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臭氧对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处理,以探讨其对马铃薯淀粉中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及对马铃薯淀粉品质的影响。试验表明,臭氧对马铃薯淀粉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菌落总数比对照组减少60%,经臭氧处理后,不同品种马铃薯淀粉在白度、电导率、pH值、糊化温度等主要特性上没有显著影响,但臭氧体积浓度过高时,马铃薯淀粉的峰值黏度下降,其中臭氧体积分数控制在50×10-6以内,对马铃薯淀粉表面只产生极微弱的氧化作用,不影响淀粉内在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2.
针对蓝莓鲜果采后保鲜难度大、货架期短等技术难点,以新鲜蓝莓为材料,在冷藏和常温贮藏前用臭氧水、灰霜特、绿液、气调袋等处理,通过对其在贮藏期间相关品质指标(霉烂率、失质量率、硬度、可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来确定其对蓝莓保鲜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水处理对果实保鲜效果最好,该处理可明显抑制蓝莓的腐烂,抑制贮藏期间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和失质量率的上升,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处理。臭氧水处理可显著降低蓝莓果实呼吸代谢活动,可维护果实品质。各处理对蓝莓保鲜效果的顺序为:臭氧水〉灰霜特〉绿液〉气调袋。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臭氧对皖翠猕猴桃冷藏过程中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的臭氧(10.7、42.8、171.2 mg/m3)定期处理皖翠猕猴桃果实,研究在冷藏(2±1℃)条件下其品质和后熟生理生化的变化。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臭氧(10.7 mg/m3)处理能显著抑制猕猴桃果实的呼吸强度,降低腐烂率,延缓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上升,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良好的贮藏品质,皖翠猕猴桃冷藏140 d时的好果率可达95%。较高浓度的臭氧(171.2 mg/m3)处理则加速猕猴桃果实呼吸高峰出现的时间,贮藏中后期果实腐烂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快速上升,SOD和POD活性下降,从而加快果实的衰老进程。臭氧处理浓度越高对猕猴桃的贮藏品质和后熟生理损害越大。  相似文献   

4.
以树莓果实为试材,采用不同质量浓度(0、6.42、12.84、19.26 mg/m3)臭氧熏蒸处理1 h后在(0±0.5)℃的条件下贮藏16 d,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熏蒸处理对树莓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对照相比,臭氧处理可使树莓果实保持良好的感官品质,抑制腐烂,延缓果实硬度的下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实亮度L*值和a*值,抑制丙二醛含量的上升。此外,较低质量浓度的臭氧处理有利于维持树莓果实中的总酚含量,其中以6.42 mg/m3臭氧熏蒸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五种不同浓度的臭氧化空气处理新鲜东魁杨梅,研究对其0℃下贮藏15 d期间果实生理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臭氧化空气处理后的新鲜杨梅的呼吸作用受到了明显的抑制,有效保持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抗坏血酸(VC)等营养成分,降低失重率,延缓了果实的后熟与衰老,延长了保鲜期。其中以10.70 mg/m3浓度的臭氧化空气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紫外辐照与臭氧对烟叶内在品质的影响,选择贵州省毕节市上部烟叶作为试验材料,分别用紫外灯(不产生臭氧)、臭氧发生器、紫外灯(产生臭氧)处理烟叶,然后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感官评定、香味成分分析和常规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用紫外灯(不产生臭氧)处理烟叶2.0 h后,烟叶品质最佳;2单独用臭氧处理烟叶1.5 h后,烟叶品质最佳;3紫外灯(产生臭氧)处理烟叶1.0 h后,烟叶品质最佳,此时烟气柔细度稍增强,劲头降低,香味成分总和(除新植二烯)比空白组提高15.64%,新植二烯比空白组提高20.64%,总糖和还原糖升高,糖碱比升高;4使用紫外灯(不产生臭氧)、臭氧或紫外灯(产生臭氧)处理时,在适当的时间内都可提高烟叶的品质,且紫外灯(产生臭氧)处理有较好的交互作用,比较相同功率(20 W)的紫外灯(不产生臭氧)和紫外灯(产生臭氧),紫外灯(产生臭氧)处理可缩短处理时间。  相似文献   

