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种植香根草是防治水土流失和绿化护坡重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根草是一种独特的禾本科草本植物,具有极强的生态适应性和抗逆(旱、湿、寒、热、酸、碱)能力.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栽种技术不复杂,成本投资不大,见效快.利用它来防治水土流失、绿化护坡、恢复植被、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小气候、净化污水和营养化水体.还可作畜牧业饲料、农业肥料与覆盖物等. 相似文献
4.
防崩岗护水土网草护坡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通过介绍其结构体系特征及其保护水土流失的工作原理,来描述其结构组成,上中下3部分的功能和构造。提出了现阶段绳网护坡结构体系所承受的外部荷载设计计算方法,现阶段应使用的规范标准和护坡绳网的设计。建立了用护坡上桩的抗拔力来平衡体系外部荷载的计算模型,使其与土坡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结构体系,保证该体系内力与外部荷载的平衡。通过介绍网草护坡设计施工流程,阐述不同坡度护坡的设计施工方法、基本内容和应用范围,提及使用本方法在施工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措施。用经济指标对比来展示该型护坡相对传统做法表现在设计、施工上的3大优势,体现该护坡所具有的明显造价优势、适用性优势和生态优势。 相似文献
5.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2):151-156
【目的】通过对自然降雨条件下几种典型边坡植被产流、产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不同边坡植被护坡性能的变化差异。【方法】以成渝高速永川段K306+165~K306+390处的公路边坡为试验区,对比研究2010-2012年间5种边坡植被的生长状况以及自然降雨条件下其所在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结果】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在群落(M5:黄荆+狗尾草)生长快、成坪早,建坪初期(2010年)即显示出较强的护坡性能,而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在群落却普遍较差;2011年汛期,除M5外,各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在群落的护坡性能较前一汛期明显提高,以M4(小冠花+黑麦草)、M3(苜蓿+狗牙根)的增长最快;2012年汛期,具有发达根系结构的狗牙根所在群落护坡性能最强,M5的护坡性能最差。【结论】种植密度、建植措施一致时,植被的护坡性能与其群落结构有关:建坪初期,护坡性能与地上生物量大小呈正相关,后期则与根系重量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省中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区内的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实地调查研究,确定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以典型流域孙家岔为样地,分析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多数年份,坡耕地平均面蚀模数接近或小于荒坡地,多年平均面蚀模数小于荒坡地,孙家岔流域及部分同类地区小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一般在3 000~8 000 t/km2。从地貌上看,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及坡面上,并且从上到下逐渐由弱变强,孙家岔流域发生水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73.26%,其中面蚀62.21%,分布范围广,是面蚀的突出特征之一。孙家岔流域发生重力侵蚀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9.96%。切沟和早期还在下切的冲沟对土地破坏严重,对土壤侵蚀模数的急剧增加乃至对流域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河南省鲁山县低山丘陵区5种植被模式主要生态指标的定位检测,分析了其水土流失特征及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侧柏+苜蓿模式的水土流失最严重,其年径流量和年流失泥沙量分别达到13.496m3/hm2和0.135 5 t/hm2,苜蓿的年径流量最小,而刺槐+苜蓿的年流失泥沙量最小;在地上生物总量方面,林草复合植被模式明显大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5种植被模式地上生物总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速生杨+苜蓿、刺槐+苜蓿、栓皮栎+苜蓿、侧柏+苜蓿、苜蓿;速生杨+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均为最高,而苜蓿的年固碳量和年释氧价值最低,林草复合植被模式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单一苜蓿植被模式。 相似文献
8.
9.
成县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成县水土流失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宣传水土保持法规,增强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坚持预防为主,治管并重的方针;巩固原有生态植被,加强现有植被保护;统一管理权限,建立审批制度;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构等预防成县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12.
喀斯特地貌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量,通过对野外调查结果、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选取坡度、雨强、植被覆盖度及裸岩率为主要土壤侵蚀因子,选取该区域广布的黄壤作为试验土样,采用针管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多因子方程,筛选出不同坡度下复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0.692<R2<0.988),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显著水平(0.523<R2<0.634).2)当坡度为6°、16°、26°、36°时,侵蚀模数的影响程度随着坡度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侵蚀因子对侵蚀模数的影响程度为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3)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报精度,对缓坡、陡坡侵蚀产沙预测较准.研究初步揭示了喀斯特地区侵蚀模数与侵蚀因子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土壤坡面侵蚀模型是当前水土流失监测预报的重要工具,明确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指导生产实践并提升水土流失监测与水土保持评价的科学性。采用同一数据源,对比研究三因子模型、USLE模型及CSLE模型的坡面侵蚀监测结果,揭示了3种模型侵蚀强度分级的差异性。三因子模型与USLE模型的侵蚀等级划分结果相近,而CSLE模型划分的侵蚀等级偏高。CSLE模型划分的中度及以下等级侵蚀分布在3.0°以下坡耕地,5.0°以上坡耕地以强烈及以上侵蚀等级为主且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80%以上,3.0°~5.0°的坡耕地各侵蚀强度等级所占比例相当,5.0°可以确定为东北地区坡耕地侵蚀强度由轻变重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坡度对石灰岩坡面径流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坡度对石灰岩坡面产流过程和侵蚀过程的影响。[结果]在5°~25°范围内,石灰岩坡面径流总量和动态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临界坡度接近或大于25°。径流泥沙含量也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坡度下泥沙含量在产流初期迅速达到峰值,随后的20 min内持续下降直至稳定。径流系数、径流深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该研究为建立石灰岩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和实现石灰岩区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实验局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采用现场取样、实验测试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拖拉机(J-50)、畜力2种不同集材方式的皆伐、择伐作业迹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在作业后表层土壤体积密度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持水量和排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集材道上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排水能力降低的幅度均比相应的采伐迹地大;土壤质量最好的是未采伐林地,最差的是皆伐(J-50)集材道。 相似文献
16.
以137Cs示踪技术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陡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流失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土高原陡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对土壤中有机质、有效P的含量变化有很大影响,即随着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大,土壤中有机质、有效P的含量也明显降低,对有效N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土壤侵蚀对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规律是:有机质>有效P>有效N。土壤中较大颗粒(1—0.25mm)及细颗粒(<0.001mm)的含量随着土壤侵蚀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坡度变化是影响该地区土壤养分流失变化的主导因子,在整个山坡的坡度范围内,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的侵蚀速率也增大,土壤中有机质及有效P的含量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不同水分处理下防护林树种叶水势、茎水势及土水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克拉玛依防护林树种为试材,探讨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试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沟灌):处理一(50 m3/(667 m2·次))和处理二(100 m3/(667 m2·次)),采用露点水势仪测定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结果]叶水势日变化中,处理一在08:00时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分别为-2.03和- 3.23 MPa,在20:00时叶水势分别为-3.32和- 11.65 MPa,沙枣树叶水势下降明显;处理二08:00 ~20:00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下降均不明显.二种处理树种茎水势日变化与叶水势变化相似;土水势随着土壤深度(30~90 cm)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沙枣树下降),树种根系吸收水分能力随着土壤深度(30 ~90 cm)的增加而下降(沙枣树吸收水分增强).[结论]从叶、茎及土水势变化来看,树种抗旱程度为沙枣树>胡杨>白榆>俄罗斯杨,主要原因与树种自身因素(如叶面积,根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