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揭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利用程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深入分析1990—2020年南宁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0—2020年南宁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明显、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体速度加快,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增加且表现为增速,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减少且表现为减速;南宁市的土地利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随着人为活动对土地的不断干扰和影响,土地利用程度水平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0年间南宁市共有1 051.61 km2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移,其中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草地、水域表现为净转出特征。  相似文献   

2.
该文旨在分析沂河流域近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为未来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建议.基于1995—2015年遥感影像,通过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沂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比例60%以上,其次是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是减少和增加趋势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二者转移程度最为显著.耕地向建设用地转移是城市化过程中的趋势,定向的人类活动是地类间转移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林地的保护与建设问题,选取我国3大林区中林地面积占辖区比最高的黑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结合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聚类分析、核密度估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像元尺度的长时序林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 表明:1)1980-2015年,黑龙江、广西和云南的林地面积均为...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作为京津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揭示其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rcGIS等工具,依据天津市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转移矩阵,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以及驱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天津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其中耕地和人造地表变化最为明显,耕地减少了773.21 km~2,人造地表增加了1214.50 km~2,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转变;(2)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政策的出台驱动着天津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中部6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区域的耕地保护、耕地可持续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分析法对耕地面积变化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耕地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结果】在时间特征上,2000~2010年中部地区的耕地面积呈“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阶段性发展特征,耕地利用程度呈“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在空间特征上,中部6省耕地数量变化不大,但是土地利用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中部6省耕地面积变化的15个驱动因子可分为社会经济驱动因子(又分为人口驱动因子和经济发展驱动因子)、农业驱动因子(又分为农业科技驱动因子和农业生产驱动因子)和政策驱动因子(城镇用地驱动因子)三大类。【建议】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5省可以通过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健全科技支撑与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山西省可以晋中南产粮大县为重点,推进抗旱水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力培肥和水土保持,推广应用高产栽培、节水灌溉等技术,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增强区域粮食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阿克苏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和GIS解译了研究区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5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针对耕地信息,分别从耕地面积动态变化、耕地重心空间迁移、耕地景观格局变化等分析阿克苏河流域耕地近16年的变化过程,并从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增长、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对该流域耕地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流域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上、中、下游耕地面积增加幅度有所不同,下游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上游次之,中游最小;流域上、中、下游耕地重心坐标在不同时段内分别向不同方向迁移,但总体表现为上游向东迁移,中游向南迁移,下游向北迁移;流域内耕地间逐渐聚拢,空间上接连成片,斑块面积不断增大,景观异质性降低;阿克苏地区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张的重要原因,水利设施的配套建设保证了不断增加的耕地的用水灌溉。  相似文献   

7.
范裕祥  金社军  刘刚  周培  王文本  季爱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50-12252,12261
巢湖水域面积减小,大量湿地萎缩,水位高度由自然节律变为人工控制的常年高水位,巢湖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大幅降低.水土流失和点、面源污染严重造成巢湖底泥、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浮水植物藻类化,鱼类趋向小型化.研究结果表明,巢湖生态系统正经历巨大变化.提出了内、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巢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巢湖流域的防洪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已成为水利部“十四五”水安全保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研究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于合理制定该流域未来的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求巢湖流域地区景观变化规律,该文使用ArcGIS10.5、Fragstats4.2及SPSS软件,采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巢湖流域2000—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处理,完成了对巢湖流域近20年来总体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空间演化与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和林地作为该流域的优势景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大,且二者变化幅度都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的发展,使得研究区内景观总体的均衡度不断降低,向着不规则化、破碎化趋势发展,景观类型多样性呈现出降低的态势。根据上述结论,针对巢湖流域未来规划提出限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植被覆盖率等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象]基于国土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丹江口市201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研究方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时期的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数据源,采用ArcGIS软件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指标,分析丹江口市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2010-2020年期间农用地的变化表现在耕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总面积减少944hm2,分布重心整体呈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特征;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2882hm2,建设用地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且减少幅度不断增加,减少面积达1938hm2,变化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研究结论]为研究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城镇化的建设、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1982—2015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为研究对象,基于GIMMS NDVI3g、ERA5气象和土地覆盖数据,综合运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Hurst指数、多元线性回归和残差分析方法,定量确定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82—2015年,植被显著和极显著增加的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24.01%,显著和极显著减少的面积分别占比为4.20%、5.64%,变化不显著的面积占57.32%。研究区NDVI Hurst指数空间差异明显,植被整体呈现反持续性,但趋势不太明显。研究区年均降水与NDVI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19%,显著负相关的占1.52%;年均温度与NDVI显著正相关的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97%,显著负相关的占13.74%。1982—2015年人类活动、气候、气候和人类活动综合因素引起植被恢复的面积分别占总恢复面积的70.43%、7.82%、21.75%;人类活动、气候、气候和人类综合作用导致植被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退化面积的51.03%、26.28%、22.69%。1982—2015年内蒙古地区植被总体处于恢复状态,气候因子与植被显著相关的地区并不是植被变化的主要区域,引起植被恢复和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滇池10个水质监测点的实测数据,采用1990—2020年长时间序列实测水质指标,通过相关指标的年际变化,综合时空分析与统计方法,以年际间尺度对比滇池水质的时空间演化情况;通过空间插值法对草海、外海2个空间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外海水质指标相对稳定,草海相关指标变化幅度大,滇池受到化学需氧量(COD)的影响较大,外海水质指标相关性较弱。1997—2015年是滇池环境恶化与修复过程;2016年后,水质问题有所好转。2000—2010年,相关指标含量(TP、TN、NH3−N等)在滇池外海南部区域易发生变化,区域性较为集中,邻近草海区域其水质指标含量明显较高。草海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外海富营养化虽较为缓和,但富营养指数处于边缘临界。整个滇池水域的CWQI值的变化范围为64.72~92.38,在及格、中等和好的水质范围内波动。  相似文献   