7.
以"西州蜜25号"哈密瓜为原料,在常温下分别对其进行0 mg/m3(对照组)和10 mg/m3臭氧(处理组)处理4 h,并置于常温(22±2)℃下进行贮藏。通过观察哈密瓜果实的腐烂症状,测定腐烂指数、可溶性糖等指标,研究10 mg/m3臭氧处理对哈密瓜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臭氧处理可降低果实腐烂指数,减轻腐烂症状,抑制果实呼吸作用,并延缓果实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的下降速度,较好地维持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果实的贮藏品质。  相似文献   

8.
1应用臭氧杀灭储粮害虫 臭氧杀灭储粮害虫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初的大部分试验都是使用1mL/m^3以下的臭氧浓度,由于浓度低,杀虫效果不显著。1979年Erdman报导,在30℃时,用浓度为450mL/m^3的臭氧7h能杀死各种虫期的赤拟谷盗。1998年Mason等在实验室对臭氧杀灭储粮害虫、抑制霉菌及其对粮食品质的影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们使用小型模拟设备作为臭氧处理室,调配出恒定浓度的臭氧流入处理室进行杀虫和抑霉试验,  相似文献   

9.
以贮藏后期的新疆库尔勒香梨为试材,探究不同浓度臭氧(0(CK)、10.7、21.4、32.1 mg/m~3)处理对新疆库尔勒香梨贮藏品质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组相比,10.7、21.4、32.1 mg/m~3臭氧处理组均能维持贮藏后期库尔勒香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果实的亮度,有利于抗坏血酸和可滴定酸的积累,抑制叶绿素的降解,同时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其中10.7 mg/m~3臭氧处理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以优质草莓为试材,研究了臭氧处理对草莓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在(2.0±1.0)℃下贮藏,每隔3 d采用质量浓度300 mg/m3的O3处理0.5 h,能有效保持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果实呼吸强度和腐烂率,较好地保持果实硬度。适宜的臭氧处理对草莓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小麦、玉米和稻谷的红外吸收光谱试验,构造出红外光谱吸收度的数值积分模型,并计算出谷物在有利于干燥的红外谱区内对辐射源能量的吸收率。  相似文献   

12.
在以色列和菲律宾分别救星地PVC方包仓、筒仓露天储藏小麦、玉米和稻谷试验。对气密储藏、充CO2储藏及自然环境下储藏进行了比较。对储藏的不同水分谷物的品质变化、PVC透气性、抗虫及抗鼠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PVC气密粮仓不使用化学杀,有利于环境保护,适用于粮食的中短期及应急储藏。  相似文献   

13.
The transporting unit is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facilities in the biomass pyrolytic liquefaction system and the continuous and steady transport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 key to ensure the process of biomass pyrolytic liquefac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one biomass transporting system adopted in the experiment;taking sawdust,paddy shell, wheat hull and corn grain with different grain diameters as the representative materials,the influence law of various factors on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can offer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realizing a continuous and reliable biomass pyrolytic liquefa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曹淑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5):265-274
为了系统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情况,为政府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参考,保障安徽省和我国粮食安全,以1978-2012年为研究时段,对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玉米、小麦变化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剩余法对安徽省1978—2012年粮食生产波动态势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下降,小麦和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有所增加;安徽省粮食总量及稻谷、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的波动情况存在的共同特征,即波动频繁,周期短,波幅大,都属于古典型波动,但在波动周期、波动幅度方面还是有所差异。波动周期相比较而言,安徽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1;在三大粮食作物中安徽省小麦产量的波动周期最为频繁,平均周期长度为2.88,稻谷的波动周期最短,为3.77。波动幅度相比较而言,在平均波动古都中玉米产量的波动幅度最大,为61.89%,小麦产量的平均波动幅度次之,为40.24%,稻谷产量的平均幅度第3,为23.56%,粮食总量产波动幅度最小,仅为19.77%。古典型波动相比较而言,粮食总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82%;稻谷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9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小麦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8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77.78%;玉米产量波谷环比增长率均为负的有10个,占到了周期总数的100%。结合粮食生产波动情况,提出了从耕地资源、水资源、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保持安徽省粮食生产稳产增长,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稻田套播和氮素对中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稻田套播与传统条播两种栽培方式系统比较的方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扬麦10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稻田套播方式对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与传统条播方式相比,在同一氮肥运筹下套播方式中筋小麦除籽粒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显著高于条播方式外,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产量、磨粉品质和面粉品质以及淀粉糊化特性的主要指标低于传统条播,且差异显著。稻田套播方式不利于中筋小麦扬麦10号优质的形成,在江苏淮南地区中筋专用小麦采用稻田套播方式宜适当增加施氮量且追氮适度后移。  相似文献   

