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常有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发生,由于织纹螺在世界各地海区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所含的毒素成分也不完全相同,目前对织纹螺的毒素组成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国内学者认为织纹螺毒素主要成分是麻痹性贝毒(PSP),认为织纹螺毒素可能是通过食用赤潮中有毒的藻类在体内蓄积产生.通过动物实验、液相色谱方法对福建沿海的有毒织纹螺的毒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织纹螺的毒素中的主要成分是河豚毒素(TTX).再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对织纹螺的毒素成分作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液质联用的条件可以很好地分离和确定样品中的TTX及其衍生物.实验研究表明织纹螺的毒素主要成分是TTX,同时还含有TTX的4位空间异构体(4-epiTTX)、脱水河豚毒素(anhydroTTX)、脱氧河豚毒素(deoxyTTX)、单加氧河豚毒素(11-oxoTTX)等TTX的衍生物.  相似文献   

2.
河豚毒素两种定量检测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小鼠生物试验和间接竞争抑制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同步检测17份河豚鱼肝组织和20份河豚鱼肌肉组织中的河豚毒素含量,并对2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LISA法与小鼠生物试验测得的结果相符合。ELISA法由于其测定程序简便易行,速度快,灵敏度高,在河豚毒素的定量检测以及在预防河豚鱼中毒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投喂氧化鱼油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各组织中脂肪含量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鱼粉、鱿鱼粉、豆粕为蛋白源,以氧化鱼油(过氧化物值POV为45 Meq O2/kg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维生素E醋酸酯(纯度50%)的添加量依次为0 mg/kg、100 mg/kg、300 mg/kg、700 mg/kg、1 500 mg/kg饲料,共配制五种不同维生素E含量的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7 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显著降低全鱼的脂肪含量(P<0.05),而对肝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并未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鱼肝脏中的维生素E含量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且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肝脏MDA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添加维生素E 100、300和700 mg/kg组间,700和1500 mg/kg组间肝脏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此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显著降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P<0.05),并且SOD、CAT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维生素E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投喂黑鲷氧化鱼油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体内由于氧化鱼油胁迫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由于体内过氧化所造成的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饥饿与复投喂对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为揭示其对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尾体重相近(60.532±0.284 g)、健康、活力好的长江鲟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进行0、3、7和14 d饥饿再复投喂14 d,试验结束后检测长江鲟肝脏、肠道和肌肉的各项抗氧化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含量、蛋白质羰基(P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谷胱甘肽(GSH)活性及抗超氧阴离子(ASA)和抗羟基自由基(AHR)能力。【结果】在饥饿期间,长江鲟肝脏MDA含量、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均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P<0.05,下同);肠道GR活性和GSH活性也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MDA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SH-Px活性则先下降后上升;肌肉MDA含量和PC含量呈先显著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CAT活性以饥饿14 d后最高,GR活性、GSH活性及ASA能力均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复投喂后,长江鲟肝脏GSH-Px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GR活性的变化趋势与GSH-Px活性恰好相反;肠道PC含量随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CAT活性、GST活性、GSH-Px活性和GR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其肠道抗氧化能力在饥饿7 d复投喂14 d后显著上调;肌肉MDA含量、PC含量、SOD活性和AHR能力均呈显著下降趋势,CAT活性、GST活性和GR活性则以饥饿14 d复投喂14 d的最高。【结论】饥饿会抑制长江鲟体内抗氧化能力,随着饥饿胁迫时间的延长,其体内通过调动不同抗氧化酶活性逐渐形成新的氧化平衡以维持正常生理状态;复投喂后由于营养物质得到补充,促使鱼体各项生理机能得到恢复,一定程度上缓解饥饿产生的氧化应激并形成新的氧化平衡。  相似文献   

