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杀灭菊酯对各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lus Walker) 幼虫进行毒力测定,采用机率值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3、4龄幼虫的耐药力较低,分别为1.1587×10~(-2)μg/头和3.0005×10~(-2)μg/头。考虑到3龄前幼虫死亡率较高,应选择4龄幼虫用于马尾松毛虫抗性测定。  相似文献   

2.
Bt乳剂是一种广谱微生物杀虫剂,属苏云金杆菌系列。用BT乳剂200ml/亩,防治越冬2~3龄马尾松毛虫,15天平均药效为78.39%。防治第一代3~4龄马尾松毛虫,7天平均药效为71.04%。BT乳剂有抑制下代马尾松毛虫繁殖量的作用,对寄生无效影响较少,经济成本低于白僵菌、赤眼蜂等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3.
应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JDS-CPV)对马尾松毛虫第一代3龄和5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JDS-CPV对3龄和5龄幼虫的LC_(50)分别为1.6×10~5CPB/ml和3.3×10~5CPB/ml。其回归直线方程分别为Y=2.44+0.49x和Y=1.83+0.57x。对一代3龄虫的LD_(50)为2.1×10~3CPB/ml,回归直线方程为Y=1.72+0.98x。以1×10~8CPB/ml浓度为例的LT_(50),3龄虫为8.5天,5龄虫为13天。证实JDS-CPV对我国马尾松毛虫有较好的毒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室内、林间罩笼和林间小区试验系统地测定了灭幼脲III号(Dimilin III)胶悬剂对不同世代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作用效果,并通过测定排粪量分析了使用灭幼脲III减少松毛虫取食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1.70 mg/kg,,松毛虫在取食经50 mg/kg灭幼脲III胶悬剂溶液浸泡处理的松针3d后即出现取食量下降,6d后,用50 mg/kg和250 mg/kg灭幼脲III号胶悬剂溶液处理的幼虫均体重分别下降了62.09%和89.95%。林间应用结果表明,灭幼脲III对第2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95%以上,第1代和第3代防效受温度影响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林间罩笼和林间小区试验系统地测定了灭幼脲Ⅲ号(Dimilin Ⅲ)胶悬剂对不同世代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并通过测定排粪量分析了使用灭幼脲Ⅲ对减少松毛虫取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号对马尾松毛虫4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1.70 mg/kg,松毛虫取食灭幼脲Ⅲ胶悬剂溶液处理的松针3 d后即出现取食量下降,6 d后,50 mg/kg灭幼脲Ⅲ号胶悬剂溶液处理组的幼虫平均体重下降了62.09%.林间应用结果表明,灭幼脲Ⅲ对第2代马尾松毛虫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95%以上,第1代和第3代防治效果受温度影响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日本引进赤松毛虫CPV对我国松毛虫属(Dendrolimus)的七种松毛虫以及棉龄虫有较高的致死效果。根据 RNA 电泳图谱的研究,赤松毛虫 CPV 与在中国松毛虫属上的各复制株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已发现有三种 RNA 类型,日本赤松毛虫CPV 属第一型。JADP-CPV、JYDPW-CPV、CYDPW-CPV 等属于第二型,CGDP-CPV 离心所得的上带多角体属于第三型。类型Ⅱ、Ⅲ属首次报道。和其他CPV一样,JDS-CPV 只侵染中肠上皮细胞。对第一代3龄和5龄虫的 LC_(50) 分别为1.6×10~5CPB/ml 和3.3×10~5CPB/ml,对同代3龄虫的 LD_(60)为2.1×10~3CPB/虫。JDS-CPV 不仅对幼虫防效好,而且也影响幼虫取食、体重以及下代幼虫存活率。此病毒与BT混用可以减少针叶被害72—80%。在油乳剂中于4℃下保存197天,在水悬液中保存 5年,对此病毒活性无明显影响。以林间松毛虫作宿主可进行大量增殖。一头6—7龄幼虫平均可产多角体2亿个。  相似文献   

7.
我们用2.5%溴氰菊脂乳剂(商品名为“敌杀死”)防治五、六龄马尾松毛虫幼虫,效果很好。试验采用1000倍、3000倍、5000倍三个浓度处理,另设一敌敌畏对比和一对照区。经喷药后10—15分钟松毛虫即停止取食,继而摇头挣扎。40—60分钟后绝大部分被击倒死亡,并在肛门外有绿色体突出。死虫略肿胀,个别有倒挂现象。据定时观察各处理的死亡效果统计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应用5%复方敌杀死乳剂、25%菊乐合脂乳剂,进行飞机超低量喷雾,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显著。其中,复方敌杀死每亩用药3、4毫升,防治3~4龄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5.2%、97.8%;每亩用药4.5毫升,防治5~6龄幼虫,平均死亡率为96.6%。药效稳定,成本较低,并可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在松林中的空间分布特点,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种群在水平及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水平区域空间格局研究中,马尾松毛虫在松林间均呈现为聚集分布,1~2龄幼虫主要聚集于林缘区域、3~4龄幼虫普遍分布于各个区域,聚集呈现点状现象;5~6龄幼虫普遍聚集于林中区域(中部和中心);各个垂直区段空间格局研究中,1~2龄幼虫主要聚集分布于3~5轮枝条上;3~4龄幼虫趋向均匀分布;5~6龄幼虫危害时,1~4轮枝条上幼虫呈现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5~7轮枝条上呈现聚集分布,该幼虫在整片林地分布为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1~2轮枝条上。结果可应用于马尾松毛虫幼虫的监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Laticis Tschelweri-kov)、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 Butler)这四种松毛虫,是我国从南到北松树上的主要害虫,目前,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结构已由我国鉴定出来,其成分为顺,反-5.7-十二碳二烯醇及其乙酸酯和丙酸酯,这三种成分的不同比例混合后,以3:5:2的500微克量在林间具有较强的诱蛾活性。为了寻找马尾松毛虫性外激素的其它增效化合物,并对另外三种松毛虫性  相似文献   

