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凡纳滨对虾是世界养殖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之一,其良种培育对发展对虾养殖产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遗传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种间杂交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并针对当前凡纳滨对虾良种培育存在基础研究落后于应用研究、多性状复合育种尚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育种工艺不足、种质资源匮乏、数量遗传学应用不够等问题,提出在改良和培育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种时,灵活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即高新技术与常规选择育种相互配合的综合育种技术,是今后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培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物种.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课题.综合现有关于凡纳滨对虾营养学的研究,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矿物质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对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的分析能够为改善和控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营养物的消化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素配比、构建营养更加均衡的饲料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正金阳1号是采用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中科1号凡纳滨对虾为基础群体选育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2017年通过了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一、特征特性正金阳1号在水温12~18℃的养殖条件下,与中科1号和SIS(美国迈阿密SIS南美白对虾育种基地的简称)虾苗相比,成活率分别提高16%和24%,生长速度分别提高10%和13%。在盐度0.5和盐度0的养殖条件下,与SIS虾苗相比,成活率平  相似文献   

4.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分析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蛋白的双向电泳图谱及技术体系。[方法]采用裂解、离心等抽提方法提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样品,利用bradford蛋白定量试剂盒作蛋白定量后,进行一向等电聚焦电泳和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电泳后的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利用ImageScannerⅢ扫描仪扫描凝胶,获得凝胶图像。[结果]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显示,所获得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点分布于pH值4.0—7.0之间,大部分蛋白为酸性蛋白,其中有部分蛋白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高pH值区蛋白分布相对较少。[结论]首次获得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图谱,初步建立了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可为进一步探索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生理生化机制及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凡纳滨对虾土塘淡水养殖技术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滨对虾是淡水养殖的新宠。本文总结了在明光市潘集镇土塘利用女山湖水系成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技术模式,并对养殖效益进行分析,以期为内陆水域凡纳滨对虾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邵锦淑 《福建农业》2013,(10):30-31
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我国于1987年引进,并于1994年人工育苗和批量生产成功。1994年我区引进该种虾苗进行试养,并取得初步成功。之后,凡纳滨对虾以其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质需求量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易于进行集约化养殖以及抗病力强等优点,深受养殖户的青睐,养殖面逐年增加,现有凡纳滨对虾养殖面积80公顷。根据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市场前景,采用混养生态养殖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混养生态养殖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MC-LR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研究,为凡纳滨对虾的科学养殖提供参考依据。以凡纳滨对虾为实验材料,分别注射0、50、100和200μg/kg浓度的MC-LR,记录死亡个体,计算不同浓度MC-LR注射情况下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及LC50,观察其急性毒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MC-LR对凡纳滨对虾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439.990、384.655、346.659、320.663μg/kg。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性较强,个体较大及遭受低浓度MC-LR感染凡纳滨对虾对MC-LR的耐受能力更强。为MC-LR对凡纳滨对虾不同个体大小影响及毒性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介绍罗氏沼虾和凡纳滨对虾生活习性及养殖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前的准备、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货等,针对海南热带地区两种虾的混养模式提出了相关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海南罗氏沼虾与凡纳滨对虾池塘生态高效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分析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大棚养殖(40、60、74、94 d)和露天养殖(40、60、80、95 d)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肌肉中水解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在其相近生长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74、94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4.46%、60.97%、62.47%、63.1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7.69%、64.74%、65.35%、65.63%。两种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均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且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在其相近生长阶段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显著(P0.05)低于露天养殖。(3)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相近生长阶段凡纳滨对虾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包含17种氨基酸。大棚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29.36%、30.71%、33.28%、32.9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50.04%、55.63%、63.14%、60.56%;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生长至40、60、80、95 d时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34.70%、33.69%、32.93%、34.11%,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4.44%、63.72%、62.66%、66.76%,基本符合FAO/WHO理想模式,露天养殖的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大棚养殖。大棚养殖和露天养殖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虾类资源;露天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品质总体优于大棚养殖的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第三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单分子实时(SMRT)测序开发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为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SMRT测序对凡纳滨对虾转录组进行测序,经Illumina测序纠错后利用MISA对获得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以Primer 3.0设计微卫星引物,随机挑选40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验证,并选用扩增成功且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用于不同养殖家系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凡纳滨对虾转录组SMRT测序共获得51367条非冗余全长转录本序列,鉴定出39674条微卫星序列;微卫星的分布密度为0.232 SSR/kb;以二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序列分布最多,共有22223条(占56.01%).随机选取的40对微卫星引物中有26对微卫星引物能成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微卫星荧光分型结果显示,有16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共获得67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4.2个,计算获得的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451,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489.在1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个微卫星位点为低度多态性(PIC<0.25),6个微卫星位点为中度多态性(0.250.50);有4个微卫星位点偏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其余12个微卫星位点均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结论]采用SMRT测序开发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分子标记是一种简单而高效的途径,有助于开展凡纳滨对虾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盐度和饲料蛋白对凡纳滨对虾营养及消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捕捞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善水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重要。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环境逐步恶化,应激因素逐渐增多,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找绿色健康、安全高效、节约减排的养殖模式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饲料蛋白是对虾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盐度是影响对虾生理反应的重要因子,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态。对盐度和饲料蛋白在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营养需求、消化代谢以及健康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明确提出凡纳滨对虾在不同盐度的养殖水体中蛋白需求量有所不同,指出在当前对虾饲料中普遍使用盐度参数缺乏蛋白含量的背景下,水体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对今后养殖凡纳滨对虾水体盐度与营养需求的研究方向以及对虾饲料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正>本文介绍了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科学生态混养技术,应用虾类饵料残渣及自身产出天然饵料作为海参的食物,进行生态养殖。对虾养殖带动了我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倡导科学混养,且混养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及应用的背景下,渔业研究领域正在努力寻找一种对虾混养技术,以提升对虾的生长速度。本文要介绍的就是玉足海参与凡纳滨对虾的混养技术,通过试验分析及结果对比探究海参及对虾混养是否能创造价值。明确了玉足海参  相似文献   

14.
