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瓜网室隔离杂交制种技术可以保证种子的纯度,是黄瓜良种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由于不同品种亲本材料的差异性较大,需根据亲本特性制定相应的杂交制种技术。针对‘津优315’父本、母本的各自特点,结合杂交制种应用实践,制定了网室隔离杂交制种技术。该技术包括地块选择、播种育苗、激素处理、滴灌带铺设、定植、人工授粉、摘心、种瓜检查、提纯、田间管理、机械采种、晾晒清选、装袋等环节。利用该技术在保证黄瓜杂交种子质量的基础上,平均每667m~2种子产量在50kg以上,能够给繁种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能满足该品种的种子市场供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瓜菜》2019,(7):62-64
黄瓜是我国最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用种量大。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农村劳动力成本上涨,黄瓜杂交种制种成本逐年提高。在露地黄瓜杂交种制种过程中,应用蜜蜂进行授粉,并对整个制种过程关键技术进行探索,总结形成了露地地膜覆盖黄瓜蜜蜂授粉杂交制种技术。与人工授粉制种技术相比,制种成本低、种子产量高,种子质量及纯度完全符合杂交制种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华芥1号和华芥2号为研究对象,在河南洛阳良种繁育基地进行分蘖芥菜品种杂交制种。研究结果显示,叶用芥菜杂交种种子饱满,杂交种子平均产量约65 kg/667 m~2,杂交制种适宜的父、母本行比为2∶6,要求方圆2 000 m以内没有芥菜类、白菜类等蔬菜种植,适宜的播期为11月底12月初,采收期为次年5月。本叶用芥菜杂交制种技术的实施,为大规模叶用芥菜杂交种的生产和良种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促进了叶用芥菜良种的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蔬菜制种基地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蔬菜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为农业农村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蔬菜制种基地承载着保障蔬菜良种供应的重任,是保障"菜篮子"安全的基础。但迄今为止,我国关于制种基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两大粮食作物,对蔬菜制种基地的研究相对滞后。通过梳理蔬菜制种基地发展历程,分析蔬菜制种基地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蔬菜制种基地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琴 《吉林蔬菜》2010,(5):42-43
<正>黄瓜是一年生异花授粉作物,花单性,雌雄同株。我县4月下旬至7月中旬温度、光照等气候条件适合黄瓜生长发育,且传粉昆虫多,雌花能较充分授粉,种子产量较高,成本低,适宜黄瓜杂交制种。根据近几年的试验研究,现就人工隔离杂交制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酒泉市地处河西走廊西段,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西甜瓜种子生产。目前酒泉地区仅从事西甜瓜种子生产的企业就多达50 余家,为先正达种子公司、太阳公司、先锋种子公司、日本坂田公司等国外大型公司和国内30 多家单位繁育西、甜瓜种子,年制种面积达2 000 hm2(3 万亩),年生产西、甜瓜种子90 万kg,总产值达1.2 亿元。其中甜瓜年制种面积800 hm2(1.2 万亩),年生产种子30万kg。酒泉已成为全国主要的西甜瓜制种基地。但是,甜瓜杂交制种过程中用工量大,每667 m2 约需20 个人工,按每天100 元计,每天支出2 000 元,其中人工去雄授粉用工占总用工的70%。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甜瓜制种面积不断减少,如何通过 技术手段免去人工去雄成为降低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技术,也是推动甜瓜制种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南北方蔬菜种子技术协作组》1993年理事会于5月29~6月1日在陕西临潼召开。到会理事考察了临潼、西安地区的蔬菜生产和临潼县蔬菜良种推广站的番茄育种科研基地及集约化的番茄杂交制种基地。到会人员对临潼县蔬菜良种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瓜杂交制种的面积越来越大,黄瓜杂交制种已成为银川市广大农民增产、增收的又一重要途径,但是由于环境因素、制种技术等原因的影响,使得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农户及同一品种不同年份之间的制种产量差异很大。如何改进制种技术,提高制种产量已迫在眉睫。现就近年来的生产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萧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辣椒杂交种生产,90年代初全县辣椒杂交制种面积发展到100hm2以上,由于缺乏经验,制种中常出现花期不遇、果多籽少、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使制种产量低且不稳,667 m2平均产量20~25kg.从1995年起我们开展辣椒制种技术的研究(亲本均由韩国提供,母本为雄性不育系,杂交种为PE4502),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生产,使产量和效益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带动了我县及周边县市辣椒杂交制种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全县制种面积每年都在500hm2以上,667 m2产量75~90 kg,最高达116.3 kg.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新燕095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根据重庆地区的气候特点和消费习惯自主选育的适合春夏及夏秋栽培的雌型一代杂交黄瓜品种。为加快新燕095黄瓜的推广速度,在节约制种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制种的纯度与质量,作者开展了该品种的制种技术试验。该文介绍了新燕095黄瓜及其亲本的特征特性、制种方式,并从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人工授粉、采收等方面总结了新燕095黄瓜的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豫西山区利用育苗春栽进行大白菜杂交制种,平均每667 m2种子产量达100 kg,效益达4 000元。近几年,我国大白菜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hm2(3 000万亩)左右,按照每667 m2用种量150 g计算,种子年需求量约450万kg。随着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的进步,豫西山区从以南阳地区露地越冬为主的制种方式,逐渐发展到济源等西部山区的育苗春栽杂交制种方式。济源等西部山区属暖  相似文献   

