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高粱的病虫害虽有很多种,但丝黑穗病是影响我国高粱高产的主要病害,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1977年海城县平均发病率12.2%,减产约1.95万吨;1994年阜新市高粱丝黑穗病林爆发,为历史罕见:发病面积5.8万公顷,发病率达15~20%,高达80%以上,减产损失严重达5.4万吨。1为什么有的高粱长乌米(丝黑穗病)高粱长乌米是因为土壤中有丝黑穗病菌,萌发产生双核侵染丝,后期侵入幼苗并蔓延,在花序内发病。高粱感染丝黑穗  相似文献   

2.
一、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现状 据初步调查,2008年海城市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面积约0.8万公顷,严重发病面积约0.4万公顷,平均发病率15%,因病减产粮食450余万千克,(如望台镇严重发病面积110公顷,平均发病率15.7%;耿庄镇种植的6个玉米品种普遍发生玉米丝黑穗病,发病面积近700公顷,发病率1.4%~83%;南台镇发病面积近550公顷,平均发病率为10%左右,其中二道村近50公顷沈单16玉米生产田中,玉米丝黑穗病平均发病率达58%).  相似文献   

3.
高粱抗丝黑穗病的遗传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黑穗病是高粱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生产区每年都有发生,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由于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有明显地分化现象,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因此导致原来抗病的种质退化。70年代我国推广美国 Tx3197A 系统杂交种,当时因 Tx3197A 对丝黑穗病菌1号小种免疫,曾组配了一批抗性优良的组合,后来由于小种的变化,Tx3179A 由免疫逐步演变成高感。由 Tx3179A 组配的杂交种也就由免疫、高抗变成高感。例如1977年海城县高粱丝黑穗病发病率达15%,最多达30%,损失粮食达250万公斤,1978年辽中县高粱丝黑穗发病率达15%,损失粮食达1350万公斤,1979年高粱五重点产区营口县丝黑穗病发病率为11.5%,锦州市为17%,鞍山市为12%,朝阳地区为5%。80年代初,引用推广 Tx622A,重新获得抗性,使高粱生产推进了一步。随着时间的推  相似文献   

4.
我省高粱黑穗病(絲、散、坚)历年都普遍发生且較严重,据1933年和1936年高杉、赤石两氏报导,东北各地平均发病率为27.3%,1954年省农业厅統計錦西、义县等六县平均发病率为9.2%;1953年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調查不少田块高达20%左右;1961年新宾、盖平发病3—5%,凌源发病率高达20%。由此可見,高粱黑穗病不但在历史上曾造成过严重的减产,目前仍威胁着生产。同时現有的防治措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探索对于該病害高效、簡易和經济可行的防治措施实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会 《河南农业》2014,(5):61-61
一、生物胁迫因素对高梁生长的影响生物胁迫主要指各种虫害、病毒、杂草等影响和抑制高粱生长的因素。丝黑穗病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高粱病害,发病率经常在15%~20%,高者达80%,造成高粱严重减产,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高粱丝黑穗病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粱丝黑穗病[Sphacelotheca reiliana(K■hn)Clinton]、高粱蚜[Melanaphissacchari(Zehntner)]和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是中国高粱主产区经常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据调查,高粱丝黑穗病常年发病率为4~5%,严重时达50~60%。高粱蚜每隔3~5年便有一次大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一、生物胁迫因素对高粱生长的影响生物胁迫主要指各种虫害、病毒、杂草等影响和抑制高粱生长的因素。丝黑穗病是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高粱病害,发病率经常在15%~20%,高者达80%,造成高粱严重减产,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谈谈高粱丝黑穗病的控制措施。通常人们在生产上主要采取轮作倒茬、药剂拌种、选育抗病品种等措施控制病害,其中,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如何选育具有持久抗病性的品种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选育抗病品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传统的方  相似文献   

8.
禾穗胺加稀米汤拌种,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可达77.29~98.12%。据17个公社,116个地块调查,拌禾穗胺的发病率为3.25%,未拌的平均发病率为15.86%。拌种方法采用50%禾穗胺,按种子量的0.5~0.6%加稀米汤。比例为种子(1000斤):药(5~6):水(20):米汤(20)。先将称好的高粱种摊开,把水和米汤加在一起掸到种子上,再将药粉均匀撒上,阴干后即可播种。通过大面积生产应用,禾穗胺防治高粱丝黑穗病效果明显,方法简便,成本  相似文献   

