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应用5种水稻发育速度模式估算了8个不同熟期类型品种的发育速度,并应用其模式中的参数,对不同地点和不同年分的生育期进行了逐日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际观察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水稻叶龄与叶面积指数动态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不同类型品种的播期试验和氮肥试验结果,建立了水稻叶龄与叶面积指数(LAI)的模拟模型。叶龄模型采用幂函数描述叶片出生与播后累积热时间(TTS)的关系,TTS的计算定量了温度与出叶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叶面积指数模拟包括两个阶段:在指数生长阶段,LAI随播后累积生长度日(GDD)呈指数式增长,同时受到氮素营养水平调节;当LAI≥1.6时进入非指数生长阶段,采用比叶面积法模拟,LAI是比叶面积与绿叶干物质量的乘积。绿叶干物质量是绿叶分配指数与地上部干物质量的乘积,比叶面积(SLA)为GDD的函数,同时考虑植株氮素营养因子对SLA的影响。利用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差异较大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条件下叶片的出生动态和LAI变化动态,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具有参数少、易确定、简便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水稻晒田最佳时期,以杂交水稻中迟熟组合岗优827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叶龄期晒田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叶龄11叶晒田处理岗优827产量最高,为887.1 kg/667 m2;10叶晒田处理次之,其产量为831.5 kg/667 m2;12叶晒田处理第3,其产量为804.8 kg/667 m2;不晒田处理产量最低,为753.7 kg/667 m2。说明在有效分蘖期或稍前够苗晒田能大幅度提高水稻岗优827产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Monisi Saeki(1953)的光合作用模式和黄曜耀等人的叶面积指数模式及有关模型参数,对严斧等人1982—1933年分期播种试验的群体物质生产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同时,应用理论计算的日辐射量与实际观测的日辐射量所模拟的物质生产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水稻主茎叶片数具有相对稳定性,用水稻主茎叶龄可以准确表示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各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状态。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多年在本地区调查水稻的叶龄、分蘖长消、生育进程等情况,摸索出适宜本地区品种的叶龄模式,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栽培管理对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水稻主茎叶片数具有相对稳定性,用水稻主茎叶龄可以准确表示水稻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各部器官的生长发育状态。盘锦是辽宁省重要的优质大米生产基地,通过多年在本地区调查水稻的叶龄、分蘖长消、生育进程等情况,摸索出适宜本地区品种的叶龄模式,以此为依据确定相应的栽培管理对策,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阐述高产的小麦蘖叶构型特征,并验证了具有这种蘖叶构型小麦品种的高产性,对郑麦7698、周麦18和矮抗58的蘖叶动态及其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产小麦蘖叶建构过程中,分蘖以冬前低位蘖为主,春生高位蘖少且不拔节;小麦生育前期冠层上部叶片直立,冠层透光性好,下部叶片面积大且持绿期长,在灌浆中后期叶片仍能保持较好的直立性。这种蘖叶构型分蘖冗余小,光和养分资源能高效利用,同时冠层透光性好,群体光合同化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易于实现高产。该蘖叶构型在密植条件下的优势更为突出,有助于解决生产中农民大播量种植进而造成倒伏减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水稻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应用两个水稻茎数动态模型(TIL和RGR模型),分析了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关系。结果表明:(1)成穗率与最高茎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支持了“降低苗峰是提高成穗率的关键”的结论;(2)最高茎数与穗分化始期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前期干物质积累过快是苗峰过高的原因之一;(3)成穗率与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同样的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其茎数动态相差很大。在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相近的情况下,穗分化以前干物质积累所占的比例越大,成穗率越低。采用一组独立的实测资料进行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由此可见,优化干物质积累动态是提高成穗率,从而实现高产更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水稻动态株型模式及其指标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进入21世纪,水稻超高产成为国内外热门研究课题,而优良的植株形态是超高产的骨架,因此水稻理想株型研究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20世纪以来的水稻株型研究进展,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水稻全生育期分蘖角度变化的“散生挺立型”动态株型模式及其若干指标。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寒地水稻各叶片的生长规律及叶龄识别方法,分别从苗期、分蘖期、生育转换期详细说明了叶龄诊断、叶龄跟踪的具体做法,根据实践经验阐述了调控水稻生长态势对全面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实现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以超级稻盐丰47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试验方法探讨了不同穴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穴距的加大,提高了植株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能力,增强了植株抗病性。行穴距为33 cm×15 cm的X2处理,其单位面积收获穗数、成熟期干物质产量以及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占其籽粒产量的百分比均居首位,该处理产量为697.8kg/667 m2,比X3、X1、分别增产了2.3%和5.5%。X1、X2、X3处理的单株成穗数分别为3.9、4.5、4.8株。  相似文献   

