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李芳贤 《玉米科学》2000,8(4):075-078
本文简述了玉米粗缩病(MRDV)的初侵染源、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和危害损失等情况。明确了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播种时期、品种抗病性差、自然界天敌减少等诸多因素有关。并提出了调整播期和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就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MRDV)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由禾谷类多粘菌为媒介的麦类土传病毒病有三种.其中大麦黄花叶病(亦译怍大麦条纹萎缩病)多发生在大麦上,对啤酒大麦及六棱大麦品种鹿岛危害较大;小麦黄花叶病多发生在小麦上,对小麦品种"农林61"和"福穗"危害较大;小麦条纹(纹枯)病不但危害啤酒大麦,同时会对大麦和小麦造成危害,并能与黄花叶病重复感染.茨城县1985年麦类黄花叶病受害面积占三麦总栽培面积的55%.此病危害性很大,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本文主要介绍播种期、抗病品种及大、小麦轮作方面的最新防治知识.  相似文献   

3.
黄淮东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粗缩病,因其寄主环境、介体群量、适期侵染、玉米品种抗(耐)性形成有利综合,易引起病害暴发,较为严格影响该区夏玉米生产。必须通过整洁田边环境、选用抗(耐)病玉米品种、调整玉米播期、科学化学药剂预防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期达到安全、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10年的观察、调研,并结合田间试验,明确了浙南山区青田县水稻稻曲病发生、为害规律,防控技术和方法。结果表明,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1540等品种在田间能较好抗(耐)稻曲病,适宜在浙南山区种植;稻曲病的发生程度与孕穗-破口期至灌浆初期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26℃~28℃)高湿(80%以上)条件特别有利于该病害发生;施肥特别是氮肥对稻曲病有加重或减轻作用;穗大粒多着粒密度大的品种(组合)易感稻曲病。防治稻曲病以打2次药预防效果最好,防治药剂最好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穗腐病和穗枯病是我国新上升或新出现的两个水稻后期穗部病害。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耕作栽培制度及肥水管理的改变以及品种(组合)的更替,两病在我国的发生和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穗腐病和穗枯病病原菌有色,可产生毒素,不但直接影响水稻产量,还导致稻米品质降低,危害食用者的健康。穗腐病和穗枯病在发病时期、发生部位和危害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综述了两病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危害状况、病原菌生物特性和毒素研究以及防治方法,提出了研究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黄矮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黄矮病是中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由麦蚜持久性传播大麦黄矮病毒引起,具有间歇式流行的特点.为了综合运用小麦黄矮病各种防控措施.本文综述了小麦黄矮病在中国的发生及流行因素、蚜虫及小麦黄矮病的预测预报、抗病品种培育、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和防治策略,即寻找和利用多种抗黄矮病(BYDV)基因,培育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多聚品种;综合运用各种防控措施进行蚜虫防治,切断BYDV的传播;筛选和研发病毒抑制剂,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植物源和微生物源病毒抑制荆,减轻BYDV对小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气候条件及栽培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稻曲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日趋严重,现已成为我地区水稻主要病害。为解决其危害问题,我们从1985年起从品种、化学防治及其它有关方面研究了稻曲病的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8.
衡东县2015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阐释了衡东县2015年稻瘟病暴发的原因,并针对发病原因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以控制或减轻稻瘟病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9.
河西走廊棉花主要病虫害分布、危害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分析了河西走廊棉区枯、黄萎病、根病、蚜虫、棉铃虫等主要的常发、新发病虫害的分布、发生与危害,提出了防治措施:①选育、引进和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②进一步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和作物种植结构;③充分保护利用天敌,保护生态环境;④科学适时防治病虫害;⑤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棉花抗病虫能力;⑥强化科技服务,提高棉农的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0.
杨学 《中国麻业科学》2004,26(5):225-227
从亚麻细菌病的发生、发展、危害及病原菌特性到病害综合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该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耕作栽培等诸方面的关系,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明确了种子带菌是该病害主要侵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建立综合防病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