对凡纳滨对虾病毒病的发生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分析,针对病毒爆发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凡纳滨对虾病毒病防控技术,通过该技术可推迟病毒病的爆发时间,减少因病毒引起的死亡,提高养殖效益,提升对虾健康养殖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广东沿海对虾主养区虾肝肠胞虫(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致病性副溶血弧菌(VPAHPND)和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3种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为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针对EHP、VPAHPND和SHIV的PCR检测方法,在广东茂名和汕尾两地区采集凡纳滨对虾样品检测EHP、VPAHPND和SHIV 3种病原,并针对生长缓慢或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部分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病原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广东茂名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0.24%、2.38%和9.52%,汕尾地区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VPAHPND和SHIV携带率分别为26.98%、4.76%和42.86%.根据养殖模式划分,土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以携带EHP为主,携带率高达40.48%;高位池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主要感染SHIV,携带率为29.27%;工厂化池塘中,凡纳滨对虾幼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分别为21.88%和23.44%.池塘水、水源水、虾苗及丰年虫等养殖要素均能检出病原,其中池塘水和水源水中EHP和SHIV的检出率较高.对个体规格差异明显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大、小规格样品的EHP感染率分别为30.00%和80.00%;在表现生长缓慢的患病凡纳滨对虾群体中,大、小规格幼虾样品的EHP携带率分别为95.00%和100.00%.[结论]广东沿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EHP和SHIV携带率较高、流行趋势明显,而VPAHPND检出率较低、流行趋势不明显.养殖水体是EHP、VPAHPND和SHIV的重要传播媒介,生物饵料也是养殖过程中病原传播的源头.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流行特点,尤其针对EHP和SHIV高携带率的现象,从病原、宿主和环境三方面同时着手进行防控,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用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对虾与梭鱼、草鱼、白鲢和鲫鱼等混养养殖模式,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0%、1%和2%)对凡纳滨对虾及混养鱼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1%~2%的中草药制剂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上市规格,同时对混养鱼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芳  温贝妮  刘红 《南方农业学报》2021,52(4):1108-1115
【目的】明确不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丰富度和遗传分化程度,为构建适应上海独特气候对虾品种繁育计划中的交配系谱分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3对微卫星引物对来自厄瓜多尔恒兴对虾养殖公司2个养殖场(Pesquera和San Alfonso)共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不同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丰富度和遗传分化程度。【结果】13个微卫星位点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中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Na)为2~6个,共有37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1292~0.6799,平均为0.3326。在13个微卫星位点中,仅有1个微卫星位点(TUMXLV9.116)呈高度多态性,有4个微卫星位点(TUMXLV10.147、TUMXLV5.45c、TUMXLV10.191c和TUMXLV10.96)呈低度多态性,其余8个微卫星位点呈中度多态性。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观测杂合度(Ho)为0.2225~0.3662,平均为0. 2915;期望杂合度(He)为0.3317~0.4539,平均为0. 3974;Hardy-Weinberg平衡指数(D)为0.0214~0.4214,其中San Alfonso P23群体和Pesquera P23群体的D相对更接近于0,其基因型分布接近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的Fst平均值为0.1259,说明有12.59%的遗传分化来源于群体间,而87.41%的遗传分化来自群体内部;群体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1.7356,表明遗传漂变未能主导种群遗传结构的变化。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间,以Pesquera 29群体与Pesquera 15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大(0.2426),San Alfonso 23群体与Pesquera 23群体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5);基于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可分为两大类,其中Pesquera 29群体和San Alfonso 12群体独立聚为一类。【结论】在9个凡纳滨对虾养殖群体中存在观测等位基因丢失现象,且遗传多样性较低,群体间分化程度为中等水平。因此,可通过引进不同地区拥有不同遗传背景且亲缘关系较远的群体作为亲本,以丰富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但其养殖面临病害频发、养殖风险大等问题.试验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原理,研究凡纳滨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泥鳅或罗非鱼的不同组合搭配三角帆蚌和蕹菜的养殖效果,以期为探索池塘主养凡纳滨对虾低碳高效模式提供参考.试验持续80 d,期间对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叶绿素、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定期测量对虾体长、体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养殖后期,泥鳅组水体铵态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11.84%;亚硝态氮浓度比对照组降低9.92%,泥鳅组对虾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50.42%,且混养组对虾的成活率达到了80.18%,高于其他各组.本研究的几种综合养殖模式比单养模式更能较好地改善池塘环境,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且在综合养殖模式中混养泥鳅更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技术,包括设施与材料、育苗车间消毒处理、育苗用水处理、无节幼体投放、培育管理、生物饵料培养、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等方面内容。最后,对凡纳滨对虾室内生态育苗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2018年,对辽宁省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中WSSV和TSV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对虾仔虾和凡纳滨对虾仔虾样品中WSSV年度总检出阳性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现象;而中国对虾仔虾TSV只在2014年和2018年各有1例阳性检出,凡纳滨对虾仔虾TSV阳性率为6.7%~14.8%。中国对虾仔虾WS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凡纳滨对虾;而凡纳滨对虾仔虾TSV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中国对虾。为有效地控制辽宁省对虾病害的发生,一是要加大养殖对虾流行疾病的监测力度,对已知病原进行普查,及时有效地指导防控工作;二是要尽早全面开展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工作,防止水产苗种带病流通,确保辽宁省对虾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