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洲猪瘟是当下威胁猪场的主要传染病,其多样化的传染源和复杂的传播途径给传统生物安全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在传统生物安全基础之上,使用中药来调节动物非特异免疫力,进而保护易感动物已被行业重视并认可。但目前缺乏非特异性免疫力与非洲猪瘟两者关系的研究以及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善关键评价的指标。本文就中药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展开综述,发现中药可有效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力,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 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3.
由于目前暂未研制出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为有效防控好非洲猪瘟,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全面的防控措施。作者从基础防控措施、不同规模猪场应对法和特殊防控法三个角度,对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现状进行综述,思考与总结提出:养殖过程应贯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方针;结合猪场实际在尽可能搞好生物安全的同时,防控好非典型猪瘟、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和常见细菌性疾病等基础性疾病,强化提高猪群非特异性免疫力,有效防控猪场的非洲猪瘟。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三农"领域仍存在短板.自2018年8月我国第1起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疫情波及全国,所有省份无一幸免;非洲猪瘟是我国新发重大动物疫病,该病没有特效疫苗,也无法治愈,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就是提升防控意识,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古语云"猪粮安天下",当前,非洲猪瘟病毒在我国已形成了较大污染面,猪价高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受到严重影响.进入2020年,非洲猪瘟防控面临新特点,散养户以及调运疫情频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5.
2018年8月,我国首次确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全球尚无可用疫苗,只能通过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予以防控.严格控制活猪调运,变"运猪"为"运肉",是降低疫情传播风险的关键措施.2019年,广东等中南六省区在全国率先启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试点,采取严格限制非中南区活猪调入等措施,以期实现控制非洲猪瘟疫情、保障生...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7.
非洲猪瘟病毒的迅速传播,给我国生猪养殖业带来严重冲击。建设无非洲猪瘟小区是防范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发生和扩散非常有效的措施,特别是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文中描述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逻辑、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以及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的关键要素,分享了陕西省建设无非洲猪瘟小区的实践工作经验,以期望为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现将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管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从事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具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从事非洲猪瘟病毒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等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从事动物接种(感染)试验等实验活动的,应当在具备中型及以上实验动物条件的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  相似文献   

9.
非洲猪瘟(ASF)是生猪养殖的头号杀手.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ASF列为法定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也是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要重点防控的一类动物疫病.根据目前对非洲猪瘟的研究新进展和全国各地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工作经验,在全世界没有有效的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加强对生猪养殖场的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控非洲猪瘟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下发加强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如下。一、从事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室应当具备相应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从事非洲猪瘟病毒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等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从事动物接种(感染)试验等实验活动的,  相似文献   

11.
左文山 《猪业科学》2022,39(3):110-113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一种高接触性、高死亡率的病毒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非洲猪瘟传到我国后,以摧枯拉朽般之势肆虐中国的养猪产业,能繁母猪存栏急剧减少.非洲猪瘟对行业进行了大洗牌,养猪企业通过建立高效的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12.
非洲猪瘟在我国发生以来,国家出台了"屠宰环节自检""精准扑杀定点清除" "联防联控、区域防控""无疫区、无疫小区建设""生猪和猪肉调运控制"等系列相关政策,并修订了动物防疫法.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发生以来,楼房养猪快速推进、规模化养殖集团快速扩张、中小养殖户快速退出、生物安全与检测意识空前强化、猪场改造升级更智能、传统猪...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按照农业农村部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部署,依托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围绕非洲猪瘟防控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创制了一种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经系统实验室研究评价,该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升规模化猪场和种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两场"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1月9日进行了非洲猪瘟防控远程培训工作。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陈光华副局长通报非洲猪瘟违法违规案例,并解读养殖场(户)防控主体责任。"七要"一要健全动物防疫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猪业》2019,(2):5-6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2019年2月18日报道,为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强非洲猪瘟病毒相关实验活动生物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⑴从事非洲猪瘟病毒分离和鉴定、活病毒培养等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从事动物接种(感染)试验等实验活动的,应当在具备中型及以上实验动物条件的生物安全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基层非洲猪瘟防控面临的动物防疫体系作用发挥不充分、生猪养殖水平传统低下、餐厨剩余物处理和生猪流通调运监管难度大等难题,提出了稳定基层机构队伍,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养殖场管理,提升生物安全水平、严格调运监管,切断疫情传播路径等非洲猪瘟防控对策建议,以期为基层非洲猪瘟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针对非洲猪瘟,尚没有商品疫苗可用,也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可选。做好生物安全,不让生猪接触病毒已经成为大小养殖场公认的防控途径,目前已有不少的经验和方法,关键在于执行。但做好猪场日常的感官分析,及时调整猪场内环境、猪群结构,维护生猪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猪群对病原的群体易感  相似文献   

18.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科的非洲猪瘟病毒引发的家猪和某些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属于动物一类传染病.中小养殖场设施设备简易、饲养管理相对粗放、目前还没有非洲猪瘟疫苗等原因,导致此病防控难度大.本文根据非洲猪瘟流行病学特点,从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饲养管理三方面制定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18年非洲猪瘟(ASF)进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直接或间接促进了行业生物安全模式的变革.非洲猪瘟是由于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家猪和野猪的传染病,国外及国内已经证实了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因此构建科学的生物安全体系,通过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和控制非洲猪瘟的传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河北省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今冬明春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立足生猪全产业链,紧盯重点区域、关键环节,针对监测排查、疫情报告、调运监管、餐厨剩余物管理、应急响应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点,切实堵塞防控漏洞,降低非洲猪瘟发生风险。严格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切实落实"八要八禁止"密罐式封闭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