12.
不同叶龄期水稻秧苗对水分亏缺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分亏缺对秧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甚多,但有关水稻秧苗本身对水分亏缺反应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水稻不同叶龄期秧苗对水分亏缺的敏感程度、忍耐力及其生物学原因,为合理掌握旱秧育秧期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选用杂交中籼汕优63和早熟晚粳武育粳2号为材料,在塑料顶蓬内的盆钵中进行。供试土壤为砂壤土,最大持水量为29.6%。1) 分期播种,培育不同叶龄的旱秧。从6月28日至7月23日,每隔3~6d播一期,共计6期。7月23日播最后一期后,各期秧苗全部停止水分补给。在此之前,适当给水,保持表土潮湿,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2) 各播期分别设置浅土层和深土层两个处理:“浅土层”处理的土层厚度为5cm,5cm以下用塑料膜隔开,防止深层土壤水分上升及秧根下扎,用以探讨秧苗对水分亏缺的生物学反应。“深土层”处理的土层厚度为25cm,模仿旱地育秧的生长环境,用以探讨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农学反应。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株型水稻叶倾角群体分布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株型因子为参数,建立了不同株型品种水稻叶倾角分布模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的1∶1回归直线的R2和RMSE分别为0.9472和3.93%。用本模型对3种株型、6个冠层高度和7个生长期的水稻冠层叶倾角分布的模拟结果表明,3种株型水稻叶倾角分布不同,紧凑株型的两优培九叶倾角较大,叶片挺立;松散株型的汕优63叶倾角最小,叶片披垂;中间型两优Y06介于两者中间,与实际观察结果一致。同一品种7个生长期叶倾角分布不同,从分蘖期到孕穗期,冠层叶倾角逐渐变大,叶片逐渐挺立;从孕穗期到成熟期,两优培九叶倾角变化不明显,汕优63和两优Y06则逐渐变小,叶片逐渐披散,其中,汕优63尤为明显。同一品种相同生长期的 6个冠层高度叶倾角分布不同,随着冠层高度增加,3个品种的分层LAI均减小,两优培九叶倾角变化不大,汕优63逐渐增大,两优Y06逐渐减小。试验证明该模型具有良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应用水稻苗情资料预测生育期及产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自1973年以来开展了水稻苗情观察,在全省各地县建立了苗情站,每年对当地的水稻当家品种从播种到成熟按统一标准进行系统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苗情资料。为了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进一步发挥苗情观察的作用,寻找不同年间水稻生育规律,指导大面积水稻生产,于1984年春,组成了“微电脑水稻苗情预报系统研究协作组”,进行微型电子计算机在苗情观察中的开发应用研究。桃江县从1985年起,连续三年应用本地  相似文献   

15.
徐长青  桑乃军 《大麦科学》1999,(1):33-34,39
如东5号大麦播量6.5 ̄9.0kg/亩,一生总用氮基肥占50% ̄60%、苗肥占20%、拔节孕穗肥占20% ̄30%,可获得400kg/亩以上的产量水平。播量降至4kg/亩时,有效穗明显不足,难以获得高产。随着播量增加,一生总出叶数减少,有效穗增加。  相似文献   

16.
如东5号大麦播量6.5~9.0kg/亩,一生总用氮基肥占50%~60%、苗肥占20%、拔节孕穗肥占20%~30%,可获得400kg/亩以上的产量水平。播量降至4kg/亩时,有效穗明显不足,难以获得高产。随着播量增加,一生总出叶数减少,有效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程彩霞 《中国稻米》2007,13(1):37-39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分蘖与产量的关系、影响水稻分蘖的有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育苗播种量、栽植密度、移栽时期等因素均对水稻分蘖有直接影响,而且,水稻有效分蘖数越多产量越高。在影响分蘖的各个因子中,适宜的播种量为催芽籽300—350g/m^2;适宜的移栽规格为30cm×(16.5—20)cm;最适移栽期为5月20—28日。稀植栽培能充分发挥水稻固有的分蘖特性,促进个体发育,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和受光态势,有利于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提高有效分蘖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分蘖能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条件越好,水稻分蘖能力越强,收获穗数越多,产量越高;全生育期间歇灌溉和胁迫灌溉对水稻分蘖能力以及产量均有较大影响。在宁夏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轮作面积、延长轮作周期等措施压减控制水稻种植面积,保证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充分灌溉一定面积的水稻,并通过完善改进水利设施,达到减少渗漏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前期分蘖半散生、抽穗后直立的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材料DI508为研究对象,对照全生育期直立型材料9308和全生育期半散生型材料M09,研究了全生育期分蘖角度的变化和相关的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 DI508在分蘖期具有明显的丛生快长和拔节后直立抽穗的特性,生育后期上3叶功能稳定。其主茎的第1、第2和第3分蘖在始蘖期与水平地面夹角平均值分别为59.74°、62.94°和68.54°,与半散生水稻材料M09表现一致;抽穗后接近90°,与直立型水稻材料9308表现一致。DI508的分蘖成穗率为68.35%,较M09的66.24%增加309个百分点。DI508成熟期单株干物质量为155.54 g,较M09和9308分别高15.84%和64.09%;平均单蘖干物质量9.15 g,较M09和9308高63.69%和44.78%。拔节后至成熟,DI508的上3叶净光合速率平均值为26.89、25.69和24.83 μmol/(m2·s),具有较强的光合功能。最后,讨论了分蘖角度动态型水稻前期半散生快长、后期直立灌浆特性的生长优势以及在水稻高光效、高产育种上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茎蘖动态与节间形态的影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调控水稻茎蘖动态和生长量以及节间形态等方面的作用,表明SODm增效剂可以促进水稻分蘖早生快发,提高植株分蘖能力和生长量,同时对于调控植株茎秆形态,减小低节位节间长度、增加低节位节间充实度等茎节性状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