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递路径分析(TPA)是一种基于试验工程手段和数据的系统级解决方案,作为一种全面理解振动噪声问题的方法,传递路径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对振动和噪声问题进行故障诊断。首先就传递路径分析的若干主流分析方法做简要阐述,随后重点介绍OPAX载荷识别计算方法在传递路径分析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汽车车内轰鸣噪声的排查解决过程中。通过实际工况的测试验证了其有效的排查优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某商用车发动机1 500rpm左右驾驶室后排出现轰鸣现象,研究了结构噪声产生的原因及传递路径。应用CAE仿真技术对中冷器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试验TPA传递路径分析方法发现中冷到车身传递路径对轰鸣灵敏度有贡献。通过CAE仿真技术,提出优化中冷与车身连接衬套的刚度,最终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3.
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了某轻型客车车身的有限元模型,以发动机托架上的激励力为激励输入,以座椅的振动加速度为响应输出,用HyperMesh中的Optistruct计算得到其传递函数。采用改进的传递路径分析(TPA)方法计算得到在发动机振动激励力作用下座椅的振动加速度的大小。实车试验表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为发动机悬置系统隔振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某款SUV开发过程中发现,6挡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在2380r/min附近,车内出现明显的轰鸣问题。通过传递路径分析和实验方法,分析了车内轰鸣声的激振源、传递路径和峰值产生机理。激振力主要来源于后桥输入端的扭转交变力矩,扭转交变力矩以轴承支反力的形式作用于后桥上并传递至车内。通过采用加装扭转减振器的方法来控制该转速下的轰鸣声。实验表明,利用其振动特性使车内后排噪声减少高达6.3dB(A)。  相似文献   

5.
对拖拉机驾驶室悬架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回顾,介绍了橡胶减振器悬架的一般设计方法;通过对拖拉机振动传递路线的分析,引申出驾驶室振动特性测试的相关内容,并从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拖拉机驾驶室振动舒适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款压路机,以提高设备的隔振效率为目的,对振动轮的振动传递进行了测试,找出影响振动烈度的主要因素.结合该款机型特征探索性提出提高隔振率的措施,经测试验证,明显降低了经减振器输出后的振动烈度.此隔振措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用户反馈的某矿用自卸车振动异常现象进行试验研究。对矿用自卸车在矿区的实际运输线路进行分析,确定异常振动最为剧烈的路段,根据提出的评价方法,对该现象进行了测试与研究。通过振动传递特性分析,得出前悬架与驾驶员座椅是导致异常振动的主因。降低悬架偏频,更换驾驶员座椅后,驾驶室异常振动消除,驾驶员乘坐舒适性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型号茶树修剪机振动和噪声过大的问题,设计并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实验,对振动和噪声信号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第一阶段的测试在设备机体上布置了多处测点,找出振动信号强烈的部位和方向,并测试噪声辐射强烈部位的声压信号。由频谱分析确定了两种信号的主要成分以及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第二阶段的测试主要对设备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发现其悬置系统没有在振动传递路径上有效起到隔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小型甘蔗收获机物流架到刀架的振动传递,降低刀架振幅,提高甘蔗切割质量,对物流架进行隔振分析。根据物流架的结构特点和振动传递路径,设计隔振装置,并对其进行试验验证。数据分析表明:在相同工况下,以刀架为响应点,隔振前的刀架振幅为0.90mm,隔振后为0.33mm,振幅减少了0.57mm,降低了63.3%,有效地控制了物流架到刀架的振动传递。所提炼的方法及过程可以为类似结构体的振动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井窖孔制作机使用时操作人员操作手臂受到强烈的振动感,为降低手臂的振动感、了解振动沿手臂传递特性及优化设计其关键部件。通过建立手臂系统的振动分析模型,利用DH5925动态信号采集系统对井窖孔制作机关键部件的振动频谱和人体手臂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锥形成孔钻头与瓦片式成孔钻头工作时井窖孔制作机把手处的振动基频分别为37.59 Hz、38.08 Hz;由理论分析得到手臂系统对振动能量的吸收及耗散与手臂系统受到激励频率成正比,通过试验分析,最大工作转速下手臂各测点振动传递率最低,手臂系统对把手处传递的振动能量吸收与耗散最多;即需重点优化其操作把手的结构及材料参数,以降低振动对手臂系统的损伤。该研究可为井窖孔制作机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改机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活塞-缸套周期性瞬态传热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计算柴油机单个零部件传热时边界条件难以确定的问题,用耦合传热的方法,把活塞、缸套传热时的外边界条件变成内边界处理,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仿真。以X6130型柴油机为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活塞-缸套的三维模型,并对其额定工况下一个工作循环内的瞬态传热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活塞-缸套上关键点的温度波动曲线。部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对比表明:用耦合方法模拟活塞-缸套之间的传热过程是可行的,且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缺乏足够数据或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给出失效概率的界限或范围,比给出一确定的单值具有更高的可信度。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失效概率分析具有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来自于测试数据不足、某些边界条件,环境介质,特别是各种荷载作用下调水工程失效概率的模糊性。为了更好地解决调水工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必要考虑其结构和体系的模糊性。基于型模糊化函数和事件树分析方法,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结构体系的失效概率的模糊化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流固耦合系统稳态传热数值仿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建立活塞组-缸套-冷却水-机体流固耦合传热系统,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流固耦合计算功能,把单个零件的传热外边界条件变成内边界,使得传热仿真更合理更简单。以某增压柴油机为例,用ANSYS软件对建立的三维流固耦合模型进行了稳态传热数值仿真,得到了耦合系统的温度场和流场云图。活塞关键点温度的计算值和实验测量值对比表明:用流固耦合方法模拟柴油机活塞组-缸套-冷却水-机体之间的稳态传热是可行的,且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围绕水产养殖水下目标精准识别的产业发展需求,针对小样本目标识别精度低、模型算法场景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循环对抗网络(Cycle constraint adversarial network, CycleGAN)样本扩增和注意力增强迁移学习的小样本养殖鱼类识别方法。利用水下采样装备收集实际养殖场景和可控养殖场景大黄鱼图像,并以可控场景图像作为辅助样本集。利用CycleGAN为基础框架实现辅助样本到实际养殖场景图像的迁移,并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平均差异(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MMD)的迁移模型损失函数优化方法。在迁移学习阶段使用ResNet50为基础框架,并引入SK-Net(Selective kernel network)注意力机制优化模型对不同感受野目标的感知能力,提升模型对无约束鱼类目标的识别精度。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小样本鱼类目标的识别能力,鱼类识别召回率达到94.33%,平均精度均值达到96.67%,为鱼类行为跟踪和表型测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番茄病害的及时检测可有效提升番茄的质量和产量.为实现番茄病害的实时无损伤检测,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obileNetV3的番茄叶片病害分类识别方法.首先选择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Mobile?NetV3,在Image Net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将预训练得到的共享参数迁移到对番茄叶片病害识别的模型上并做微调处理.采用相同...  相似文献   

