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客车制动性能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汽车在制动时的受力分析,确定了制动力分配比初值,给出了制动力分配比的极限关系式,并通过对汽车轴间制动力的分配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以附着利用曲线与理想附着曲线间差值平方和为最小建立目标函数,满足ECE制动法规为约束条件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整车具有良好制动稳定性,较高制动效率,制动距离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该方法可用于同类车型的改进设计中,对汽车制动系统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系数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制动力分配系数,制动强度以及前、后轴利用附着系数的关系,绘制汽车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强度关系图,并选择合适的制动力分配系数.通过对盘式制动器进行计算,设计合理的制动系统.计算表明该制动系统参数满足汽车在良好路面上的制动要求.  相似文献   

3.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ADAMS软件对汽车制动方向稳定性进行研究。在ADAMS/Car模块中构建整车动力学模型,研究汽车直线制动过程中当左、右前轮制动力不相等和受到侧向干扰时的方向稳定性。结果表明:基于ADAMS软件的制动性能仿真可为汽车制动性能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后驱并联式液压再生制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分析了液压再生制动的基本原理和整车制动控制器的工作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制动强度、车速、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和ECE制动法规的制动力分配策略,包括前后轮制动力的一次分配和后轮制动力的二次分配。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整车制动仿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轻度制动工况下,车辆的制动能量利用率较高,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赛车制动系统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赛车的操纵性能,更影响着赛车的行驶安全性能。基于FSC比赛规则与某赛季的整车参数与实测数据,确定了制动回路的布置形式。为了提高整车制动性能,通过对赛车整车受力分析,并根据赛道附着系数,计算出制动器相关参数,优化前后制动力分配,以解决之前赛季出现的制动力过剩的问题。通过计算,确定制动踏板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利用CATIA,CAXA对制动踏板进行建模,并用ANSYS和Workbench软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然后,利用ANSYS的Shape Optimization模块对其进行拓扑优化,确定制动踏板形状尺寸,最终建模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进行校核。  相似文献   

