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广西某养殖户送检的病竹鼠进行病理剖检及细菌分离鉴定,根据发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确诊为绿脓杆菌感染。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分离到的绿脓杆菌细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阿奇霉素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利福平和阿莫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2.
中华竹鼠大肠杆菌病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圈养状态下的中华竹鼠中分离出一株大肠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及动物致病性试验,表明分离菌其培养特性与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对中华竹鼠具有很强致病力,其细菌生化特征为O血清型,通过药敏试验,用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防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引起竹鼠死亡的病因,以病死竹鼠的内脏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对优势分离菌进行培养特性、生化特性、细菌16S rRNA比对和致病力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菌为对竹鼠具有较强致病力的雷氏普罗威登斯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20种药物中,敏感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他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和阿米卡星,表现中介的抗菌药物有头孢噻呋、头孢西丁、恩诺沙星、庆大霉素和链霉素等5种,而表现为耐药的有9种。  相似文献   

4.
从病死竹鼠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力。病原鉴定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阳性杆菌,16S rDNA基因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棒状杆菌序列相似度达92.1%~99.2%,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棒状杆菌;药敏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头孢氨苄和青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红霉素等药物表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为oqxB、tetX、sul1和ermF阳性,与药敏试验表型一致;该菌对小鼠有致病性,毒力基因检测发现,分离菌携带fyuA和papA。本研究为竹鼠棒状杆菌病预防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鉴定引起水貂发生出血性肺炎的病原体,试验采用病原分离鉴定、分离株16S rRNA扩增与序列分析、分离株对小鼠致病力试验、分离株血清分型鉴定、大肠杆菌H基因型鉴定、分离株药敏试验和分离株动物感染试验对来自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和黑龙江省的28份具有典型出血性肺炎症状死亡水貂的病料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混合感染12例,单一病原菌感染16例,镜检可见短小的阴性杆菌和两端钝圆的阴性长杆菌; 16S rRNA扩增与序列分析共分离出22株绿脓杆菌和18株大肠杆菌,其中有4株对小鼠致死率达到50%以上,9株对小鼠致死率在10%~40%;从22株绿脓杆菌中共分离出8株G型、7株E型和7株D型,未检测出大肠杆菌血清型,大肠杆菌H基因型为H11;绿脓杆菌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6种药物敏感,大肠杆菌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10种药物均耐药;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分离株均可导致水貂死亡并造成肺泡壁毛细血管瘀血、脾脏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肺脏上皮细胞坏死、红髓内巨噬细胞数量增多等明显病理变化。说明目前引起水貂出血性肺炎的病原体已由传统的绿脓杆菌单一感染逐渐转变为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从红河州某竹鼠养殖场采集患病竹鼠病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青霉素、诺氟沙星、阿米卡星等敏感,对链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耐药。  相似文献   

7.
