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灌水定额分配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对紫花苜蓿播种当年生长和干草产量的影响,确定最佳苜蓿灌水定额分配比例。在总灌水量相同的情况,设置3种灌水模式:(1)F1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2)F2刈割前灌溉50%+刈割后灌溉50%;(3)F3刈割前灌溉65%+刈割后灌溉35%。结果表明,第1年生紫花苜蓿第1茬刈割前株高为F3F2F1处理(P0.05),叶茎比F1、F2显著大于F3处理(P0.05),茎粗为F3F2F1处理(P0.05),产量为F3F2F1处理(P0.05)。第2茬刈割前苜蓿株高为F1F2F3处理(P0.05),叶茎比为F3显著大于F1和F2处理(P0.05),茎粗为F1F2F3处理(P0.05),增长速率在分枝期F1显著大于F2和F3处理(P0.05),现蕾期和初花期F1和F2显著大于F3(P0.05),苜蓿产量为F1F2F3处理(P0.05)。第1年紫花苜蓿的干草总产量为F1F2F3处理,F1处理最高,为10 472kg/hm2,比F2处理增产8%,比F3处理增产19%。综合分析苜蓿的各个性状指标,在新疆绿洲区滴灌条件下,第1年生紫花苜蓿每茬刈割前灌溉35%+刈割后灌溉65%(F1)有利于提高滴灌苜蓿干草产量。  相似文献   

2.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3.
南京地区冬闲田播种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品种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筛选适宜我国南方农区冬闲田种植的高产速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试验在南京冬闲田播种条件下对8个半秋眠和非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影响因子与干物质积累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春季收获两茬的短期栽培利用时,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可达730.26~1 460.25 g/m2。植株生长性状中,株高、一级分枝数和干物质生长速率对两茬草干物质产量的贡献率均较大。其中,第1茬草的干物质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和干物质生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再生草的干物质产量依次与干物质生长速率、单株叶面积、单茎茎粗、一级分枝数、株高、株高生长速度和单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WL-414、WL-525HQ、四季旺和德宝4个品种因在株高、一级分枝数和干物质生长速率方面表现优异,产量较高,在南方农区冬闲田有较大的栽培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勒泰地区浅埋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新疆阿勒泰地区浅埋式滴灌(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SBDI)苜蓿(Medicago sativa‘Algonquin’)的适宜灌溉制度,进行了定周期、变定额的浅埋式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处理(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treatments SBDIT)中灌水定额45mm和52.5 mm的苜蓿干草产量及灌溉水利用系数(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均显著高于地面灌(Flood irrigation FI)(P0.05);WUE在灌水定额为45mm时达到最大值0.94kg·m-3;因此,试验区附近浅埋式滴灌苜蓿适宜的灌水定额为45mm、灌水周期7~10天。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生长、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确定地下滴灌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合理施氮量和灌溉量,以紫花苜蓿‘巨能7号'为供试品种,采用田间试验,全生长季共设置4个总滴灌量水平:480mm(W1)、550mm(W2)、620 mm(W3)和690 mm(W4);施氮量共设置4个水平:无氮(N0,0)、低氮(N1,60kg·hm-2)、中氮(N2,120kg·hm-2)和高氮(N3,180kg·hm-2)结合灌溉进行,试验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供应对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全生长季内生长状况、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水氮供应对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株高和茎粗均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1、2茬紫花苜蓿的株高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的增加而增高,第1茬紫花苜蓿的茎粗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粗。2)第1、2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均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第1、4茬和全年的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有显著的提高,其中滴灌量、施氮量和水氮互作对紫花苜蓿增产效应极显著(P0.01)。3)增加滴灌量,降低施氮量,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均逐渐下降,WUE和IWUE最小值均出现在W4N0处理下,且该处理下的WUE和IWUE均明显小于其他处理。4)紫花苜蓿氮肥农学效率(ANUE)随施氮量增加在不同滴灌量下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W1、W2和W3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趋势,ANUE最大值均出现在N2水平,在W4水平下,ANU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偏生产力(PFPN)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NUE随滴灌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而PFPN先增加后降低,说明适当增加滴灌量可以提高紫花苜蓿的ANUE和PFPN。综合考虑紫花苜蓿产量效应和资源利用、环境等综合效应,W3N2处理下(滴灌量为620mm,施氮量为120kg·hm-2)宁夏引黄灌区地下滴灌紫花苜蓿种植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大面积推广节水、高产优质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不同灌水下限对紫花苜蓿光合日变化特征及生长的影响,设置了3个灌溉处理(T1:80%田间持水量,T2:60%田间持水量,T3:40%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FC),并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不同生育时期叶片的光合特征和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和茎粗随灌水量的降低而减小。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日变化趋势相似。其中7:30~9:30呈上升趋势,T1、T2变化幅度高于T3;9:30~13:30呈下降趋势,T3下降幅度较大。不同生育期中,分枝期的Pn、Tr、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光能利用率(LUE)最高,且T1、T2的光合特征显著高于T3(P<0.05)。这表明适当的灌水量可达到增强紫花苜蓿光合作用和叶片生长的效果,且随着生育时期的改变,导致Pn下降的原因由气孔因素转变为非气孔因素。在水分胁迫加剧的情况下,Pn下降的非气孔因素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青海省海西州寒旱地区,以紫花苜蓿为材料,开展了不同补充灌溉水平下的大田试验,测定了牧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等,以揭示高寒地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寒地区,补充灌溉能改善苜蓿的生长。