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要求。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符合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以生产力提升为根本,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手段,以乡村振兴为侧重,构建包含基础体系、支撑体系、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保障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坚持科学发展,治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和内在要求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获取物质资料和追求享受的同时,受观念和意识的制约,对自身生活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水土流失、垃圾污染、资源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对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明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破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困境;推进环保法治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坚守自然生态边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3个方面论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旨在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保证。从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等方面,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和意义,论证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重点强调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形成,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危害渐趋严重、资源过度消耗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人口、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对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从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完善生态立法、促进环保机制创新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做起,以实现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环境压力成了大多数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世界上的森林面积覆盖率逐渐降低,这是一个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保护森林资源是当前全人类都要重视的问题。强化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促进森林资源健康、稳定的发展。林业工程属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中的重要资源,受到人们的重视、保护和利用。本文指出了当前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推动我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谈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危害渐趋严重、资源过度消耗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人口、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对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了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从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完善生态立法、促进环保机制创新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个方面做起,以实现构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是当前重要的课题,国家已经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应对日益减少的黑土层。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相关建议,对保护东北黑土区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生物量与植物生物量的比值日趋增大,城市生态质量日趋下降。本文通过城市建设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探讨了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含义、评价方式以及相关标准进行阐述,并对有关学科的长远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国内外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在相关研究方面的走向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交互性关系中的基础性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向。面对当前知识进步、技术迭代、制度变迁等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重建基于"文化—技术—权力—制度"多维联结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是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新时代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维度阐发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时代意蕴,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多维集成路径,对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农村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日益严重的水源污染,以及土壤贫瘠化、物种单一化倾向,借鉴国外先进的农耕方式,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休耕轮作,从粮食安全问题、农民收入、改善土壤、物种保护等几方面论述了采用该方法的必要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正蜿蜒流淌的蒸水河畔,钟灵毓秀的雨母山下,有一个天然的生态福地——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幸福村。该村2016年1月荣获"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3400多名优秀儿女,用信念与坚韧构筑美丽家园,谱写着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乐章。幸福村依托雨母山风景名胜区,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打造特色旅游名村,通组入户公路100%硬化,安装太阳能路灯273盏,建成江南民居风格的雨母风情小镇、农民文化广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是从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开始。阐述了人类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使其生物链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怎样让野生动物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生存,让人类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生存法则:各安其处、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让动物们能够与人类在自然赋予的资源生态环境中共同享受地球家园、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十分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叶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即中国园林体系。以山水园林为基本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有4个主要的风格特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些特征也一直被现代园林所借鉴学习并加以改进丰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是从为了保护人类的家园,应从保护野生动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开始.阐述了人类为了建立自己的生存环境,破坏了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使其生物链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怎样让野生动物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生存,让人类和动物在生态环境中按照各自的生存法则:各安其处、互不干扰和谐相处,让动物们能够与人类在自然赋予的资源生态环境中共同享受地球家园、共享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的重要纲领.生态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当今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当前,生态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仍存在许多不足.为此,应采取积极对策,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搞好林业建设不仅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林业资源,带动国民经济发展,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本文就林业建设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林业建设的措施,期望对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充分了解生态模式建设的基础上,对我国近些年生态建设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我国生态林建设模式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