9.
高粱抗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SRAP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重要高粱病害,该病会对高粱穗部的结构造成破坏,导致高粱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为培育高粱抗丝黑穗病新品种,筛选与抗病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高粱感病品种三尺三与抗病品系961541为研究材料,以F2群体为定位群体,采用BSA方法筛选与抗丝黑穗病基因相关的SRAP标记。结果表明,感病亲本三尺三的发病率为37.5%,抗病亲本961541的发病率为0,F1的发病率为0;田间种植的F2群体共211株,其中,感病植株16株,抗病植株195株,发病率为7.58%,F2群体抗感植株比率接近15∶1(χ2值分别为0.027,0.406),推测4号生理小种受2对非等位基因控制;289对SRAP引物中有119对引物在亲本间表现差异,119对引物中有9对引物在抗感池间表现差异,抗池的条带与抗病材料961541带型一致,感池的条带与感病材料三尺三带型一样。经抗感单株验证,结果显示,仅有1对SRAP引物(Em4/Me6)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在辽宁地区发生有上升趋势。2005~2007年海城市发生玉米丝黑穗病面积约5万亩。一般地块发病率10%左右,个别地块在50%~60%,造成损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市因丝黑穗病损失粮食200万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1.
高粱黑穗病的防治试验,由省农科所昌图金家基点,去年结合生产做了初步防治试验,并联系铁岭地区各县有关单位的防治工作,做了初步的调查研究。去年铁岭地区共种植高粱约250万亩,黑穗病平均发病率约在8—10%,其中以丝黑穗病发生最多。个别地块黑穗病的发病率也有达到30%—50%左右的。如昌图老城公社个别地发病率30%左右,金家种子场大队及两家子农场个别地发病率40%以上,通江口、万安、双庙子个别地发病率有达50%左右的。西丰东平小队,柳树林大队等地发病率有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曲明福 《现代农业》2009,(12):25-25
高粱黑穗病是高粱重要病害之一,在朝阳县经常发生。由于高粱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延长,高粱丝黑穗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果播种期地温偏低或因干旱延迟出苗,则容易感染黑穗病,严重地块病株率达10%-15%,直接影响下一年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中国高粱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丝黑穗病[Sphaeelotneca reiliana(kühn)clinton]近年来在省内外各地为害严重,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个别严重地块高达15~20%,是高粱生产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据过去研究,高粱丝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二年以上、属土壤传染的病害,只靠药剂拌种,收效不大。总结国内外经验,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鉴于我国土地辽阔,高粱种质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可能蕴藏抗源和抗病品种。为此,将全国23个省、自治区的中国高粱品种1016  相似文献   

14.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火焰苞、灰苞、是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县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0%左右,严重的达30%.因玉米丝黑穗病危害后,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是苗期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恒 《新农业》2003,(8):40-41
玉米丝黑穗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从全国来看,以北方春玉米区、西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西北玉米区发病较重.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地块达60%~70%,损失惨重.20世纪80年代,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仍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有上升趋势.玉米丝黑穗病病菌还可为害高粱等禾谷类作物及杂草.  相似文献   

16.
高粱丝黑穗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丝黑穗病是遍布全世界的重要高粱病害,是影响我国高粱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在高粱产区每年都有发生,发病率有时高达70%,给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综述了高粱丝黑穗病对高粱生产的影响、病原菌及其生理分化、我国抗病杂交种选育历程、抗性遗传机制及抗病育种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选育抗病品种并在生产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加大力度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忻州市种植业生产的主导产业。十多年来,玉米播种面积持续增长,给正常的轮作倒茬带来困难,使得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2003~2004年,玉米丝黑穗病在忻州市滹沱河流域的几个县(市、区)发生面积大,发病率高。2005年,忻州市加大了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和技术推广的力度,玉米丝黑穗病得到了有效遏制,发病面积由2004年的90万亩减少到60万亩,田间发病率由2004年的15%~25%压低到5%左右,挽回粮食损失45400吨。根据综合因素分析,2006年忻州市滹沱河流域几个县(市、区)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从2005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情况来看,一…  相似文献   

18.
高粱黑穗病是威胁高粱增产的主要障碍之一。铁岭地区近几年丝黑穗病(乌米)发病率约占10%左右。对于高粱黑穗病除了抓综合防治外,对有效低毒药剂拌种也做了反复实验。两年实践证明,五氯硝基苯或“五赛”混合粉剂拌种,在严格操作和改进方法的条件下,对黑穗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此病在铁岭县发生普遍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调查结果表明,在玉米栽培区玉米丝黑穗病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个别严重地块发病率在50%以上,造成了玉米产量的大幅度减产。一、表现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玉米丝轴黑粉菌,属于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轴黑粉菌属。  相似文献   

20.
由于高粱丝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yeiliana Clinton)小种的分化,使原来抗丝黑穗病的亲本系或杂交组合变成不抗或高感。高粱丝黑穗病每年都有发生,但因年份、茬口不同,发病率也不一样。70年代我国普遍推广以 Tx3197A 配制的杂交种,由于 Tx3197A 对丝黑穗1号小种免疫,使其有效地控制了丝黑穗病的为害,这是运用寄主抗性防治丝黑穗病的有效措施。后来因为丝黑穗病菌小种的分化,产生了2号生理小种,抗性寄主变为感性寄主,Tx3197A 系统的杂交种也由抗病变为感病或高感。80年代初辽宁省农科院开始用对丝黑穗病2号小种为免疫寄主的 Tx622A 系统不育系组配杂交种,头4年抗病的 Tx622A 系统杂交种种植约392万亩,起到了防治丝黑穗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