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敏 《甘肃农业》2023,(1):10-1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兰州市作为黄河上游中心城市正在积极主动融入和支持这一国家战略。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和方法论角度来研究兰州市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主要目的是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兰州市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短板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本文从兰州黄河文化资源优势出发,分析了弘扬兰州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把兰州黄河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期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兰州力量.  相似文献   

3.
黄河文化与生态文化密不可分,文学作品与黄河故事相得益彰,黄河故事在河南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中的意义重大。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根魂所在,生态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纽带,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是河南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为龙头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黄河故事是建设河南黄河生态文化带的人文密码、动力源泉和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4.
方军 《甘肃农业》2020,(4):113-11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兰州时,对黄河治理生态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本文通过介绍兰州市推行河湖长制的工作进展、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分析兰州市河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河湖治理管护的长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沿黄九省区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武威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地理区位特殊,作用重要,因此,要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保护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6.
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河南沿黄地区是黄河地理生态较为多样集中和黄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区域,以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为代表的古都文化和河洛-中原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和整个黄河文化的核心和源头,绿色产业和文旅融合的拓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的绿色经济文化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既是河南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实施国家战略的政治要求,也是推动河南沿黄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河南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天然承载着打造全国黄河文化高地的重要使命。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 奏日益加快,文化传播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河南乡村振兴中黄河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 策略,以期推动河南沿黄乡村黄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南省濮阳县地处黄河下游北岸,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水稻产业是濮阳县优势粮食产业,且水稻种植区紧邻黄河大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核心区的核心,如何推动濮阳县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详细剖析了水稻生产面临的品种杂乱、施肥用药不科学、产业融合度低、品牌不响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品种结构、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打造标准化基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产品品牌等发展对策,对做强做大濮阳绿色水稻产业,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确保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合理保护、开发黄河下游林业资源是实现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林业发展规划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从生态、产业、文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了黄河下游林业发展可实施的思路和途径。以东营市河口区林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例,调查了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构建功能完善、结构稳定、效益良好的黄河流域生态林业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黄河流域水环境状况仍需改善,水污染问题对高质量发展的制约依然突出,流域水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立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客观上有必要以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对黄河流域跨区域水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进行剖析,并参照国内外典型流域治理经验,从专门立法和制度设计等方面创新和完善符合黄河自身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法律保障体系,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1.
以黄河沿岸带3地市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州为研究对象,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从生态弹性度、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方面,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兰州、白银、临夏的生态旅游现状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定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农业大省河南而言,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有机融合起来,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本文对比学习欧美国家对于大河流域文明传承与保护的举措,探究在当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中河南应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推行中部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民生关注的焦点。滩涂是黄河生态流域沿线的主要地形,其中大部分都存在未被开发利用或者利用率较低和不合理开发的问题。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人口与耕地面积存在很大矛盾,只有有效地开发利用黄河滩涂地区资源,治理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才能造福河南人民,带动中部崛起。  相似文献   

14.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与经济地带,山东在“黄河战略”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沿黄水资源总量不足、沿黄区域水沙矛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形势严峻、沿黄区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制约山东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山东省黄河流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集“绿色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绿色农田建设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旨在整体提升流域内耕地质量、功能、配套设施建设水平和农业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郑州、洛阳、西安沿线城市地缘相接、人文相亲,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但是目前沿线城市合作也存在协同水平不高、产业重构、边界壁垒限制、黄河文化协同保护不足等问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先发地区经验后,认为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健全合作机制、发挥交通...  相似文献   

16.
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是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河南方案思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黄河下游主槽河底持续下降,悬河水患得到根治,为沿黄布局城市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技术前提,构建沿黄生态经济"一轴两廊三带"符合区域经济"点-轴-网"发展规律,有利于推进郑汴洛焦新许济1+6郑州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打造黄河流域最大的新经济增长极。围绕建设美丽之河、平安之河、兴旺之河、创新之河、文化之河的总目标,重点规划建设黄河谷生态走廊、黄河谷科创孵化走廊、沿黄产业带和都市带、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沿黄综合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17.
正黄河滩区,自河南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至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河道总长1092公里,滩区面积381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186万人,是最为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与脱贫攻坚,不仅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需要,也是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对于确保黄河安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黄河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特色的文化。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秦以来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萌生以及发展过程,奠定了黄河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对后世中国文化的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黄河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流域内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有效传承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重新审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内涵,破解其传承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流域内农耕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选择。【结果】传承发展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但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乡村地区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流域内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力不足、供需不平衡以及独立性受冲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传承发展。【结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着力构建“生态+文旅”结构、提升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等措施,提升新时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延续性、稳定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雁滩公园位于兰州市百里黄河风情线的东南段,系兰州迄今为止水域面积最大的一座现代亲水园林,也被兰州人称之为"金城的水景明珠"。本文结合兰州市雁滩公园开发的新方向,通过分析兰州市城市公园的经营和现状,探索加强兰州市城市公园管理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