12.
巢湖流域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巢湖流域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揭示了土壤全磷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全磷的半方差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全磷分布显示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NE60°方向上全磷各向异性结构明显,长轴变程为37.9km,短轴变程23.8km;主要受成土母质的控制,土壤全磷在NE-SW方向整体上呈带状分布,空间结构性较好。受地形影响,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区和主要河流两侧土壤全磷含量相对较高;在城市周边地区,由于肥料投入较高,也往往形成局部的全磷高含量区。土壤全磷含量的分布格局及其主导影响因素随着研究尺度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受当前采样尺度的限制,具体在哪些区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为主还需要进一步在较小的尺度下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耕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加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耕地资源,根据贵州省2001-2010年的统计资料,对全省耕地的总量和相对变化率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区域耕地面积变化特征及驱动力.结果表明:2001-2010年贵州省耕地面积减少27.05万hm2,省内各区域耕地面积变化有所差异,耕地增减的来源和流向分别以土地开发和建设占用为主;经济发展、人口和农业科技进步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三类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人口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粮食需求则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5.
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人口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粮食需求则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揭示广东 1992—2020 年蔬菜生产时空变化特征,为广东蔬菜生产空间布局优化与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 1992—2020 年广东蔬菜生产数据为基础,利用时序统计、生产规模指数、生产集中度指数、变化检测等方法,分别从省、市和县域尺度分析广东蔬菜生产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分布格局与时空变化。【结果】省域尺度上,1992—2020 年广东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与单产呈波动上升趋势,播种面积共计增加 73.23 万 hm2,产量共计增加 2 503.31 万 t,单产由 19.07 t/hm2 增至 27.19 t/hm2。市域尺度上,蔬菜种植与产量强市为广州、湛江和茂名;汕头、揭阳和潮州的蔬菜单产相对更高。县域尺度上,蔬菜播种面积≥ 2万 hm2、产量≥ 50 万 t 的县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分布格局从零星分散向聚集连片发展;蔬菜单产≥ 30 t/hm2的县域分布格局由粤东地区零星分布向全省多地聚集连片发展。【结论】1992—2020 年,广东各地市蔬菜生产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建议广东蔬菜生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确保蔬菜稳产保供基础上,促进各地市及县域蔬菜生产的高效化、优质化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孙特生  李波  张新时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47-19350,19368
利用1961~2010年皇甫川流域主要气候要素数据和1979~2000年准格尔旗统计数据,采用净初级生产力(NPP)计算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流域陆地植被NPP和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功能(粮食生产)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①1961~2010年皇甫川流域NPP的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变化显著。各乡镇NPP动态变化一致,且年际变化显著。流域NPP空间差异明显,东南部较高、西北部相对较低,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②1979~2000年皇甫川流域各乡镇粮食单产增长趋势明显,且年际波动显著,在有些年份降水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粮食单产空间差异明显,北部高,东南部居中,西部低。③皇甫川流域NPP和粮食单产的时间相关性较为显著,而空间相关性不明显。这与NPP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而粮食生产受到自然条件、农业政策和科技投入等综合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选取1999~2006年为研究时段,对此期间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数量变化特征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借鉴人口地理学中人口重心的计算方法对其分布重心的转移趋势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还利用与耕地变化相关的一系列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江苏省近年来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江苏省耕地资源变化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农业科技进步以及人口系统压力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巢湖北部的烔炀河-岐阳河小流域土壤、富磷地质区岩石风化碎屑及烔炀河沉积物等表土物质中总磷(TP)含量,以及NaOH提取态磷(NaOH-P)、HCl提取态磷(HCl-P)、有机磷(OP)等形态组成特征,探讨了富磷地质区岩源性磷及人为污染对表土磷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TP平均含量为436.8mg·kg-1,其形态组成以OP和NaOH-P为主,分别占到TP含量的41.6%和32.0%,HCl-P平均百分含量为11.8%;富磷地质区岩石风化碎屑中TP平均含量4539.5mg·kg-1,其形态组成以HCl-P为主,NaOH-P、HCl-P、OP分别占到TP含量的0.5%、74.9%、3.5%;烔炀河沉积物中TP平均含量为683.0mg·kg-1,NaOH-P、HCl-P、OP分别占到TP含量的45.0%、20.6%、24.9%。空间上,HCl-P含量在流域上游的富磷地质区最高;NaOH-P含量在流域上游地区较低,而在流域中游-下游地区逐渐增加。烔炀河-岐阳河小流域表土中总磷含量与形态组成空间分异受到富磷地质区岩源性磷及人为污染的共同影响,其中岩源性磷对流域上游地区影响较大,而在中下游地区受到生活污水及化肥施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