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昌市藜麦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优异、适应于西昌市种植的藜麦品种,引进了7个藜麦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7个藜麦品种在西昌市均能够正常出苗、开花、结实和成熟,生育期从短到长顺序依次为PI51036、陇藜3号、青藜1号、陇藜1号、冀藜1号、冀藜2号、Ames21909。陇藜1号的营养生长阶段时间最长,其次是Ames21909和冀藜1号。不同品种之间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性状差异较大。产量为1 532.39~2 811.64 kg/hm2,以冀藜1号最高,其次是陇藜1号,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综合各品种田间表现,陇藜1号和冀藜1号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其次是青藜1号、陇藜3号、冀藜2号,Ames21909、PI51036综合性状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2.
藜麦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生理特性.天祝县拥有高海拔、长日照、大温差以及清新的空气,适合优质、有机藜麦生产,因此藜麦一经引进便在天祝落地生根,并迅速发展成为甘肃藜麦种植第一大县.本文综述了天祝藜麦发展现状,分析了藜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天祝藜麦产业化发展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筛选适宜甘谷县高海拔生态区域种植的藜麦品种,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引进5个藜麦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观察记载各品种在甘谷县高海拔区域生育期、农艺形状、抗逆性及产量结果等表现。结果表明:陇藜1号生育天数133 d,中晚熟,株型较高、紧凑,抗倒伏,农艺综合性状较好,折合产量3 724.05 kg/hm2,居第一位,具有明显优势,适宜在甘谷县高海拔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除陇藜4号外,其他品种下一年将继续进行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会宁县旱作区种植的藜麦品种,促进藜麦产业的发展。以藜麦新品种陇藜2号为对照品种,对引进的10个藜麦品种(系)在会宁旱作区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旱作区栽培条件下,参试藜麦品种(系)均能正常成熟,折合产量为2 341.7~3 091.7 kg/hm2,其中以18-19的折合产量最高,为3 091.7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3.80%;其次是YY32,折合产量为3 008.3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藜2号增产10.73%。这2个品系综合性状表现优异,株高适中,果穗紧凑,单株重量较大,增产潜力较大。综合考虑会宁旱作区的生产需要,认为18-19和YY32适宜在会宁县旱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定西旱山区马铃薯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定西旱山区进行的马铃薯新品种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青薯9号、陇薯6号均为中晚熟,田间长势良好。青薯9号单株结薯7.5个,单株产量0.62 kg,折合产量32 00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薯3号增产21.5%;陇薯6号单株结薯7.0个,单株产量0.58 kg,折合产量28 433 kg/hm2,较对照增产8.0%。2个品种适宜定西干旱、半干旱山区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7.
8.
9.
为筛选出适宜在甘肃省陇西县高海拔寒旱山区种植的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选取了10个中晚熟玉米品种开展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龙生2号、和恒558、龙生1号生长势强,产量表现突出,适宜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16.
林州市引种藜麦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藜麦是一种新型全营养型作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在河南省没有种植过。2013年,林州市农科所在林州市首次引进试种,为以后在河南省各地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一、试验材料与方法(一)试验品种由安阳市农科院提供,有黄藜麦、红藜麦、青藜麦。(二)试验地点因藜麦种植对海拔、气候要求的特殊性,在林州市选择了5个海拔不同的地方实施了试验。(三)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17.
<正> 地膜小麦具有减少土壤蒸发、增高地温、减少害虫草害等多种效应,是提高寒旱山区小麦生产产量的有效途径,地膜小麦技术抓住了寒旱山区小麦生产存在的温度、水分两大瓶颈,对小麦生产具有较大的增产作用,一般增幅均在30%以上。总结地处寒旱山区的涉县多年来地膜小麦生产经验得出,地膜小麦生产关键在播种,播种科学就增产、增效,相反,则会浪费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白银市平川区寒旱区种植推广的高产优质抗旱蚕豆品种,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乡村振兴,在平川区黄峤镇对引进的8个蚕豆品种在产量及生长适应性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临蚕12号折合产量为3 653.33 kg/hm2,产量最高,较对照品种青蚕25号增产15.26%;临蚕9号折合产量为3 516.19 kg/hm2,较对照品种青蚕25号增产10.94%,可进一步推广应用。青蚕13号抗旱性强,表现尚可,折合产量为3 420.95 kg/hm2,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可进一步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