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20,(1):41-49
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就地市民化视角测算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石家庄各县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公共成本总和及政府、企业、个人承担情况,对比近、远城区差异,估计政府财政承担能力。结果显示,2016—2020年近城区人均市民化公共成本为15.08~15.19万元;远城区人均市民化公共成本为8.92~10.35万元。最后提出推进石家庄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并且更加强调城乡协调发展,为构建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以新型城镇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建立城乡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线性和法得到济南市城乡协调度为0.57,处于城乡基本不协调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因素,提出了促进济南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有助于解决当前济南市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丰富我国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以及落实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9,(3):48-53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目前收入差距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乡二元结构密切相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进程的有序推进,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供了一定的契机,对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7年安徽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和2011—2017年16个地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分别对其构建OLS回归模型,并采用FE估计和SYS-GMM估计,结果发现:城镇化始终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向关系,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而市民化在短期内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关系,即随着市民化水平的提高反而会拉大城乡间的收入差距,但在长期内通过影响新型城镇化间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与其呈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基数巨大,传统的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异地市民化路径无法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本质内涵,概述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现实驱动力、面临的困境,从“观念转变”、“产业支撑”、“制度创新”、“强镇扩权”四个方面探索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总结和政策解读的基础上,以湖南省为例,研究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分析了湖南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国土空间实际情况,将湖南省划分为长株潭城市群区、洞庭湖区、湘中南区和大湘西区四大版块,分别提出了各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最后从统筹谋划城镇发展格局、强化差别化土地政策调控、提高城镇空间综合承载能力、释放农村土地改革红利、完善土地财税和融资制度、全面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乡土地合理利用与高效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7.
新型城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和增进民生福利。新型城镇化可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与制度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恪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优化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深化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在分析全域旅游发展与就地城镇化建设耦合协调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全域旅游与就地城镇化两大系统耦合指标体系,并以海南省为研究对象,对2010-2017年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海南省全域旅游和就地城镇化2010-2017年间耦合度持续保持0.9以上,两个系统存在显著的耦合发展关系;两者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014年之前,全域旅游发展滞后于就地城镇化,2014年之后,全域旅游综合发展指数开始高于就地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两者的耦合协调度逐步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到"良好协调"的转变。实践证明,产业融合和统筹规划可以进一步提高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等级。 相似文献
9.
以青岛市JS社区为例,相较于传统市民化方式和居村农民市民化,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来推进市民化具有比较优势与条件优势,因此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农民市民化路径。总结出为了优化市民化路径,应规避农民资产处理、产业发展、思想观念等障碍,最后提出了保障农民权益、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社区功能等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二元结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瓶颈.在目前情况下,城乡一体化是消除二元经济结构、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之间可持续发展最理想的方式,加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已经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模式.本文以凤凰镇发展为实例,总结该地区城镇化发展中的经验,探索适合本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度吉林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分析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探究了影响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0年吉林省的城乡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乡村文化站机构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村民居委会数等乡村振兴指标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互联网普及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新型城镇化指标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贡献较大。基于上述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创新步伐、创新城乡发展模式,以推动吉林省的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消除城乡对立需从内、外两方面发力,即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乡村振兴;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其中,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路径。农业生产率进步会对就地就近城镇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20年全国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率与就地就近城镇化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有利于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这种作用呈现出区位差异,主要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提高可以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对此,应统筹兼顾农业高效生产及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二者的协调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研究——以郑州市佛岗城中村改造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佛岗城中村改造为例,结合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郑州市城中村目前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和社会权利等方面的市民化状况,进而指出了影响村民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最后,分别从培养村民的市民意识、强化社区文化建设和加强制度建设等角度,为推动城中村农民的市民化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从党的十六大开始,逐步提出城乡统筹规划。在这个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地政府根据自身现状,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发展模式,例如华明模式、嘉兴模式、义务模式、新乡模式、潍坊模式、赣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该文章通过总结以宅基地换房为特征的华明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江西吉安市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及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全面推进吉安市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12):1-2
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文章在对国内外农民工市民化文献的整理、归纳和研究的基础上,就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机制、相关制度变革、市民化意愿和城市融入进行了梳理,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就未来研究趋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既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农民脱贫减贫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7个家庭131名农民开展田野考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迁移经历了"市民化萌芽-就地市民化-就近城镇化-异地城镇化"四个阶段,城乡迁移具有迁移规模逐年增加、劳动方式未脱离体力劳动、迁移对象年轻化、乡村资源紧张但仍保持离土不离乡等演变特征。在城乡迁移方式中,务工和考学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