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茶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过去的茶歌主要反映茶农们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山歌、号子、小调等形式,我国茶歌最早的历史是没有文字和乐谱,茶歌一直紧密地相伴着茶农,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他们的采茶、制茶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茶农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茶歌形成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古丈茶歌》、《请茶歌》、《雁南飞茶歌》、《湘江茶歌》、《采茶歌》、《洞庭茶歌》、《敬茶歌》、《采茶舞曲》……其中,富有江南民族色彩特点的《采茶舞曲》,以其自由舒缓的旋律流传甚广、历久弥新。近年来,当我们看到在大力提倡“茶为国饮”、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的一个现实:茶歌的创作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就是很少有茶文化歌曲创作之精品问世,基本上都是些“老三篇”而毫无新鲜感,尤其是缺少让人欣赏到茶和人生结合感悟力强的作品。前年曾聆听到两首分别由陈文华和侯军先生作词的《茶乡童摇》,旋律非常优美,算得上是我国在近年来所出现茶歌中的上乘新作,并首开我国童声茶歌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梁子  谢莉 《农业考古》2004,(2):322-326,335
至迟到汉时,茶叶已作为饮品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武阳买茶,烹茶净具”被视为有关饮茶生活的最早记载。而南朝的饮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饮茶已开始进入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杜育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张孟阳《登成都楼诗》都有饮茶描述。而到了唐代,饮茶作为一种风尚,不论在人数规模和影响上都得  相似文献   

3.
《农业考古》2001,(4):366-367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一套5本)为填补空白之作,由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分别以现当代茶诗茶词、茶事散文、茶事小说、茶歌茶曲、茶论新说各一册,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茶叶艺文的精华之作,并每本书前都载专文对有关艺文的流变、特色、影响作了深入的介绍。丛书由……  相似文献   

4.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诗歌文学的繁荣上饶茶厂吕维新我国饮茶风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与宗教界、文化界结缘。丹丘予嗜茶。左思诗描述娇女恋茶痴情。张孟阳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名句。茶开始从药理功能、生理功能升华为文化功能。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入唐,源远...  相似文献   

5.
安溪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在这片飘香的热土上,有数不清的关于茶的传说。如:茶诗,茶联、茶谚、茶歌、茶舞,有悟不完茶文化的神韵;有置身于茶殿堂的陶醉;有独特的茶园观光资原以及丰富多彩的人文自然景观。安溪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湖州的茶馆     
明清时民间饮用泡茶之风盛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饮用剪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杨、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对于散茶不用斫炀或春,只要炒焙后冲洗水即成庵茶备用。可以说有了散条,就有了泡茶的可能性,所以,实际上唐代已经出现了饮用泡茶的情况。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憎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这可能就是泡茶的雏形。古代没有保温瓶之类的设备,饮茶只能煎制,或…  相似文献   

7.
《农业考古》2002,(4):272-272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一套 5本 )为填补空白之作 ,由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出版后许多读者纷纷购买该书 ,还有的询问有关情况 ,现统一答复如下 :1、《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内容如何 ,有何特点 ?《中国茶叶艺文丛书》分别以现当代茶诗茶词、茶事散文、茶事小说、茶歌茶曲、茶论新说各一册 ,全面系统地展示了茶叶艺文的精华之作 ,并每本书前都载专文对有关艺文的流变、特色、影响作了深入的介绍。丛书由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研究员任主编 ,一批有影响的诗人、作家、作曲家和研究专…  相似文献   

8.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9.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1,(2):192-199
在茶树栽培学上 ,对于茶树芽叶的描述十分简单 :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等。然而在诗人笔下 ,却是另一番景象 ,他们用粒、蕊、英、枪、旗、嘴、舌、爪、笋、芽、叶、草等华丽的词语。来比喻和赞美茶树芽叶 ,从而编织成一首首优美的茶诗。一、粒 :把极细嫩的茶芽比喻为粟粒、麦粒、谷粒 ,还有暗粒。(一 )粟粒 :喻茶芽细如粟米粒。宋代苏东坡《荔支叹》 :“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 ,前丁后蔡相笼加。”宋代梅尧臣《建溪新茗》诗 :“粟粒浮瓯起 ,龙文御饼加。”明代阮锡《安溪茶歌》 :“迩来武夷漳人制 ,紫白二毫粟粒芽。”(二 )麦粒 :喻茶芽…  相似文献   

