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阐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异质性、合作博弈与合作社盈余分配方式的演变机理,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对合作社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 4 个阶段,“资本”与“劳动”地位变化如何影响合作社剩余索取权的配置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方法】以博弈论为工具,讨论了异质性条件下合作社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盈余分配制度的演变 , 并利用重庆市奉节县铁佛脐橙种植股份合作社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明晰了我国农民合作社盈余分配机制的演化机理,合作社盈余分配方式与合作博弈力量呈同方向变动,当合作社由出资方的“大农”占据主导地位时,合作社倾向于按股为主分配盈余,反之则倾向于有利于“小农”的按劳动投入(即交易量)分配。【结论】合作社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随着经营目标的改变,“资本”与“劳动”的地位会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带来盈余分配方式的演变;在政策启示上也表明,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包容性、平衡性、协同性支持合作社激励相容发展,不仅能够较好地弥合合作社异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也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利益的科学合理分配,从成员的贡献、投入成本、所承担风险三方面综合考虑,采用加权算法,构建了改进的 Shapley 值法,并比较了其与传统的 Shapley 值法和仅考虑合作社成员承担风险和投入成本的利益分配方法的理论应用结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 Shapley 值法综合平衡了成员的贡献、投入成本与所承担风险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在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分配上更为公平合理,既能避免合作社成员的“搭便车”行为,也能较好地激发成员参与合作社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合作社的稳定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浅谈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益分配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岩  李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419-342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利益为纽带结成的互惠互利共同体,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分配现状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利益分配原则的比较,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合作社利益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4.
农民合作社被认为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介绍农民合作社和博弈理论,分析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博弈现象,结合博弈理论在农民合作社中的应用,探讨农民合作社发展良策,为更好地解决农民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以博弈视角为切入点,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带动效应。通过构建博弈矩阵,分析农户的入社决策及入社农户行为对其收益的影响,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实现农户增收,农户具有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潜在意愿,但农户不会自动入社,需对入社农户的收益进行帕累托改进,同时增加激励机制能够有效防止入社农民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确保收益的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增收带动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交易费用的减少,相对较充分的信息以及组织起来以后拥有的规模经济优势都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必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即利益机制问题,提出利益机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经济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思考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各类现实情况,分析相关原因并提出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将有利于促进合作社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监督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敏  洪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31-8233
探讨了合作社对社员入社行为的监督机制,分析了监督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合谋行为。结果表明,完善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合作社社员间的联系,可使监督效果加强;加强信誉体系的建设,使得普通社员、经营者、监督者更注重自我信誉的维护,可降低合作社运行的管理成本。  相似文献   

9.
绍兴是浙江11个地级市中的一个,也是浙江四大经济支柱中的其中一个。本文专门结合绍兴的地域特色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优势(S)、劣势(W)、机会(O)、挑战(T)这四个方面来探索绍兴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806-16808
在食品市场中,主要存在食品生产商、食品消费者和政府部门等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但是他们处在不对称的关系中。很多学者已经研究了政府与食品生产商的博弈关系。分析食品消费者和食品企业的关系,食品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很少,与食品企业的博弈中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理论中的4种市场区分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研究结果有助于处于信息劣势的消费者为自己谋取食品安全方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良好农业规范(GAP)在保障食品安全上作用显著,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制定适应本国特点的规范标准。中国也已正式实施《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CHINAGAP)。由于现阶段中国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大量分散农户进行独立生产经营,因此阻碍了CHINAGAP的有效推广。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进行了对比,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结构调整,比"公司 农户"模式中的企业更有利于CHINAGAP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联合是实现农民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但实际进行再联合的合作社较少。文章以羊群效应为理论基础,使用广东省的223份有效问卷,探究了领头羊行为对合作社再联合决策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①农村地区存在信息不对称,省级示范社社长再联合的决策和合作社社长获得信息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联合意愿。②联合社的负面信息降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联合意愿,同时,强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再联合意愿与行为的悖离。政策启示:政府不仅需要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羊主导作用,强化对联合社监督;还需要健全工商资本下乡发展合作社的体制,构建培训的常规机制,完善联合社预警方案,搭建智能信息平台和出台舆论引导方案。  相似文献   

13.
《农学学报》2016,(7):96-100
国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是支持合作社发展,支持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方式。本研究通过对20个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实践操作的深入探讨,总结归纳出4类合作社涉农项目管理模式,并对其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管理相关理论和涉农项目的特殊性,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建设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改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涉农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提高项目建设效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低碳农产品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了简单梳理,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特点与低碳农产品集群发展的现实要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利益分配机制、承担教育培训功能、形成低碳价值、构建低碳识别系统以及实现低碳价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系统探讨了适应低碳农产品集群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机制。提出了推动低碳农产品集群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建议:一是政府引导并有效鼓励;二是社会认同并积极配合;三是纳入全球低碳发展体系共享低碳发展收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剖析桂林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找出农业合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加速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如发挥合作社生产经营优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合作社绿色发展优势,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发挥合作社"吉字号"品牌优势,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发挥合作社人才队伍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等,以使农民合作社更好地助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在规范、依法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合作社内部的审计监督机制难以实现,需要引入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合作社联社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在中国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实现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监督,而合作社联社在这方面比政府或社会审计机构更具有优势,应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的主体.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阐明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效能评价基本思路和理据的基础上,基于推广效果、服务能力、相关利益者认可,构建了以满足社员需求为核心价值追求的专业合作社科技推广效能评价指标的框架,并按照AHP法确立了其评价指标权重,从而初步形成了一个对于各类专业合作社具有普适性的科技推广效能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9.
防城区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以来,防城区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提高本区农民的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对广大农村来讲,毕竟还是个新生事物,还存在着规模小,带动力弱等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大力扶持、规范引导,不断地培育、完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