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草地雀麦(Bromus riparius)单播草地上进行不同频次刈割(一年刈割1次、2次、3次和4次)试验,调查各刈割处理产量、枝条数和植株高度,分析了老芒麦和草地雀麦产量的影响因子及其与枝条数和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刈割极显著降低了老芒麦的再生枝条数(P0.01),从而影响其产量,产量与植株高度无显著相关性;草地雀麦产量不受刈割频次的影响,刈割增加了其再生枝条数,在高频次刈割时会通过增加其再生枝条数来缓解植株高度降低的问题,但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其再生草产量仍会降低(P0.01)。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适宜的刈割频次均为每年2次。  相似文献   

2.
播量与刈割次数对老芒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播量(31.5,45.0和58.5kg/hm^2)和不同刈割次数(每年1次,每年2次,每年3次)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栽培草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对老芒麦再生性能、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无显著影响,且各指标均在播量D2(45kg/hm^2)处理下表现最好。刈割次数则对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且各指标均在刈割次数CF2(2次)处理下表现最好。两者的互作对再生强度、草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肃南牧区老芒麦人工草地的利用,在播量D2(45kg/hm^2),刈割次数CF2(2次)为宜,不仅再生性能好、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3.
刈割对混播当年生物量及再生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 草原3号苜蓿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次数对草地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在苜蓿盛花期、无芒雀麦孕穗期刈割,刈割两次,草地稳定性最好;刈割一次有利于苜蓿生长,但降低无芒雀麦的比例;刈割三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无芒雀麦在刈后15 d内再生速度最快,不受刈割期的影响,苜蓿再生草快速增长期与刈割期有关,在盛花期和结荚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与无芒雀麦同步,再生速度也相似,在孕蕾期和盛花末期刈割,株高快速增长期出现在刈割后15~30 d内.  相似文献   

4.
<正> 老芒麦、无芒雀麦是川西北高原多年生刈割型人工草地的主要推广种植草种。为了弄清两草种在生长季节的产草量形成和增长情况,以为草地管理和适期刈割提供有关信息,于1987年进行了一些观察测定,并取得了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5.
群落中不同层片物种对刈割的响应有所不同,探讨不同刈割强度下群落各层片物种的补偿性生长对提高群落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水热条件较好的南方草地——重庆云阳岐山草场为研究样地,采用梯度刈割方式(不刈割、留茬10 cm、留茬6 cm),进而研究不同刈割强度下,草地植物群落、层片以及物种补偿性生长的响应。结果发现,1)中度刈割(MC)下群落生物量恢复最快,而重度刈割下群落地上相对生长速率最大;2)生长季末时,中度和重度刈割下地上部分均实现了超补偿生长;3)顶层物种在中度刈割下地上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 RGR)最大,而中层物种在重度下最大;4)中度刈割下,群落的顶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重度刈割下,顶层和中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整体生物量正相关,底层物种生物量与群落总生物量在两种刈割强度下均不相关;5)物种水平上芭茅、鸭茅和白三叶生物量变化与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在草地群落中,不同层片物种对刈割的响应存在差异,中度刈割更利于顶层物种的超补偿生长,重度刈割则有利于中层物种的超补偿生长。因此根据不同层片物种所占群落的比重确定草地刈割强度能更有效发挥草地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南方改良后的暖性草丛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刈割对南方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4~9月),对照和刈割草地均处于CO2吸收阶段,但刈割草地对CO2的吸收量低于对照草地(P0.01);在非生长季(10月~次年3月),对照和刈割草地均处于碳排放阶段,但刈割草地CO2排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全年尺度上,刈割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与对照草地无显著差异,且均为碳汇草地;(2)刈割草地生态系统呼吸(ER)和土壤呼吸(RS)在个别月份与对照相比有所降低,但在全年尺度上无影响;(3)生长季时,刈割草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EP)高于对照草地(P0.05),但在非生长季和全年水平下无显著差异(P0.05)。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草地生态系统碳交换量在刈割下有所变化,但在全年水平上效果并不显著。说明草地对外界干扰有一定的自我调适功能,适度刈割并不会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人工草地高效生产和稳定持续利用的最佳方案,于2002~2017年8月中旬(生物量高峰期)刈割前进行刈割频次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2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ein. cv. Caoyuan No.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影响的研究。16年连续刈割划分为刈割前期(第1~5年)、中期(第6~11年)和后期(第12~16年)。结果表明:(1)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3种牧草的平均高度、总密度和总地上生物量均降低(不含一年刈割一次);其中,在刈割前期和中期对刈割响应不明显,且有所滞后,在刈割后期响应较为明显。(2)长期刈割使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占比发生明显改变。在刈割前期,各刈割频次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差异不明显;从刈割中期开始,3种牧草的总地上生物量占比呈随刈割频次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不含一年刈割一次)。(3)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羊草+草原2号杂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旱作人工草地的长期刈割利用以一年刈割一次为宜。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老芒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盛花期不同刈割高度对"川草2号"老芒麦牧草产量与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以4cm刈割高度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22 029.95kg/hm2和5 755.94kg/hm2,但牧草品质较差,其CP为11%;6cm刈割高度时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20 207.32kg/hm2和4 781.259kg/hm2,但牧草品质最好,其CP达到15.73%。综合各项指标,"川草2号"老芒麦在盛花期,以刈割高度为6cm时,能使牧草产量与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9.