为了查明造成贵州某竹鼠养殖场竹鼠死亡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竹鼠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GZ-S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细菌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凸起、表面光滑、白色、呈α-溶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蔗糖、果糖、葡萄糖、硝酸盐还原试验、靛基质试验、枸橼酸盐试验等均为阳性,半乳糖、甘露糖、硫化氢试验、VP试验、MR试验、赖氨酸脱羧酶接触试验等均为阴性;经16S rRNA基因测序及BLAST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菌株GZ-S1与气球菌菌株201707CJKOP-Y31(MG593595.1)、绿色气球菌菌株Mnlv2(GQ246745.1)等12株参考菌株在同一分支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苯唑西林、羧苄西林、头孢曲松3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黏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拉定7种药物中敏;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6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携带5种耐药基因:tetA(1 031 bp)、tetB(513 bp)、tetD(326 bp)、aadd(146 bp)、aac(6')Ⅰb(655 bp),与药敏表现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有致病力。本研究对某竹鼠养殖场竹鼠发病的原因作出了准确诊断,为该养殖场细菌性竹鼠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查明造成贵州某竹鼠养殖场竹鼠死亡病因,本研究从送检竹鼠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GZ-S1),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药敏试验及耐药基因检测、细菌致病性试验等方法对该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在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凸起、表面光滑、白色、呈α-溶血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生化试验显示该分离菌对蔗糖、果糖、葡萄糖、硝酸盐还原试验、靛基质试验、枸橼酸盐试验等均为阳性,半乳糖、甘露糖、硫化氢试验、VP试验、MR试验、赖氨酸脱羧酶接触试验等均为阴性;经16S rRNA基因测序及BLAST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分离菌株GZ-S1与气球菌菌株201707CJKOP-Y31(MG593595.1)、绿色气球菌菌株Mnlv2(GQ246745.1)等12株参考菌株在同一分支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对苯唑西林、羧苄西林、头孢曲松3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黏菌素B、氟苯尼考、头孢拉定7种药物中敏;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6种药物耐药。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携带5种耐药基因:tetA(1 031 bp)、tetB(513 bp)、tetD(326 bp)、aadd(146 bp)、aac(6′)Ⅰb(655 bp),与药敏表现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有致病力。本研究对某竹鼠养殖场竹鼠发病的原因作出了准确诊断,为该养殖场细菌性竹鼠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从江苏省某鸽场病死鸽脏器中分离的细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细菌培养、革兰染色镜检及生化特性测定等对分离株进行初步鉴定;扩增分离株的16S rDNA片段并测序,Blast搜索比对确定细菌的种属;通过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来检测分离株的致病力及耐药性。结果:3株细菌的16S rDNA序列测定和Blast分析表明与奇异变形杆菌参考株的同源性达99.4%~99.8%,确定为奇异变形杆菌;致病性试验显示奇异变形杆菌对鸽子和小鼠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表明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和氟苯尼考敏感,对青霉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等有耐药性。结果表明,从鸽子脏器中所分离的细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和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8):107-110
为确定南宁金陵镇某竹鼠养殖场发生竹鼠化脓性肺炎的原因,从发病竹鼠肺中分离得到可疑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分离菌为大肠杆菌,经小鼠回归试验证实该分离菌可致死小鼠。该菌16S rRNA与大肠杆菌(DQ337503,FJ418574,KR189581)同源性高达100%。药敏试验显示对头孢克肟、卡那霉素、大观霉素、奈替米星、氟苯尼考和米诺环素等药物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亚胺培南、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四环素、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药物有抗性。结果表明:大肠杆菌是南宁金陵镇某竹鼠养殖竹鼠致死的病原菌。该菌的分离鉴定为其感染引起的传染病防治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广东某竹鼠养殖场暴发疾病,200多只竹鼠死亡近100只。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动物试验和PCR试验,确诊为竹鼠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青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先锋Ⅵ等敏感,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等耐药。使用敏感药物治疗后,疫情得到控制,为竹鼠巴氏杆菌病的防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一起群发性急性临床型奶牛乳房炎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乳房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停乳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小鼠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三株菌对兽医临床常用抗生素均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鸭源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通过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PCR检测及动物致病性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细菌,经纯化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显示两种形态:短杆状以及细长如发丝,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将其命名为GZGY2020。生化反应显示,分离菌具有明显的运动性,M-R试验、V-P试验均为阳性,生化特性符合奇异变形杆菌。分离菌16S rDNA进化树结果显示,其与奇异变形杆菌处于同一分支。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分离菌对多种药物耐药,对18种药敏纸片中羧苄西林、头孢氨苄、苯唑西林等16种药物耐药,耐药率高达88.9%,仅对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敏感;PCR检测其含有磺胺类耐药基因基因sul1和sul2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VIM,并含有hpmA、rsmA、atfA、ucaA、ureC、zapA、pmfA、fliLmrpA 9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雏鸭致病力强,即1×108 CFU/mL菌液能使雏鸭1 d内全部死亡。在药敏特性上,从病死鸭中分离到的菌株GZGY2020与以往报道的奇异变形杆菌有一定差异,表明该菌可能发生变异,导致毒力增强,而检测的10种毒力基因中仅有1种毒力基因没有出现相应的条带,表明奇异变形杆菌是引起该鸭死亡的重要致病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豆朋朋  王利  方庆  李娟 《中国畜牧兽医》2019,46(9):2745-2752