16.
针对小型甘蔗收获机分动箱工作过程中的因受力变形而导致振动过大和工作失效问题,根据分动箱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分动箱结构改进方案,并对结构改进优化前后的分动箱进行振动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振动加速度强度峰峰值同比下降15.4%~32.2%,有效值下降6.5%~30.1%;改进后箱体有效避开了发动机的振动频率,分动箱性能得到了提高,并且得出了分动箱的主要振源,为分动箱的减振处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PSM模型,以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农地流转对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转入农地农户比未流转农地农户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和总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分别高2 930.879元/人和2 547.636元/人,但转入农地农户的非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比未流转农地农户的低6 701.481元/人;转出农地农户比未流转农地农户的非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和总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分别高2 982.759元/人和1 867.057元/人,但转出农地农户的农业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比未流转农地农户的低1 431.492元/人。创新承包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承包地流转政策的宣传;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提高非农就业收入;加大对农机补贴的力度。  相似文献   

18.
依据传热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分析干燥系统室体结构传热特性的特征参数新概念,实现了干燥室隔热体传热系数的非稳态测量,并可同时确定蓄热当量系数。在建立室体传热非稳态分析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试验分析方法,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山坡林地环境下土壤点源入渗测量法判读困难、自动测量数据误差值较大的问题,添加了人工识别功能以提高试验精度.使用改进后的土壤点源入渗测量仪对衡山山坡林地进行入渗率测量,通过入渗影响因素和拟合分析对入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测入渗率与土壤特征所反映的入渗规律和拟合结果均相符,验证了土壤点源入渗测量法在林地测量中的可行性,进一步扩展了点源入渗测量仪的测量范围;改进后的土壤点源入渗仪使用人工识别功能所减少的试验误差值在0.3%~31.0%,极大提高了山坡林地入渗率测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