不同放牧制度对老芒麦人工草地和羔羊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河北省沽源县苏鲁滩牧场种植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人工草地上,研究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对草地和当年公羔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利用均可降低再生老芒麦植株的高度,放牧时间的长短对于老芒麦再生植株的高度具有不同影响.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老芒麦草地植株密度下降明显,但放牧利用可以促进植株的分蘖和植株密度的提高.老芒麦草地产草量年际间变化较小,放牧利用后再生草产量有限.划区轮牧后羔羊体重均低于自由放牧,而且羔羊增重幅度差异显著(P<0.05).在老芒麦人工草地的放牧利用中难以体现划区轮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刈割对混播草地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刈割对无芒雀麦Bromus innermis 草原3号苜蓿Medicago varia cv.Caoyuan No.3草地组分种根重及翌年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牧草根重和产草量有显著影响;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苜蓿和无芒雀麦根重下降,刈割3次比刈割1次根重分别下降53.39%和29.88%.在试验组分频率下,播种当年刈割1次,有利于苜蓿生长,翌年草地总产量最高,但降低了无芒雀麦的比例;在苜蓿孕蕾期(无芒雀麦拔节后期)初次刈割,年刈割2次,翌年草地产草量较高,群落稳定性最好;刈割3次,则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混播人工草地,探讨了刈割强度与杂草入侵能力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入侵杂草的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与刈割强度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物种数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呈增—减—增的趋势,密度随刈割强度的增加而增加,生物量在轻度刈割、中度刈割时降低,重度刈割时增加。从刈割强度对杂草入侵能力变化的幅度来看,刈割对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中杂草的入侵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栽培草地稳定性是近年来草地建植与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草地抗杂草入侵是其稳定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研究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刈割处理下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杂草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不同刈割强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入侵杂草地上生物量空间格局异质化程度及其相关范围变化比较明显。变异函数的基台值(C0+C)在不同刈割强度下的变化表明,在重度刈割条件下,杂草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异质性最高(12.530),对照条件下次之(4.751),轻度刈割条件下较低(4.557),中度刈割条件下最低(3.149)。变异函数的相关范围(A0)表明,在重度刈割条件下空间相关范围最大(1 004.1 cm),中度刈割条件下最小(122.1 cm),轻度刈割 (161.9 cm)和对照(219.1 cm)条件下居中。空间变异比分析表明,由空间自相关因素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主要部分(50.3%~93.5%)。空间分布格局图(Kriging map)分析进一步显示,不同刈割强度下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杂草地上生物量格局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不同刈割高度下老芒麦种群生物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4种密度、4种刈割高度下老芒麦种群单位面积上的生物量和单株的生物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返青初期的老芒麦种群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单位面积上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株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分蘖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处理下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单分蘖重则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株生物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密度和不同刈割处理下,以上各生物量指标的变化均不显著(P>0.05).成熟期老芒麦种群在不同密度处理下单位面积上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单株重、单分蘖重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不同刈割处理下单位面积上生物量变化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但个体生物量变化则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密度和刈割两因素互作下,单位面积上生物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互作效应并不影响单株和单分蘖生物量.  相似文献   

15.