10.
我爱茶 ,由来已久。但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 ,喜爱那氤氲的水气缭绕 ,喜爱它给我和朋友聊天的广阔天空 ,一种静谧的宁静 ,让人遐想无止境。而真正接触茶 ,是来到金海岸茶艺馆以后。琳琅满目的茶具 ,形状各异的茶叶 ,颇有前人“伊尹用鼎煮羹 ,陆羽用鼎煮茶”、“戏作小诗君勿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作时的意境。翻着茶书 ,不禁惊叹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 ,茶文化是文化历史上璀璨的明珠。茶 ,不仅是凡夫俗子“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必需 ,也是名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所要。因为“人不可一日无此君” ,“君”不单指茶 ,也指有浓厚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天祥咏茶诗江西省文天祥纪念馆周承忠文天祥诗文中提及酒的甚多,与许多骚人墨客一样,他嗜酒豪饮,诗情横溢。但翻遍《文山先生全集》,却见不到几处提到“茶”的。是否可以认为他不善茶事呢?似乎不能作出这样的结论。文天祥有一首佚诗《饮中泠泉》,为各种版本的《文...  相似文献   

12.
巩志 《农业考古》2003,(4):307-308
清朝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是继宋徽宗赵佶以后的又一位嗜茶、爱茶、咏茶的皇帝 ,他写了 30 0多首茶诗 ,收集在《御制诗》初集———五集里 ,仅《中国茶文化经典》就收集了近2 0 0首。嘉庆元年 ( 1 796 ) ,弘历禅位给皇太子禺页琰 (仁宗 ) ,自称太上皇。他的禅位意愿在朝堂提出 ,有的老臣进谏 :“国不可一日无君”。弘历戏答曰 :“君不可一日无茶。”虽是随口戏言 ,足见他是一个真正的有茶癖的茶瘾君王。乾隆在位期间 ,曾七次下江南 ,写有《焙茶坞》诗和题唐伯虎《品茶图》、文征明《茶具图》等诗 ,对古代茶事无不涉及。到过杭州狮峰…  相似文献   

13.
毛文锡《茶谱》辑考复旦大学陈尚君上编《茶谱》辑存1、[荆州]当阳县青溪山,仙人掌茶。李白有诗。(《事类赋注》卷一七)按:《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引《茶谱》云:“绵州尤安县生松岭关者,与荆州同。”2、峡州:碧涧、明月。(《全芳备祖后集》卷二八)有小江园、明...  相似文献   

14.
清代江西乐平人何元炳,曾作有《采茶曲》组诗八首。经考证,我们发现,该《采茶曲》是何元炳到江西新余蒙山一带旅游时所作,成诗于他赴安徽任职之前。因此,诗歌内容与安徽无关。该诗只能证明,何元炳碰到了很多从湖北黄梅县来蒙山务工的茶农,这些茶农在“揀得新茶”后唱茶歌。因为茶歌与以“歌舞演故事”为特征的采茶戏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何元炳的《采茶曲》,无法作为黄梅县在清代是否有采茶戏的证据,以及采茶戏是否向外省传播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茶诗话     
茶诗话(续)深圳商报侯军《金瓶梅》茶诗漫议《金瓶梅》素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对明代市井生活描绘之精、之广,都是绝世的。而饮茶既然早已列入寻常人家每日要办的“七件事”之一,那么,在这部“奇书”中自然也是表现得十分充分的。然而,遗憾的是,《金瓶梅》中...  相似文献   

16.
成都问茶记     
成都问茶记深圳商报侯军巴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早期发祥地之一。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市场就出现在富庶的川西地区。西汉时期西蜀人王褒在《僮约》一文中写到的“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等记载,已成了茶文化研究者耳熟能详的名句。而在茶诗史上,西晋名诗人张载在《登...  相似文献   

17.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18.
宋代诗人咏建茶福建省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方彦寿“琴棋书画诗酒茶”,乃文人七大雅事。宋代,建州贡茶风靡一时。许多诗人在品尝之余。纷纷援笔作诗,留下许多华美的诗章。“古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这是宋初诗人林通的《...  相似文献   

19.
卢仝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所以能被尊为仅次于荼圣陆羽的“亚圣”,除了《七碗茶歌》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观照横绝一时而几乎无人超越外,还在于被历代文人拿来为我所用,为我化用.卢仝的名字与其诗中内容能被如此众多后人拿来重复加引,并频频出现于众文人诗作里,实在难能可贵,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茶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20.
茶诗话     
一、自古诗家多茶客记得两年前,正值溽暑难当的酷夏时节,从《天津日报》上读到了一羽先生的一组茶话,恰似清风徐来,直沁心脾。这组文章本身,就象是一杯清茶,恬淡中蕴涵诗意,平易中不乏真知,自“饮”过之后,我便也迷上了茶——不仅迷上喝茶,而且迷上了茶诗茶文,每每啜茗品诗,不禁口有茶香,心有茶韵,何乐如之。目下,又到了溽暑时节,我想这“茶香茶韵”似乎不能专而为私,于是,便想到了接续一羽先生“茶话”的余韵,不揣浅薄地写出一组“茶诗话”,一以供茶友们消暑解闷,二以就教于大方之家。茶与诗的“联姻”,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些大诗人简直到了嗜茶如命的地步。李白、杜甫都有绝妙的茶诗传世,白居易把茶引为终生“知己”,曾作过五十多首咏茶诗,其中有一首《琴茶》诗则公然点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