12.
1989~1990年,在经过室内毒力测定证明溴灭菊酯对马尾松毛虫有很高毒效的基础上,用其进行了林间和飞机大面积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防治结果表明,林间喷药对3~4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达96.5%~100%;飞机大面积喷洒,对4~5龄马尾松毛虫幼虫防效达87%~95.08%。与此同时,对松实小卷蛾和松梢螟兼治的效果分别为87.91%和71.5%。  相似文献   

13.
无气温逆增条件下用油烟剂防治食叶害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无气温逆增条件下,使用不同浓度、不同用量的溴氰菊酯油烟剂防治褐边绿刺蛾、马尾松毛虫、竹螟和竹蝗的试验,证实油烟剂可以在无气温逆增条件下使用。防治褐边绿刺蛾、3龄以下马尾松毛虫,25%溴氰菊酯用量需8mL667m2;防治5、6龄松毛虫需25%溴氰菊酯16mL667m2,两者油烟剂用量都为400mL667m2,效果良好;防治竹螟、竹蝗需用25%溴氰菊脂25mL667m2以上,油烟剂500mL667m2以上,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非气温逆增条件下使用油烟剂,用户更方便,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拟除虫菊酯是湿地松云南松毛虫综合治理中较为理想的杀虫剂。溴氰菊酯对3~4龄云南松毛虫幼虫,667m~2(1亩)使用有效剂量为0.0125g,4~5龄幼虫为0.025g,5~6龄幼虫为0.05g;杀灭菊酯对3~4龄幼虫为0.2g,5~6龄幼虫为0.4g,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此剂量下,对天敌的威胁小,未发现池塘鱼类中毒死亡。药剂可以直接加水稀释,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也可加工成油乳剂,以喷烟雾方法使用。防治湿地松云南松毛虫宜在越冬代进行,可减轻对天敌杀伤的影响,且有利于菊酯药剂在较低气温下提高药效。  相似文献   

15.
在马尾松毛虫越冬前、后分别用低于常规浓度的2.5%溴氰菊酯、21%增效氰马药液防治马尾松毛虫,越冬前的效果明显优于越冬后。  相似文献   

16.
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越冬的马尾松毛虫幼虫上树取食期(4月),喷施含孢量110亿/克,活孢率82.9%,施菌量为37.5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感染白僵菌的马尾松毛虫,每平方米11.3头,蛹期死亡率42.0%,第二年蛹期死亡率26.1%。在马尾松毛虫下树越冬期(11月),喷施含孢量48亿/克,活孢率76%,施菌量为30kg/hm2的白僵菌粉剂后,越冬期间,马尾松毛虫死亡率32.2%;第二年白僵菌致死率63.3%;第三年白僵菌致死率13.3%。  相似文献   

17.
用马尾松毛虫各龄虫口密度的定期调查资料和积温资料,拟合Logistic随机发育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精确地描述马尾松毛虫第1代1~6龄幼虫的发育进程。对各龄虫口的时间分布,模型预测值和观察值的吻合程度达90%。对模型参数进行比较表明,除了温度(积温)以外,还有另外一些因素影响着马尾松毛虫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8.
应用抑太保防治马尾松毛虫4-5龄幼虫,24h后害虫开始死亡,第4天达到死亡高峰,第10天虫口校正减退率平均达84%以上;防治药剂费用3.0元/hm^2,具有见效快、防治成本低的优点,是一种防治马尾松毛虫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是为害马尾松树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有马尾松林300万亩,占全市有林面积的60%。占全省马尾松林的80%以上。他们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使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从3年延长到4年-5年。八十年代末,他们在武汉大学病毒系两位教授的帮助下,开始采取白僵菌 CPV(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15年来,共防治马尾松毛虫近  相似文献   

20.
<正> 杀虫微生物粉剂改为油剂、乳剂可大大提高药物利用率和杀虫效果。近几年我省应用白僵菌油剂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油剂中的稀释剂二线油属能源物资,大批量使用有一定困难。从1982年开始,我们研制了一种乳油作稀释剂,配制成白僵菌乳剂防治马尾松毛虫,取得了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