随灌水水平的提高,苜蓿的干物质和粗蛋白产量、水分和光能利用效率、叶茎比等均提高,灌水量60mm/次、灌水时期为苗期、分枝期和开花期处理下苜蓿的年干物质产量最高,达6205kg/hm~2。因此,在青海省海西州高寒地区紫花苜蓿草地管理中,可采取灌水量60mm/次、年内全生育期灌水3次的补充灌溉模式,在这种灌溉模式下的紫花苜蓿草地可表现出较优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和施肥量对岷山红三叶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干草产量显著正相关,株高和分枝数显著负相关,分枝数和草产量相关性极低。不施磷肥或不灌水的情况下,分别增大灌水量(1 000 m3/hm2)和施肥量(P2O5360 kg/hm2+K2O 90 kg/hm2),岷山红三叶的分枝数较多,草产量较高;如果磷肥施用量增加(P2O5120 kg/hm2+K2O 90 kg/hm2),可适当减少灌水量(500 m3/hm2),分枝数和草产量也较高。灌水量和施肥量对红三叶株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置了3种灌溉梯度,分别为3 750(W_1)、4 500(W_2)和5 250 m~3·hm-2(W3),且在灌溉量为4 500m~3·hm~(-2)(W2)的条件下,设置了3种灌溉定额分配模式,即刈割前、后的灌水量分别为35%+65%(Q_1)、50%+50%(Q_2)、65%+35%(Q_3),探讨不同灌溉定额及分配对滴灌条件下建植当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生产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建植当年各生长性状指标中,叶茎比、茎粗对苜蓿干草产量提高及营养品质改善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生长速度及株高。当灌溉量达到4 500m~3·hm~(-2)时有利于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的提高及营养品质的改善。Q_1灌溉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滴灌苜蓿建植当年干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P0.05),降低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进而提高苜蓿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优质蛋白饲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磷、钾肥配比下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和形态构建的变化。结果表明,1)磷钾配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单茬的鲜、干草产量(P0.05);单施磷肥240 kg·hm~(–2)时,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达18 203.33 kg·hm~(–2),干草产量达3 975.97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高出88.25%和78.11%(P0.05)。2)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第2茬形态学构建均有一定的影响。施磷80 kg·hm~(–2)+钾60 kg·hm~(–2)时,紫花苜蓿茎叶比最低,为0.98,其次为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组合,茎叶比为1.03,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 0.05);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紫花苜蓿主茎长和节间长均显著大于不施肥对照组(P0.05);施磷240 kg·hm~(–2)+钾30 kg·hm~(–2)处理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的节间数和主茎粗。施用磷肥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的分枝。3)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均值法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形态学构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当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隶属函数均值为0.76,排名第一。因此,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时,建议磷钾肥配合施用,以施磷80 kg·hm~(–2)和钾3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研究播种行距和灌水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地上、地下生物量和表现种子产量的影响,以揭示行距和灌水量与紫花苜蓿种群生长冗余的关系,得出紫花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结果表明:①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和-0.839,表现种子产量与繁殖分配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878,说明营养生长分配的增加导致生殖生长能量的减少,使繁殖分配率降低,表现种子产量降低;②在甘肃武威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Gannong No.3)种子田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群结构为:密度86万株/hm2,有效分枝69万株/hm2,相应的管理措施为:播种量2.8 kg/hm2,行距1.0 m,灌水量900 m3/hm2,在该种群结构和管理下,有限能量向生殖部分分配的比例最大,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最高,表现种子产量最高,在一个生长季内如果灌水量大于900 m3/hm2,则营养生长过旺,产生大量生长冗余,繁殖分配率和收获指数下降,表现种子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土壤水分胁迫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永忠  李广 《草业学报》2014,23(4):213-219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胁迫(田间持水量的90%,70%,40%,20%)对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苗高、地径、分枝数及侧根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叶片、茎、主根鲜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均最大,最适宜新疆大叶苜蓿生长;土壤水分含量过高(田间持水量的90%)或过低(田间持水量的20%,40%)时,均不利于新疆大叶苜蓿生物量的形成;土壤水分胁迫抑制了新疆大叶苜蓿的生长发育,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苗高和地径生长速度均减慢。该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新疆大叶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并为其在干旱区节水灌溉农业中的推广和种植以及为建立持久稳定高产的畜牧业草业生产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藏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的刈割试验,构建了拉萨河谷地区紫花苜蓿刈割生长动态模型,并分析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干鲜草积累量、刈割高度、干鲜比、营养成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西藏拉萨河谷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管理措施保障条件下,紫花苜蓿刈割1次的干草年积累量可达1645 g/m2,刈割2次达2128 g/...  相似文献   

14.
