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以合肥市高校环境雕塑为研究对象。经调查和分析,合肥市十一所本科院校共有环境雕塑43个,其中纪念性雕塑22个(占51.2%),主题性雕塑17个(占39.5%),装饰性雕塑4个(占9.3%),未见功能性雕塑和陈设性雕塑;合肥市高校环境雕塑在功能上侧重文化传承25个(占58.1%)和心理调适功能18个(占41.9%),无经济功能倾向;合肥市高校中的环境雕塑中改革开放以后塑造的有42个(占97.7%),其中在高校扩招新校区建设中塑建的有40个(占改革开放后塑建雕塑总数的95.2%),近有1个是改革开放前塑建的,显现出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环境雕塑在高等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作者还提出了未来高校环境雕塑的设计应遵循的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特色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的四大原则,为今后我国高校环境雕塑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观赏种类资源,为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兰科植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方法和线路调查法,在不同季节分别对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进行调查.参考相关文献,编制完成兰科植物名录,结合野生兰科植物花、叶及假鳞茎和资源状况、生境特征筛选出观赏种类,并就其分布格局、分布点、垂直分布范围、观赏价值、生态适应型、生长环境、应用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观赏种类主要分布在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花溪区、乌当区及清镇市的边远乡镇;分布于1~2个点的有13种,3~10个点的有13种,10个点以上的有5种,分布点最多的是金兰,有41个点,其次是春兰有35个点;选出用于分析的观赏种类11属31种,分别占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总属数(34属)及总种数(80种)的32.35%和38.75%,其中附生型14种、地生型15种、地生或附生型两种;多数种类观叶和花,少数种类观赏假鳞茎.[结论]大部分贵阳市野生兰科观赏植物分布范围极其狭窄,其生境具有特殊性,可模拟其原生地的环境用于室内壁墙悬挂、盆栽观赏、山石点缀.  相似文献   

3.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海南主要乡镇面积较大的水田、果园等土壤,对耕作层土壤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有效硒含量测定,研究海南省各市(县)区域农田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9~84.8μg/kg之间,平均值为21.717μg/kg,集中在全国高水平8~20μg/kg内的占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355 mg/kg,73%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0.175 mg/kg);52.0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H值集中分布在5.0~5.5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69.19%,强酸性(p H4.5~5.0)样点占39.62%;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指呈负相关,与全硒、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龙王山自然保护区观赏蕨类植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观赏蕨类植物145种,隶属于33科68属。总结该区观赏蕨类植物的区系组成及特征,将属的分布区类型分为10个,其中以世界分布为主,共18属,占总属数的26.5%;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占总属数的比例分别为20.5%、14.7%。将观赏蕨类分为陆生、附生、水生、藤本4种生态类型,陆生蕨类最多,共104种,占该区蕨类总种数的71.7%。提出龙王山观赏蕨类植物应用方式包括园林绿化、盆栽观赏、盆景配置、切花配叶等,并探讨该区野生观赏蕨类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风条件下连栋温室速度场和温度场的CFD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了解温室内部气流和热量传递过程 ,设计合理的通风设施 ,建立了无植物条件下湿帘机械通风的华北型连栋塑料温室三维数值模拟模型 ,并使用CFX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速度场分布和温度场分布数值模拟结果 ,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与试验值相比 ,模拟结果误差≤ 5 % ,在入口风速≤ 1 5m·s-1,入口气温≤ 2 6℃ (热浮力的影响较小 )的情况下效果更好。讨论了入口风速和湿帘高度对温室可控距离的影响 :提高入口风速可以增大温室的可控距离 ,湿帘高度越大 ,可控距离越大。湿帘高度在 1 2~ 1 2 5m之间时 ,相同湿帘高度下 ,纵向距离为 5 0m的温室 ,其可控距离略小于 4 0m的温室 ;当湿帘高度超过 1 2 5m时 ,纵向距离为 5 0m的温室可控距离大于 4 0m的温室。  相似文献   