6.
汽车同步附着系数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理想的汽车制动力分配关系,建立了同步附着系数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各个参数对同步附着系数影响特性和影响程度的图解分析和弹性系数的分析方法,并结合具体车型提出选择同步附着系数的最佳措施。提出的分析方法对汽车的整体设计和制动系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按照等比例分配前后车轮制动力的汽车,只有当利用附着系数为同步附着系数时,汽车的制动强度最大,但是在实际制动过程中却很容易发生某一车轮先抱死的情况。通过分析制动过程中汽车的受力和制动力分配关系,以道路同步附着系数和汽车结构为参数,表达当前轮或后轮抱死时的汽车制动性能,辅以制动性能曲线图来加以说明,汽车单轴车轮抱死时的制动性能分析对汽车制动系统设计、ABS和TCS控制等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而汽车的制动,则是防止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伤害的主要措施.了解制动过程中的汽车的状态就十分的重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adams仿真技术对汽车在制动过程中前后制动器的制动力分配及整车载荷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着重分析汽车在不同附着系数情况下的制动过程.分析了制动时不同步的原因及结果,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运输车辆前后轴制动力合理分配,在车辆制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农用运输车基础液压制动仿真计算与优化的数学模型,结合YT132E农用运输车实际优化计算后,得到了制动力分配比、制动距离等重要参数,这种计算方法可以应用于同类双轴运输车辆的基础制动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0.
在对汽车轮胎纵向附着特性、制动器制动力矩以及单轮车辆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按照对路面状况的识别而由轮胎力学模型推导出的地面最大制动力和最佳滑移率来进行联合控制防抱死的控制方式。该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制动力矩的变化情况,延长反应时间,缩短制动距离,可以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防抱死控制方式,从而为进行汽车制动防抱死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通过测量制动臂所受的弯矩间接获得制动力矩的实车制动试验,采用系统辨识法获得制动力矩系数,得到盘式制动器试验模型.首先对应变电压-制动力矩的关系进行标定,然后实车测试不同制动工况下的制动力矩.根据实车试验得到制动压力,采用系统辨识的方法获得车辆制动压力-制动力矩的传递函数.试验结果表明,前、后轮的液压-制动力矩关系式可适用于不同工况下的制动力矩计算;制动器理论模型和试验模型的增益系数基本相符,但试验模型具有一阶惯性环节,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车辆的制动压力-制动力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修正车辆理想制动力分配曲线使之适用于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对装用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制动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且提出了增加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系数来提高装用缓速器后的车辆制动稳定性的技术措施.对给定参数的车辆的定量分析表明,提出的技术措施能扩大车辆同步附着系数的范围,降低车辆后轮先抱死的可能性,提高车辆的制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某电动汽车的前轮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采用非线性有限元多物理场方法建立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在确定模型求解的分析步、载荷以及边界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盘式制动器的热-结构耦合场的仿真分析;通过在紧急制动工况下对实例电动汽车盘式制动器热-结构耦合场的瞬态应力场与温度场进行的仿真分析,得到了制动盘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图,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电动汽车盘式制动器制动盘的强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四轮农用车辆防抱制动时地面制动力存在极限值无法更有效地缩减制动距离的问题,提出了新型车辆主动空气阻力制动(ABS&APB)系统,分析其工作原理并进行控制模型基础仿真研究;阐述主动空气阻力制动系统理论可行性,依据压缩空气喷气助力原理的反作用应用于车辆制动系统,利用Simulink建立新型四轮农用车辆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APB仿真模型;设计了仿真试验,对比实施APB控制的车速与轮速曲线。结果表明,APB控制达到缩减制动距离和制动时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电动装载机的电液复合制动系统,为满足多工况制动需求以及保障制动安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再生制动自由行程液压制动阀的电动装载机液压制动系统。结合电动装载机的理想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曲线以及制动意图识别得到的制动强度,制定了制动强度与整车制动力矩需求的分配曲线;为进一步提高再生制动力与液压制动力分配的协调性,同时兼顾制动能量回收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行走再生制动和液压制动的电液复合制动协同控制策略,降低了整车总制动力矩波动,保证了制动模式切换的平顺性。最后,搭建了基于AMESim-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模型,并搭建试验样机,验证了电动装载机复合制动协同控制策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量回收效率可达71.6%,制动回收率可达44.5%,一个工作循环实现节能7.6%,说明本文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制动性能和能量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ANSYS的某型浮钳盘式后制动器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某型浮钳盘后制动器建立UG三维模型后,根据该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所受力,并考虑边界条件,进行了ANSYS有限元分析,分析得到的应力和变形验证了该型制动器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提出电动汽车再生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建立了集成制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系统;针对小型电动乘用车,分别在高附着路面直行、低附着路面直行、高附着弯道行驶3种典型工况下,对集成制动系统进行ABS性能仿真试验研究。研究中,以各轮制动转矩、滑移率和质心纵向加速度表征ABS控制性能参数,以纵向位移和质心侧偏角表征车辆行驶稳定性参数,以制动能回收率表征车辆能量回馈性能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再生摩擦集成制动系统具有较高制动性能、良好的ABS控制性能及较好的前后轮制动力分配性能,同时显著提高了制动能回收率。  相似文献   

18.
以汽车传统液压制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研究为基础,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制动系统模型,包括制动踏板,真空助力器,制动主缸,制动管路,制动器。通过仿真得到反映制动踏板感觉的关系曲线一制动踏板位移与制动踏板力和管路压力与制动踏板位移.并分析了制动踏板力随踏板位移的变化特性和管路油压随踏板位移的变化特性。重点研究了制动软管膨胀,制动衬块与制动盘间隙对制动踏板感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我国低速货车配备行车制动系统的现状,低速货车行车制动系统直接影响其行车安全,试验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GB7258-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进行,经过研究人员长期研究和实践证明,得到最佳方案是:载重量小于1 t的低速货车配备行车人力液压制动系统;载重量大于1 t的低速货车配备行车动力气压制动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