16.
盾壳霉固态发酵基质筛选和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索盾壳霉固体发酵的条件,提高其生防效果,比较了6种天然培养基对盾壳霉固体发酵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发酵培养基、温度、初始湿度、接种比例条件下盾壳霉的产孢量。结果表明:盾壳霉在麦粒和谷粒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而在麸皮和棉籽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也较好,且成本低,成为后续试验的发酵材料。在含麦麸、棉籽壳及无机盐的培养料作为基质时,采用温度为20℃,发酵料初始湿度为60%,接种比例为7%,最终孢子含量可达109个/g以上。同时对发酵的条件做了进一步优化,发现麦粒与谷粒的混合比例、光照条件、甘露糖和甘氨酸含量对盾壳霉产孢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工程度对粮食中镉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稻谷和小麦不同加工程度样品的镉含量检测实验,探讨加工程度对粮食镉含量的影响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加工程度对降低稻谷镉含量的降低影响仅为17.8%,而对小麦的影响为46.5%。所以,加工程度只能转变镉含量轻微超标粮食的可食用性,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镉超标问题,必须从种植环节中入手,切实控制土壤及水源污染。  相似文献   

18.
在小麦、燕麦、玉米、高粱四种谷物培养基上进行芸苔链格孢[Alternariabrassicae(Berk.)Sacc]孢子产生的试验表明,小麦粒及玉米粒培养基是很好的产孢基物.在16天的产孢过程中,每克基物可分别得到166.75、156.65万个孢子.获得孢子期分别为达8及14天,共可诱发出4至7次.按产孢量来看,小麦粒培养基最大,但不及在玉米粒培养基产孢期长而稳定.玉米粒培养基是更合适的芸苔链格孢产孢培养基.用紫外线光灯及日光灯对培养9天的小麦粒产孢基物照射1小时以上即可明显地提高其产孢量.紫外光灯下照射2小时,日光灯下照射2~12小时产孢能力最强.用日光灯照射其产孢总量要高于紫外光灯照射.本项研究为进行白菜种质材料抗芸苔链格孢筛选提供了诱发孢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储藏稻谷和小麦用磷化氢熏蒸后采取了不同的通风方式散气,并定期分区、分点进行跟踪检测磷化氢残留量,研究其变化规律。试验表明:随着通风散气时间的延长,磷化氢残留量均有明显降低趋势。小麦仓散气8d后,整仓储粮磷化氢平均残留量降至0.031mg/kg,各扦样点磷化氢残留量也均降至安全标准以内。稻谷仓通风散气5d后,各区、各点磷化氢残留量均已降至0.02mg/kg以内,且磷化氢残留量明显低于小麦仓,有利于指导今后出库粮食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密闭的模拟仓中采用上充下排和下充上排的充氮方式进行试验,一次性充气让粮堆内氮气浓度达到98%,玉米中氮气的进气量需要达到粮堆密闭体积的0.806倍,稻谷是0.861倍,而小麦是0.774倍,相应地所需要耗电量为玉米0.3kW.h/t,稻谷0.4kW.h/t,小麦0.25kW.h/t。让粮堆内一次性充气达到95%的氮气浓度,玉米耗电为0.25kW.h/t,稻谷0.24kW.h/t,小麦015kW.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