6.
《山西农业科学》2015,(11):1450-1453
为明确起垄高度对设施蔬菜根区环境及蔬菜产量的影响,以20 cm垄高(H20)和40 cm垄高(H40)为试验处理,以平地(H0)为对照,研究了起垄高度对设施土壤温度、黄瓜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20 cm还是40 cm垄高均可提高15,20,25 cm土层地温,且随着栽培垄高度的增加地温提高效果明显,而5,10 cm土层地温低于对照H0;20 cm垄高(H20)促进了直径介于0.5~1.0 mm根系生长,40 cm垄高(H40)促进了直径≤0.5 mm根系生长,而平地(H0)栽培促进了直径1 mm根系生长;收获后,20 cm垄高可明显增加15~25 cm剖面土壤硬度,而40 cm垄高仅在25 cm处高于对照H0,其余层次土壤硬度均较小;与对照相比,20 cm垄高(H20)和40 cm垄高(H40)黄瓜产量分别提高了15.2%和14.7%。  相似文献   

7.
平原区农田林网光强变化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豫东平原农田林网内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杨树林带对作物遮荫影响在1倍树高范围内,1倍树高之外影响不明显;在第1点(0.1H,H为树高)、第2点(0.5H)和第3点(1H)的光强分别占第5点(3.6H,CK)光强的63.0%、88.2%、98.8%,第4点(2.6H)光强与第5点几乎相等;农田林网内不同时期遮荫效应依次是成熟期>灌浆期>开花期>苗期;各点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除第1点峰值出现在14:00,其余各点均出现在13:00;其中,成熟期各点光强日变化最明显;小麦产量呈现随试验点离林带距离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第4点产量最高,为966.43g/m2,对照点有所降低;小麦粒数变化与产量趋势一致,千粒重随距林带距离增加有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小麦产量和粒数与光强均呈正相关(P<0.05);小麦千粒重与光强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盛果期枣树根系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枣树的田间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的方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对漫灌条件下盛果期红枣吸收根(根径<2 mm)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根系在水平方向上(0~425 cm)随着树干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在垂直方向上(0~160 cm)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根系根长密度最密集的区域在水平距离0~125 cm和垂直深度0~80 cm的区域,根系表面积密度最密集的区域在水平距离0~175 cm和垂直深度0~90 cm区域.[结论]水平距离0~200 cm和垂直深度0~70 cm以内土层是红枣田间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占全根的百分比均在80.00%以上,土壤质地条件是影响根系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求浙江乐清湾海区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于2018—2019年在乐清湾及邻近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该海域鱼类与水温、盐度及水深等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乐清湾共有鱼类50种,隶属于2纲11目23科35属,其中暖温性种类34种,占68.0%,暖水性鱼类16种,占32.0%;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鮻(Liza haematocheila)为该海域的优势种;平均多样性指数H′为2.37;龙头鱼、刀鲚等沿岸性鱼类,其分布受盐度影响较大,尖嘴魟(Dasyatis zugei)、中国魟(Dasyatis sinensis)等对环境选择无明显偏好;影响乐清湾鱼类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盐度,其次为温度,水深对分布影响相对较小,这些环境因素综合解释了此区域鱼类群落结构57.10%的总变异。  相似文献   

10.
密度对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群体密度对四川不同生态区马铃薯产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为马铃薯机械化采收提供依据。【方法】以"川芋117"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平原生态区(四川成都温江)和盆周山地生态区(四川雅安汉源)研究5个密度(分别为6,9,12,15,18万株/hm~2)对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块茎横向和纵向分布距离、不同质量块茎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1)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平原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凸二次函数关系,在密度为1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山地生态区马铃薯产量与密度呈递增的线性关系,在密度为18万株/hm~2时产量最高。2)密度对两个生态区单薯质量影响较大,但提高产量的主攻方向不同,平原生态区以提高单株产量为核心,山地生态区则以提高群体产量为目标。3)随密度的增加,两个生态区马铃薯块茎在纵向分布距离的集中度降低,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度增加,块茎平均纵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增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纵向分布距离的最大值分别为8.415 2和8.413 0cm,差异不大;平均横向分布距离与密度呈正向递减的双曲线函数关系,平原生态区和山地生态区横向分布距离的最小值分别为8.766 6和8.544 1cm。4)通过建立的单薯质量空间分布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发现,密度主要影响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情况;80g以上块茎主要分布于纵向6~10cm和横向12~20cm的空间,且高密度下,80g以上块茎的数量和横向分布范围显著降低。当横向分布距离大于20cm时,平原生态区以40g及以下块茎为主,山地生态区则以40~80g块茎为主。【结论】改变密度能影响单位面积结薯数,从而有效控制块茎大小,最终影响块茎在纵向和横向分布距离上的集中程度。  相似文献   