为探究鱼源蜡样芽孢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及指导科学用药,本试验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 rDNA基因扩增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鉴定分离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耐药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确定菌株耐药性。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形成边缘不规则、不光滑的乳白色菌落,为需氧型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糖、硝酸盐、明胶液化等生化反应为阳性,木糖、阿拉伯糖、甘露醇等生化反应为阴性。16S rDNA基因片段长度为1 457 bp,在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与蜡样芽孢杆菌RTR菌株亲缘关系最近,与蜡样芽孢杆菌的同源性均达到99%以上,从而综合判定分离菌株为蜡样芽孢杆菌。人工感染试验发现,分离菌株对黄颡鱼有一定的致病性。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中检测出Sul1和Sul2两种耐药基因。药敏试验发现,该菌株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米诺环素等敏感,对头孢哌酮中度敏感,对青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耐药。本试验结果为有效防控蜡样芽孢杆菌感染的疾病提供了科学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从一例病死山羊组织内分离到一株致病性细菌,通过鉴别培养、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和动物致病性试验,证明该病原菌为羊致病性A型魏氏梭菌;毒素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同时含有α和β2两种毒素基因;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昆明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并从试验致死的昆明小鼠病料中分离到了与病死山羊病原相一致的细菌,从而确定A型魏氏梭菌为引起该山羊死亡的主要病原菌。本试验结果为该羊场魏氏梭菌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A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isolated from a dead goat,and it was identified as goat-pathogenic type A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y differential culture,biochemical test,molecular biological technology and animal pathogenicity test.Analysis results of toxin genes showed that this bacteria contained both α and β2 toxin genes.Animal pathogenicity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is bacteria was highly pathogenic to mice,and the same bacteria was isolated from dead mice as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the dead goat,so it was certain that type A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was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hich caused the goat dead.The results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the disease caused by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in this goat farm.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引发浙江省某养殖场大黄鱼发病的病原及其致病性和耐药情况。【方法】 无菌条件下剖检发病大黄鱼,取其肝脏和肾脏组织,划线分离培养细菌,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的种属特性,通过人工感染和组织切片制备评价分离菌对大黄鱼的致病性,最后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分离菌的耐药性。【结果】 分离菌在培养基上外观为表面凸起、光滑和边缘整齐的黄色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出单个分散或成对分布的红色短棒状杆菌;该分离菌可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可利用葡萄糖产酸;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显示,该分离菌与金黄杆菌相似性高达97.0%以上并聚为一类。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可引起大黄鱼的肝脏、肾脏和脾脏发生明显病变,半数致死量为6.32×104 CFU/mL,表明其对大黄鱼具有较强致病性;药敏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对庆大霉素、新霉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对头孢克肟、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呋喃唑酮等耐药。【结论】 本研究分离了大黄鱼源致病株金黄杆菌,并通过其致病性和耐药性研究为金黄杆菌引发水产动物发生病害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摘 要]为了确定是何种病原菌导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周边某牛场的犊牛出现腹泻症状,对病死犊牛进行剖检,无菌采集其相关病料。试验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并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特性的考察、PCR鉴定以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的方式确定病原菌种类。并对分离出来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引起该牛场犊牛腹泻的病原菌为含有毒力基因K99的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该株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噻肟敏感,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四环素耐药。对庆大霉素和土霉素处于中介状态。说明分离得出的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用氨苄西林、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噻肟可以对其引起的疾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