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明秸秆覆盖技术在旱地小麦生产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展了不同量玉米鲜秸秆(高(HM)、中(MM)、低(LM)、无(CK))覆盖的田间试验,以研究旱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秸秆覆盖的土壤温度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覆盖量在土壤中垂直传递的平均温度大小表现为:分蘖期、越冬期HM>MM>LM>CK,0~30 cm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升高;返青期HMMM>LM>CK,返青期HM相似文献   

2.
在庄浪县研究了冬小麦不同覆盖方式对产量以及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黑膜微垄产量最高,秸秆覆土覆盖模式较好,可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为绿色覆盖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条件下秸秆带状覆盖技术种植冬小麦的适宜播量.【方法】于2013~2014年生长季研究了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不同播量(T1:150kg/hm2、T2:187.5kg/hm2、T3:225kg/hm2、T4:262.5kg/hm2、T5:300kg/hm2)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耗水特性影响.【结果】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下T5处理具有最高的籽粒产量,为4 067kg/hm2,同时具有最高的WUE(12.1kg/(hm2·mm).播量高低与产量构成要素密切相关.增加播量,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质量和穗粒数降低,且T5与T1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播量显著影响花前、花后积累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但花后的影响大于花前,且均以T5具有最高的籽粒贡献率,说明无论冬小麦处于营养生长还是生殖生长,增加播量可促进茎鞘、叶及颖壳+穗轴储藏性光合产物向籽粒转运.【结论】500kg/hm2为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技术下推荐播量.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马铃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薯消毒切块、种薯催芽、选地、适时摆种、及时覆盖、肥水管理、病虫草鼠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马铃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栽培,改变传统种薯为放薯,变挖薯为拣薯,且薯块不破损,色泽鲜嫩,商品性好。  相似文献   

5.
在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模式下,对引进的11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马铃薯品种在当地都能成熟,以青薯9号的产量最高,达38 796 kg/hm~2;其次是庄薯3号,是36 807 kg/hm~2。晚疫病和早疫病发病率最低的是青薯9号。因此,在秸秆带状覆盖栽培条件下,可以选择青薯9号、庄薯3号、陇薯10号、陇薯7号4个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全生育期覆盖玉米秸秆能有效平衡地温,延长马铃薯生育期,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增产效果明显,是适合寒旱区马铃薯种植的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文章从选地、施肥、播种、秸秆覆盖、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马铃薯玉米秸秆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秸秆覆盖甘薯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平行岭谷山区,是一个拥有146.9万人的农业大县.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05hm2,复种指数高,耗地作物多,用养矛盾突出,大部分土壤肥力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大宗粮油饲农产品,需求量巨大,且大豆和玉米为同季作物,存在争地矛盾,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种植栽培技术体系愈发丰富。基于此,为提高大豆玉米生产数量与生产质量,从技术角度加大对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推广的支持力度,本文深入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具体包括品种选择技术、种植技术、结构配置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总结技术要点,以期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济宁市积极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攻关,通过多点试验、示范和推广,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并总结出了适宜本地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全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高效化、规模化推广提供技术支持,亦为黄淮海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秸秆粉碎后替代地膜覆盖小麦种植带,可抑制水分蒸发,具有保墒功效。为了探索小麦种植的最佳秸秆覆盖量,进行了冬小麦秸秆粉碎微垄覆盖沟播秸秆用量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量为4 500 kg/hm~2时产量最高;由建立的函数方程得出秸秆覆盖量为2 569.5 kg/hm~2时,可获得高产。综合考虑庄浪县的实际情况,冬小麦种植秸秆覆盖量以3 000~4 5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通过试验、示范,说明秸秆覆盖冬小麦增产效果显著,进而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冬小麦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半耕整秆半覆盖技术 玉米立秆收获后,一边割秆,一边顺行覆盖,盖67厘米,空67厘米;也可以盖60厘米,空73厘米。下一排根要压住上一排稍,在秆秸交接处和每隔一米左右的秆秸上适量压些土,以免大风刮走。第2年在未盖秆秸的空行内耕作、施肥、播种、管理。秋收后再在第1年未盖秆秸的空行内覆盖秸秆。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17.
旱地玉米秸秆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后,能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散失,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对照.对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午间土壤温度,抑制田间杂草滋生效果明显。覆秸后,总根条数和于重显著高于对照。特别是上部三层支持根,增加最为明显。同时,株高、茎粗、总干重增加,穗位叶面积高于对照,植株各叶片出展速度加快,下部叶片寿命明显延长。覆秸处理后,穗粒数、千粒重、群体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增值62、7粒、35.76克和14.19%。干旱年份分别高达96.4粒.45.14克和23.42%。  相似文献   

18.
旱地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的大田试验表明 ,玉米整秸秆不同覆盖形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 ,其中以秸秆地膜二元单覆盖效果最佳 ,比对照增产 54.5% ,整秆半耕半覆盖增产4 0 8% ,秸秆地膜二元双覆盖增产 36 .0 %  相似文献   

19.
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肥力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玉米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通过旱地玉米秸秆覆盖,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玉米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秸秆覆盖的综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均能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抑制蒸发、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营养水平,但秸秆覆盖更有利于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磷、钾营养水平,有效抑制土壤温度日变幅,有利于旱塬冬小麦生长,且覆盖材料来源广,成本低,是旱塬冬小麦丰产栽培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