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断进入水体,鱼池大量施用有机肥,使养殖水体中积累需氧有机污染物,对鱼都是一种不良刺激,严重时可能构成一种长期反复的慢性中毒状态,本文对其来源和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疏浚对影响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分别在已疏浚和未疏浚河道底泥影响下,考察上覆水体的COD、TN、TP等特征值,以比较疏浚对于改善底泥对上覆水体的影响效果。实验发现,经过168h的接触释放后,疏浚与未疏浚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COD、TP通量均较大,严重影响了上覆水水质,而未疏浚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TN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覆水的TN特征值。  相似文献   

3.
人工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综述了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纳米金属及氧化物、碳纳米材料以及半导体量子点对藻类的毒性效应研究,同时归纳了纳米材料对藻类的致毒机制,并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藻类对池塘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植物和鲢鳙对水体的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浮床植物和鲢鳙对池塘养殖污染水体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代谢对地表水中DO和p H均产生影响。藻类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含氧量,吸收二氧化碳影响水中碳酸及碳酸盐浓度平衡,导致水中p H偏向碱性。水体溶解氧增加,促进硝化反应,避免氨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生态浮床黄花鸢尾长势很好,它的生长有效控制了水体氮磷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水体具有较强的去除氮磷能力。鲢鳙摄食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实现了水体氮磷转移,42.67 kg渔获物,提取氮1 207.5 g,剔除水体中氮0.905 mg/L,提取磷88.4 g,剔除水体中磷0.066 mg/L,起到了净化水体作用。试验证明: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和鲢鳙对调控水域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两种除草剂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2种农药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染色切片观察了染毒蚯蚓的细胞形态。单一毒性实验表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 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分别与30和40 mg.L-1阿特拉津复合,其48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 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通过观察单一和复合体系中毒蚯蚓SOD酶活力可以看出,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体系,随着2种农药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增强。病理HE切片表明,随着绿麦隆浓度的增加,蚯蚓表皮和肠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而阿特拉津单体系和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复合体系中毒蚯蚓的消化道破损比较严重,说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进入蚯蚓体内后作用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二氧化氯的性质,对比了液氯和二氧化氯去除水体污染物的机理,说明了二氧化氯优于液氯去除水体污染物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水体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规律以及重金属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类型。  相似文献   

8.
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氯农药是高残留农药,即使经过20多年的自然降解,土壤环境中的残留量仍然较多,仍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包括人体)中富集,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该文通过对中国土壤环境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及生态毒性的分析,为有效治理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毕东苏  钱春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06-8308
[目的]研究Hg2+与Cr(VI)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生长的毒性效应,为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物监测以及生物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g2+、Cr(VI)以及两者的混合营养液培养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的藻母液,观察Hg2+与Cr(VI)对藻类生长繁殖的毒性效应。[结果]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对Cr(VI)表现相当敏感,当Cr(VI)浓度超过1mg/L时即对藻类的生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Hg2+浓度较低时,藻类对Hg2+不是十分敏感,当Hg2+浓度增大至一定程度,毒性愈来愈强,而Cr(VI)毒性效应则相反。当离子浓度小于10mg/L时,Hg2+对藻类的毒性低于Cr(VI),大于10mg/L时,Hg2+毒性超过Cr(VI)。Hg2++Cr(VI)混合离子对藻类生长的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但只有当浓度超过4mg/L时才表现出来。[结论]重金属离子对藻类的毒性不但与藻细胞本身有关,还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滇池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及水体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水体藻类生长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磷的关系对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等5个代表性样点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及水体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湖水体叶绿素.含量的平均浓度在12.33~39.28mg·L-1之间,总体趋势以夏季和秋季较高,冬季较低;以表层、底层较高,中层较低.但不同位点变化高峰和趋势不同.滇池水体不同层次叶绿素a的浓度变化范围是6.04~72.70mg·L-1,不同区域水体叶绿素a平均含量1年的变化范围是:表层为7.00~72.70mg·L-1,中层为9.20~63.89 mg·L-1,底层为6.04~58.06 mg·L-1.各区域水体叶绿素a的含量以海埂最高,全年在11.34~72.70 mg·L-1间变化,其次是昆阳,罗家村、斗南较低.新街水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最低,全年变化范围为6.04·28.06 mg·L-1.滇池全湖水体总磷与叶绿素a周年变化呈显著正相关;滇池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与总磷、可溶性磷在空间变化上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多介质环境目标值(MEG)是美国环保局推算出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空气、水或土壤)中的含量及排放量的限定值,某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该化合物的MEG值之比即环境影响度(AS),AS又分为健康影响度(ASI)和生态影响度(ASII),AS值越高,表明水体受污染物的影响就越大。采用GC-MS分析了流溪河水库水体主要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VOCs)的种类与含量,以MEG分别就人体健康影响度和生态环境影响度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测试了水体中有机物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生态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流溪河水库局域水体23种EPA优先控制SVOCs总浓度分别为6.078μg·L-1和24.952μg·L-1,其中主要为苯并(a)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2,4-二硝基甲苯;其健康和生态影响度均小于1,提示对健康和生态尚属安全;在流溪河水库浓缩水样的处理下,斜生栅藻生长受到轻微促进;光合色素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升高,其中叶绿素a涨幅最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变化趋势相同,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表明斜生栅藻抗氧化酶活性对浓缩水样的胁迫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泥-水界面间氮化合物、磷化合物以及有机物转化的影响。试验发现,为了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总氮、总磷以及有机物,维持水体高溶解氧水平(DO>5.0mg·L-1)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积累、迁移等特性,严重威胁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水体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介质.POPs长期存在于水体中,对不同种类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及生殖产生影响.鱼类作为水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脊椎动物,有极其重要的环境指示作用.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从急性毒性、发育毒性、神经和行为毒性、内分泌干扰作用等方面对POPs对鱼类的生态毒性进行了综述,为揭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植物-浮床触生藻类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去除的协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浮床系统,通过室内静态模拟试验,研究了在有光、避光条件下,植物与浮床触生藻类协同作用对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试验后水体中的藻类减少,但在浮床上的触生藻类增多,且其主要以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小球衣藻(Chamydomonas.microsphaera)等绿藻为主.植物和无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TN、TP、CODMn、BOD5的去除率比在避光时要高,且植物处理的水体中的TN、TP去除率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处理.处理20 d,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TN的去除率达76.8%以上,对TP的去除率在89.9%以上;而在遮光时对TN的去除率最高仅为61.1%,对TP的去除率最高为85.4%.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对CODMn、BOD5的去除率达94.0%以上,而在遮光时对CODMn、BOD5的去除率最高为89.5%.有植物和无植物在有光、遮光条件下处理,水体中的NH4-N、NO3-N、NO2-N,DP,Chla的浓度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有光处理下,NH4-N、NO2-N、DP浓度下降明显低于比在遮光下和对照处理.然而,DO浓度变化则相反,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在有光条件下的比在遮光下和对照处理要高.本试验结果还表明,遮光条件下,水芹和豆瓣菜地上部分N的净积累量分别为0.590 8和0.367 5 mg·plant-1(DW)·d-1,P的净积累量分别为0.153 0和0.066 5 mg·plant-1(DW)·d-1;而无光条件下, 水芹和豆瓣菜地上部分N的净积累量为0.256 6和0.116 2mg·plant-1(DW)·d-1,P的净积累量为0.054 8和0.018 1 mg·plant-1(DW)·d-1.本试验结果为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等营养盐去除机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夏、冬季采集杭州西湖19个点位表层水体,采用气相色谱(GC-ECD)内标法对18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夏、冬季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OCPs总含量范围分别为24.86~159.80 ng.L-1和20.88~96.24 ng.L-1,平均值分别为75.09和43.60 ng.L-1。OCPs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夏季水体中OCPs的含量高于冬季的含量。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OCPs的含量次序为:∑DDTs>∑HCHs>∑其他OCPs,且水体中DDTs和HCHs污染主要来源于环境中早期残留。夏、冬季杭州西湖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污染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情况相对较低,各点位表层水体中HCHs和DDTs含量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6.
环境污染能够影响养殖贝类的免疫能力,是导致贝类大规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探讨了大连周边4个海区污染物对采集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免疫毒性影响。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和种类对蛤仔的免疫和生理指标具有重要影响,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低的皮口海区,血细胞总数、亮氨酸氨基肽酶活性和血淋巴溶菌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而蛤仔的脂质氧化水平则较低;在重金属和石油污染物浓度较高的黑石礁海区,蛤仔血淋巴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个海区(P<0.05);在重金属浓度较高的庄河海区,蛤仔表现出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  相似文献   

