处理100 kg/hm2和400 kg/hm2.地上部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密度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在氮肥水平300 kg/hm2和1 hm290 000 株时最大.地上部干物质中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略有降低,但各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综合氮肥与密度处理对青贮玉米地上部干物质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施纯氮300 kg/hm2、密度1 hm290 000 株为南京地区渝单8号青贮栽培利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探寻适合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简化栽培措施。采用大田试验,把缓释肥处理引入简化栽培。研究表明,不同肥料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不同。该研究所用的缓控施肥处理(A)在株高、叶面积指数、根条数、干物质重、产量都高于分次施(B)和一次施(C)的2个一般肥料处理;分次施处理的上述各项指标都高于一次施处理。缓控施肥处理能有效的简化夏玉米栽培,但由于现在控缓施肥的成本较高,此处理的效益小于分次施处理的效益,但两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花粒期光照强度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近年来全球太阳辐射不断下降已经成为作物生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弱光成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非生物逆境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花粒期不同光照强度对夏玉米根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2012—2014年,大田条件下选用玉米品种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设计花粒期遮阴(S)和花粒期增光(L)两个试验处理,遮光度为60%,阴雨天气下增光的光照强度可达到8×10~4—10×10~4 lx,以自然光照作为对照(CK),研究夏玉米根系生理特性、叶片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对花粒期光照强度的响应。【结果】本试验表明,花粒期遮阴导致玉米根系特性降低,产量降低;而补充光照有利于生育后期根系活性保持,显著提高籽粒产量。2012—2014年间,遮阴处理的产量较对照分别降低79%、61%和60%,增光处理较对照则分别增加13%、7%和15%。具体表现为花粒期遮阴处理使地上部功能叶片光合速率降低,干物质积累量减少,根冠比显著下降,根系直径和根长密度降低,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显著降低,致使夏玉米产量降低;花粒期增光处理则有利于玉米根系的健壮生长和根系活力提高,增光后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显著增加,即根系吸收能力增强,使产量显著提高。在花后20 d、40 d和成熟期,增光处理的0—30 cm和30—60 cm土层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对照分别增加17%、18%、17%和21%、27%、27%,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分别增加11%、18%、17%和27%、33%、28%,有助于夏玉米植株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来供给地上部的生长,增加穗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结论】花粒期遮阴导致夏玉米生育后期根系特性降低和产量降低,而增光有利于保持根系活力和提高产量。针对近年来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育后期阴雨寡照天气频发的情况,本研究建议适当调整播期,使夏玉米生育后期避开阴雨天气;通过蹲苗或者合理的水肥调控措施促进根系下扎和健壮生长,提高抗逆能力,以减轻阴雨寡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呼吸和夏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为西北旱作夏玉米田保护性耕作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设置传统耕作(CK)、还田免耕(NTS)、还田深松(CTS)和还田旋耕(RTS)4个耕作方式。[结果]夏玉米田CO2平均排放速率表现为RTS>CK>NTS>CTS,CTS处理能够较传统翻耕极显著地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P<0.01)。与CK相比,CTS、NTS和RTS处理能提高产量24.44%、6.96%和9.17%,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土壤深松与秸秆还田相结合是西北地区旱地夏玉米较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 L.)杂交新组合的产量表现和农艺性状。[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的方法,对引进的22个杂交玉米新组合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筛选出了适合沛县生态环境条件的高产组合6个,明确了高产玉米组合栽培的主攻方向是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分析出玉米杂交组合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增减变化与产量高低表现均一致。[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