12.
黄瓜是同株异花、靠昆虫传粉的虫媒花作物。从多年制种经验看,黄瓜大面积杂交制种应遵循以下技术规则。1 选择地块1,1 隔离距离 黄瓜是靠昆虫传粉,自然条件下很容易接受其他黄瓜品种的花粉。据测,黄瓜的自然杂交率为30%~35%,若将两个不同黄瓜品种混种到一起,自然杂交率为53%~76%。因此,黄瓜制种田的周边隔离距离应该在1000m以上;有矮的障碍物的情况下也要在500~800m;在有较高障碍物的情况下可在200~500m隔离距离。  相似文献   

13.
李思武 《长江蔬菜》2010,(13):13-13
元谋是中国蔬菜及粮食作物主要的冬季制种地区,从1973年起步,已走过36个春秋,现每年约有1000hm2的制种面积,1981年被誉为“中国种子公司南繁基地”。在制种作物中,十字花科的优势特别强,十字花科又以花椰菜为主,每年约有467hm2的栽培面积,花椰菜制种中,60~70天品种杂交制种面积占5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柳虹 《吉林蔬菜》2003,(4):11-11
目前,黄瓜杂交种一代利用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杂种一代种子供不应求。特别是近几年冬暖式大棚等系列保护栽培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杂交一代种子供与求的矛盾。而杂交制种生产现状是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且不稳定。宁阳县作为黄瓜杂交制种的主产区,每年的制种面积1667.5万平方米,2000年平  相似文献   

15.
以南瓜高代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在湖北咸宁良种繁育基地进行南瓜品种杂交制种与种子纯度鉴定,分2茬种植,在1年内完成。制种茬要求制种基地方圆300 m以内没有南瓜以及其他近缘葫芦科作物种植,适宜播期为3月上旬,父、母本行比例为1∶6,父本比母本早播种8~10天,杂交种子按株编号留存。纯度鉴定时,将制种茬收获的杂交种子于8月上中旬播种,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嫩南瓜成熟;根据F1代植株和果实特征,鉴定杂交种子纯度。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区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立国 《蔬菜》2012,(7):8-10
山东省是我国大白菜良种主产区,当地农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制种经验,从事大白菜繁种经济效益显著。从播种育苗、移栽定植、授粉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时机等方面总结了山东地区大白菜杂交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分析滇西南黄瓜杂交制种条件优势,通过江城县进行的黄瓜杂交制种试验,指出滇西南黄瓜杂交制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滇西南黄瓜杂交制种产业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瓜是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是周年市场供应的重要蔬菜品种,随着蔬菜生产的发展,全国市场对优质黄瓜F1代种子需求量日益增加,为确保种子纯度和提高种子产量,经过多年黄瓜制种实践,总结了一套杂交黄瓜种子大田生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对西南地区大果型黄瓜杂交制种现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介绍了大果型黄瓜杂交制种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使667 m2种子产量由8 kg增加到15 kg,推进了大果型黄瓜种子生产的产业化进度。  相似文献   

20.
正利用废旧的彩钢板搭建阳畦、播种萌动种子、改进育苗和浇水方式、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机在制种田机器脱粒等均能简化白菜类蔬菜小株采种技术,省工省力效果好,有条件的制种基地可以逐渐推广。在十字花科杂交种子生产中,制种公司和科研单位现阶段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农村从事制种生产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制种户年龄结构严重老龄化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制种产业能否良性循环发展。日益老龄化的制种户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差,而省工省时、简单易行的技术更容易被制种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