刈割次数对天祝高寒草甸醉马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未刈割为对照,研究了刈割1次/年、刈割2次/年处理对甘肃高寒草甸醉马草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对醉马草的高度、生殖枝密度、穗长、生物量、冠幅和盖度具有显著的影响。刈割2次/年的醉马草高度比刈割1次/年的降低了65.9%,生殖枝密度减少了100%,穗长、地上生物量、丛径冠幅和盖度分别降低了100%、88.9%、53.9%和56.3%,刈割对醉马草的生长状况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P 〈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产量。刈割2次/年的效果明显大于刈割1次/年;与未刈割相比,刈割1次/年显著抑制了醉马草的生长(P 〈0.05),增加了可食牧草的高度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刈割对牧草生物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朱珏  张彬  谭支良  王敏 《草业科学》2009,26(2):80-85
刈割是一种常见的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它可以通过两方面途径来影响牧草产量及品质。首先,刈割可以利用植物的补偿性生长,促进牧草生长并提高牧草产量。其次,刈割可以利用植物均衡性生长特性,改变牧草营养物质的沉积和分配方向,进而影响牧草品质。常见的刈割包括刈割频次、刈割时间和刈割方式。全面综述3种刈割对牧草产量及品质影响和相应作用机理,为适当利用刈割提高牧草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不同混播比例混播,每年刈割两茬。以混播饲草的青贮营养指标和发酵指标为依据,对播种第3年的头茬草初花期、盛花期,以及二茬草的盛花期3个刈割时期的牧草进行青贮试验,并对青贮饲料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综合分析方法来探讨二者混播利用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在以上3个时期刈割所制作的青贮中,混播组合E1(播种量为9 kg?hm-2紫花苜蓿+30 kg?hm-2无芒雀麦)青贮质量表现最好,尤其以二茬草盛花期青贮品质为优,此时发酵指标:pH为4.21、AN/TN为3.94%、乳酸为3.08%;营养指标:粗蛋白为16.78%、粗脂肪为3.95%,中性洗涤纤维为61.02%,酸性洗涤纤维为48.65%,可溶性糖为0.91%,该混播组合的干物质达6955.73 kg?hm-2。从产量因素考虑,在E1混播组合的生产条件下,以头茬草初花期+二茬草盛花期刈割制备的青贮干物质产量最高,为16337.13 kg?hm-2。  相似文献   

18.
<正> 川西北高原是我省的重要牧业基地,也是省内唯一属于山地寒温和亚寒气候的低热量地域。为了对当地牧草品种改良和人工草地管理提供有关基础信息,我们在省科委资助下开设了“川西北高寒牧区栽培牧草水热生态特性的研究”课题。以川西北高原主栽的刈割型禾草老芒麦、垂穗披碱草为重点对象开展当地草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并基于高原属于寒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典型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可为大针茅草原制定合理科学的刈割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为对象,于2020年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刈割实验平台进行野外植被调查和取样。该实验平台于2014年建立,以不刈割为对照(CK),设置轻度(LM)、中度(MM)及重度刈割(HM)3个处理。本研究通过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测定植物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增加了新物种,且中度刈割的物种数最多;与不刈割相比,不同刈割强度均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且轻度刈割显著增加了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表明轻度刈割最有利于群落多样性的维持;不同刈割强度对大针茅草原的生产力均无显著影响;2)土壤全碳、全氮和pH均在中度刈割时最高,且显著高于不刈割,表明中度刈割对土壤养分有积极影响;3)硝态氮是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土壤因子,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草地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本研究可为大针茅典型草原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参...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草地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不同刈割强度的响应,本试验以山西省右玉县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按照留茬高度设置4个刈割强度(不刈割、轻度刈割(留茬10 cm)、中度刈割(留茬5 cm)和重度刈割(留茬2 cm)),用浅环和深环区分草地土壤的总呼吸和异养呼吸,分别在2017和2018年的5—9月利用Li-840静态箱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速率受土壤温度的调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动态,峰值均出现在8月初;刈割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异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产生影响;轻度刈割有降低土壤呼吸及其组分速率的趋势,在中度刈割下,土壤异养呼吸速率有增加趋势,而土壤自养呼吸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土壤总呼吸速率没有明显变化,在重度刈割下,土壤总呼吸和异养呼吸的速率均有增加的趋势,而土壤自养呼吸的速率呈降低趋势。因此,中度刈割对土壤CO2的排放影响较小,建议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草地割草利用留茬5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