17.
滇池水体沉积物磷素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在外源磷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滇池沉积物磷在适宜条件下释放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采用室外模拟方法,研究滇池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的磷素特征,探索沉积物磷释放对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下层水中各形态磷(总磷、可溶性磷、正磷酸盐)含量高于上层水;沉积物中磷素形态以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为主,向水体释放贡献最大的是铁铝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水中正磷酸盐与水中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正磷酸盐含量升高显著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含量与水体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沉积物磷释放是藻类生长的最主要内源负荷。研究表明,控制水体中的正磷酸盐和沉积物中铁铝结合态磷的浓度以及限制有机磷的转化和矿化是控制藻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阿特拉津在武汉市汤逊湖、南湖和荆州市洪湖的沉积物-水体系中分配、吸附和解吸行为,得出阿特拉津在该体系下解吸平衡分配系数KPd远大于吸附平衡分配系数KP,即其滞后解吸行为显著,表明阿特拉津一旦从水中进入沉积物,则很难得以解吸。在此基础上,将南湖沉积物添加阿特拉津淹水培养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设置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0.1、0.25、0.5 mg·kg~(-1),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能直接吸收阿特拉津,在第20 d,初始浓度为0.25mg·kg~(-1)时,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体内阿特拉津浓度分别为13.4、11.2 mg·kg~(-1);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45 d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菹草和穗花狐尾藻对根际沉积物中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6%、91%和84%、82%、90%,至60d时,对上覆水中阿特拉津降解率分别为35.0%、51.3%、1.50%和32.4%、61.8%、0.44%。尽管水体中残留阿特拉津容易被沉积物吸持,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仍可用适当的沉水植物对其进行去除。  相似文献   

19.
复合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8,自引:0,他引:78  
本文研究了在罗非鱼养殖池中放以芽胞杆菌为主体的复合微生物对池塘微生物菌相,水质条件,藻相和罗非鱼生长状况的影响,菌剂含活菌数为1)69个/g,用量为1.5mg/L,一个月的试验表明:(1)投放的芽胞杆菌繁殖成鱼池的优势菌群,高峰时占异养菌数的50%,但这种优势不能长久维持,约15天后需再次投放;(2)鱼池投放菌剂后,能有效改善水质条件,底层溶氧明显增加溶氧量增加2倍以上;有效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营  相似文献   

20.
滇池水体氮的时空变化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氮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对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5个代表性位点断面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和动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水体各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湖各采样点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是2.14、0.11、0.20mg·L-1,全年分别在0.66~6.44mg·L-1、0~0.74mg·L-1、0~0.94mg·L-1之间变化。各区域水体总氮的浓度以海埂和斗南最高,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幅度较大。全湖水体总氮和铵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趋势;滇池不同区域水体总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海埂和罗家村位点水体铵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海埂位点水体硝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区域则无显著相关性;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水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