不同苜蓿品种在雁门关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雁门关地区,以28个紫花苜蓿不同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观测其再生速度、叶茎比、株高和干草产量,并利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对8个营养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阿迪娜”生长速度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2.78和3.19 cm·d-1;“WL363HQ”叶茎比在2015和2016年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0.84和0.97;2) “WL298HQ” 在2015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54.90 cm),“巨能7号”在2016年的株高表现为最高(84.27 cm);“鲁苜2号” 在2015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6961.81 kg·hm-2,“巨能7号” 在2016年的干草产量表现最高,为8587.63 kg·hm-2;3)各品种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维多利亚”的粗蛋白含量最高,占干物质的26.80%;“维多利亚”的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最高(分别为10.20%和 2.34%);“肇东”的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94.55%;“康赛”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最低,分别为27.18%和33.31%;“雷达克之星”的瘤胃非降解蛋白含量最高(22.27%);“康赛”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最高(79.93%)。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显示,“维多利亚”、“康赛”、“WL298HQ”、“SK3010”、“巨能7号”5个品种的综合表现最优异,在雁门关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再生水灌溉对苜蓿、白三叶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广再生水在牧草灌溉方面的安全利用,在沧州污水处理厂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3年再生水灌溉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2种豆科(Leguminosa)牧草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来水灌溉相比,再生水灌溉初期对苜蓿、白三叶生长高度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增加其产量;再生水的3年灌溉对苜蓿、白三叶植株体内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再生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2种牧草植株体内矿质元素的含量;本试验通过再生水的3年灌溉并未发现氯随着再生水灌溉的输入对苜蓿、白三叶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再生水灌溉的苜蓿植株体内3种重金属含量与自来水灌溉相比无显著差异,且均未超过饲料卫生标准,初步说明短期再生水灌溉不会引起苜蓿和白三叶植株体内重金属的累积。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施硫肥对苜蓿形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北京地区进行了不同施硫肥水平对苜蓿生产和土壤有效硫(NaHCO3浸提)含量变化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硫肥显著增加了苜蓿的生长和发育,延长了第4茬的生长期;养分缺乏导致更多光合产物分配到茎部,使茎叶比增加.施硫肥增大了苜蓿最新展开的三出复叶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升高,最终提高苜蓿干物质产量30%左右.在相同或相近的密度下,苜蓿初花期的高度可以很好地预测其干物质产量.生长季结束时不施硫肥的土壤有效硫含量显著比生长季前的低,土壤中各层次有效硫含量与苜蓿干物质总产量间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总体上,0~45 cm土壤中以NaHCO3浸提的有效硫含量在20~30 mg/kg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灌溉与施氮对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动态和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设计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常规灌溉(330 mm)、节水20%灌溉(264 mm)和节水40%灌溉(198 mm)和施氮量0、40、80和120 kg/hm2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不同层次含水量、贮水量动态变化和耗水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层(0~120 cm)土壤含...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对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伤害的缓解作用,以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研究不同浓度EBR处理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150mmol/L NaCl胁迫显著抑制了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降低了幼苗的地上、地下生物量;(2)外源EBR可有效的缓解NaCl胁迫对苜蓿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根系活力的抑制作用,并具有明显的浓度效应;(3)综合发芽试验、幼苗生长试验,在150mmol/L NaCl胁迫下,10-1μmol/L EBR处理显著地提高了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芽长、胚根长、萌发期幼苗干重,并显著增加了苜蓿幼苗的叶片数、茎粗、株高、主根长、侧根数和地上、地下生物量,提高了苜蓿萌发期、幼苗期的根系活力水平,对盐胁迫下苜蓿幼苗的缓解效果最好。说明外源EBR能够促进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发育,EBR在诱导植物抗盐性上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产量影响的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国利 《草业科学》2009,26(10):181-181
为了查明景泰地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育期灌溉量与产草量的关系,探索既能使紫花苜蓿高产,又能节约用水的灌溉模式,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确定出最适宜的灌溉量。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长期,在2040 cm土层内,土壤水分含量达到30%左右时,紫花苜蓿均能良好生长,鲜草产量随灌溉量增加而增长,增产幅度也逐渐增大;但当灌溉总量达到5 400 m3/hm2时,灌溉量增加对苜蓿增产幅度影响不明显,灌溉总量4 800 m3/hm2左右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