5.
投喂青料和添加剂对草鱼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青菜、旱草青料、配合饲料以及在配合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_6、蛋氨酸和亚油酸对草鱼的生长、脂肪代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投喂青菜和旱草青料的鱼类体腔和肝脏中含脂量最低,与投喂配合饲料组比较,差异性十分显著(P<0.01)。肝脏中的蛋白质含量也以投喂青菜和旱草青料的最高;血清中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含量以投喂青菜和旱草青料组为最低。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维生素B_6、蛋氨酸和亚油酸的投喂试验中,发现投喂旱草青料组和添加维生素B_6组的鱼,体腔和肝脏中的含脂量最低,而投喂配合饲料的含量最高。投喂含70%青料(菜)组的鱼类生长最快,投喂配合饲料的最慢。  相似文献   

6.
钟雷响 《河南农业》2016,(17):87-88
水产品生物毒素来源于海洋赤潮中的有毒藻类,随着海洋污染,近海水质富营养化,有毒赤潮发生次数明显上升,水产品的生物毒素染毒情况日趋严重.海洋生物毒素由于其品种多、毒性差异大,不易鉴别,且在不同生存环境和不同季节时毒性也有很大差别,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一些本身无毒的水产品,因为摄食有毒藻类或食物链的作用,导致它的体内富集和蓄积了致命的毒素,这种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如2013年的广东雷州渔民云斑裸额虾虎鱼中毒事件,并不是误吃有毒鱼类),是生物毒素监测的难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每日投喂)、试验1组(G1,每周投喂6d)、试验2组(G2,每周投喂5d)和试验3组(G3,每周投喂4d),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G1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其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等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G1和G2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MDH的活力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HSL的活力和mRNA表达则明显提高,恢复投喂后二者的活力和mRNA表达快速恢复,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1d、连续投喂6d的投喂模式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来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同时,在循环饥饿条件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改变体内与脂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为机体储备能量物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投喂氧化鱼油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各组织中脂肪含量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鱼粉、鱿鱼粉、豆粕为蛋白源,以氧化鱼油(过氧化物值POV为45 Meq O2/kg油)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维生素E醋酸酯(纯度50%)的添加量依次为0 mg/kg、100 mg/kg、300 mg/kg、700 mg/kg、1 500 mg/kg饲料,共配制五种不同维生素E含量的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7 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显著降低全鱼的脂肪含量(P<0.05),而对肝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并未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鱼肝脏中的维生素E含量显著升高(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且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肝脏MDA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添加维生素E 100、300和700 mg/kg组间,700和1500 mg/kg组间肝脏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此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以显著降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P<0.05),并且SOD、CAT活性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维生素E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与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并未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投喂黑鲷氧化鱼油条件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体内由于氧化鱼油胁迫所产生的脂质过氧化程度,减轻由于体内过氧化所造成的机体损伤.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黄曲霉毒素B1对脾脏和肝脏的影响,试验选取三周龄小鼠20只,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每组10只。对照做健康饮食喂养,灌喂200μg/(kg·d)玉米油;黄曲霉毒素B1组每日灌胃用玉米油配制的黄曲霉毒素B1200μg/(kg·d),试验连续28d。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会对脾脏和肝脏造成损伤,扰乱正常生理功能,降低过氧化氢酶,三磷酸腺苷酶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增加丙二醛的含量,以此促进脂质氧化造成脾脏和肝脏的损伤。可见,黄曲霉毒素B1对脾脏和肝脏均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节织纹螺的毒性,利用生物法对节织纹螺毒素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节织纹螺毒素的毒力呈季节性变化,每年的4月至9月是毒力较高的时期,毒力最高达56 MU/g。进一步分析表明,节织纹螺肌肉和中肠腺部分毒力变化略有不同:肌肉部分毒力较高时期是5月至9月,最高达49 MU/g;中肠腺部分毒力较高时期是4月至8月,最高达78 MU/g。从节织纹螺毒素总体分布来看,除4月外,中肠腺所含毒素总量都低于肌肉毒素总量,节织纹螺中的毒素主要存在于肌肉中。由于节织纹螺属大型织纹螺,毒素主要存在可食部分中,一定量食用仍然会引起中毒,广大群众应尽量避免食用节织纹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