11.
唐艳  王健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79-10781
园林设计与雕塑艺术逐渐走向融合,雕塑走出美术馆,改变自己融入环境之中,而园林也试图用雕塑的手法将土地塑造成巨大的艺术品。雕塑与园林的相互渗透与包容,改观了环境景观的形态面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整体,引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艺术设计时代。  相似文献   

12.
关于高校校园雕塑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校园雕塑建设意义和原则基础上,通过分析武汉大学雕塑建设实例,提出校园雕塑具有主题突出、内涵独特,造景手法多样化,人、雕塑、环境的互动。同时,校园在雕塑建设中需要慎重从事。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园林雕塑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探讨了园林雕塑景观的内涵,研究了公众参与和园林雕塑景观的关系。调查显示,公众对园林雕塑景观的参与性有较大的期待,园林雕塑和园林环境是影响公众参与性的重要因素。公众的参与是完善园林雕塑景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廖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71-15473
从分析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发展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地域性含义,进而解析了公共艺术与公共艺术景观设计领域中的城市雕塑的关系,指明了城市雕塑能够强化城市空间景观,丰富公共艺术。具体阐释了城市雕塑的作用,集中体现在引导空间流动的交流性、创造人文环境的社会性、沟通空间与人的交流性方面。以黔东南地区下司县入口城市雕塑设计为例,对其所处区位与现状加以分析,强调其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历史遗留的商业氛围,雕塑设计将代表商业文化的古钱币造型和代表黔东南地区苗族图腾的蝴蝶合二为一,在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突出了文化特色。总结了地域性城市雕塑的意义,强调其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是设计元素原创性的文化来源、是地域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从景观雕塑的发展、景观学的发展中阐连环境与雕塑结合的意义与发展前景,通过分析景观雕塑设计现状和景观雕塑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探讨景观雕塑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要素:  相似文献   

16.
<正> 前言 园林的组成以山水地形为骨骼,植物为衣饰,而建筑则如眉、眼点缀其间;园林建筑中有餐厅、展览室、小卖亭、厕所等实用性建筑;还有以赏景、点景为主的休息游览性建筑,如亭、榭、廊、塔等,以及建筑小品(灯、栏杆等)和雕塑(如图)。  相似文献   

17.
植物造型是现代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效果极佳,本文结合北京地区植物造型的文例和常见的造型植物种类,论述了不同类型植物造型的应用情况,以期能对08年奥运植物造型的应用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绿色植物雕塑以艺术为蓝本,运用某些植物生长快,耐修剪、易造型的特点,对植物进行修剪造型,体现艺术形态,形成一个有生命力,不断变化、成长的艺术品,将高雅的雕塑艺术融合在绿色的园林生态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雕塑主题园,一个为社会各界所青睐的高品位、国际化的文化休闲场所,一个标志性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19.
雕塑艺术在园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园林雕塑源远流长,“石头”文化开创了园林雕塑的先河,它体现着一种文化和审美,象征着一种精神和意境。雕塑是环境艺术,它具有依附性,雕塑家的作品创作仅仅是完成了室内创作的一部分,园林雕塑重要的是要接受大环境的检验,一件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和环境诸方面的统一体,“神形兼备”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形与神、神与境的完美统一才是园林雕塑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51-4753,4858
从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历史性景观要素3个方面解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内容,分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以长沙市人民西路人行道为例,阐述了城市交通人行道景观设计原则,并指出城市文化、地方精神具有历史传统、环境背景及周围事物等多种含义,通过历史遗存、文物、传统、精神、观念、习惯风俗等形式蕴涵在市民心中,流传于城市街道或作为故事一代代传承,而不是几件雕塑小品可替代的.批判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场所建设中存在的大规模繁缛造作的雕塑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