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由于该地区蒸发量为降雨量的4倍多,造林成活难,保存率低。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技术措施,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造林技术,以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分析介绍了西北地区植被恢复技术的进展,目的是探讨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方法,为西北地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集宁-二连浩特铁路赛汉路段护路林、围封地和放牧地3种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然植被调查,应用SPSS软件对植被种类组成、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盖度、生物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防护林和围封草地内植被种类数量均高于放牧草地,围封使植被的种类组成更趋于向典型草原地带性植被的演变;林带、围封地内地带性植物种重要值明显增加,而非地带性和退化指示植物重要值明显下降;3种不同类型样地的Shannon-Weiner指数与Pielou指数排序均为,防护林内>围封草地>放牧地;建设防护林和采取围封措施均可有效地提高植被的盖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的含量;对于铁路这一特殊防护对象在灌溉条件下,建设防护林的效果要优于采取围封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北半干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复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西北半干旱区不同荒漠化治理措施下的植被的情况,在宁夏盐池县,选取该县的退耕还林、撂荒地和人工封育3种不同的治理措施为样地类型,根据样地生境梯度,分别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植被调查并采集数据。结合生态学和统计学软件对外业数据进行处理,通过计算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生态优势度指数对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撂荒地和人工封育3种措施下的植被状况有了一定的增长,人工封育和退耕还林措施的效果比撂荒地好,适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特征与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的土地现状和植被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总结了以土壤改良为重点的上农下渔、条台田整地改良、深松土壤、化学改良与种植耐盐牧草相结合的植被恢复技术的要点与使用范围,提出了在重盐碱荒地、光板地上通过白刺、柽柳造林进行植被恢复的技术,以及在稀疏柽柳地上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在高寒干旱区冬暖式节能型日光温室滴灌技术模式条件下,通过试验了解辣椒全生育期的需水变化规律,考察不同的灌水定额、灌水周期、灌水次数对辣椒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开展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试验确定了适用于青海高寒干旱区日光温室辣椒节水高效的滴灌灌溉制度,高产灌溉制度为灌水次数23次,灌水总定额4 500 m~3/hm~2,各生育期灌水定额依次为泡地水900 m~3/hm~2、发芽期375 m~3/hm~2、幼苗期375 m~3/hm~2、初花期300 m~3/hm~2、结果期450 m~3/hm~2、采摘期2 100 m~3/hm~2;经济灌溉制度为灌水次数27次,灌水总定额4 020 m~3/hm~2,各生育期灌水定额依次为泡地水900 m~3/hm~2、发芽期360 m~3/hm~2、幼苗期360 m~3/hm~2、初花期300 m~3/hm~2、结果期450 m~3/hm~2、采摘期1 650 m~3/hm~2。研究体现了节水技术和增产的优势,为青海省黄河流域地区和湟水河流域地区应用冬暖式节能型日光温室滴灌技术模式条件下的灌溉需水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赵新英  刘小菊  王小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09-11910
分析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现状及在这些地区进行绿化存在的问题,并具体介绍了文冠果集雨灌溉栽培技术在新疆的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保障集雨灌溉栽培技术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心江 《农技服务》2010,27(6):788-788,791
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层脊薄、保水保肥固土持能力差,植被恢复较为困难的特点,从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造林地清理、整地、点播、植苗和造林密度,抚育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对草地进行各种改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草地松耙不适宜于在宁南半干旱区进行草地改良;各种改良措施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在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山开采力度不断加大,导致矿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何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恢复矿山植被已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课题。基于此,简要论述了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阶段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  相似文献   

11.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试验地分成5个小区,T1~T4区代表不同的灌水处理,T5区为传统自然灌水作为对照。T5区全生育期实际灌水总量实测合计为132.5m3,T1~T4区灌水量标准分别是2490、3000、4005、4995m3/hm2,头水灌占总灌溉水量的25%,二水和三水占30%,四水占15%。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龙  钱莉  刘明春  刘惠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39-4141,4145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4次灌水,并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宁夏六盘山生态移民迁出后,植被恢复模式对弃耕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7种植被恢复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刺槐+油松、旱柳+刺槐+山杏、油松+山杏、刺槐+山杏+紫花苜蓿、油松+旱柳+红豆草、自然恢复)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指标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养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Ⅱ-1模式(旱柳+刺槐+山杏)利于土壤表层氮元素和有机质的积累,而CK土壤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土壤养分积累。2)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也存在显著差异,Ⅰ-1模式(青海云杉+油松+河北杨)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要优于其他模式;而Ⅰ-2模式(刺槐+油松)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3)土壤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和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均与土壤养分指标无显著相关性。而蔗糖酶分别与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4)土层间土壤养分特征和土壤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该地区合理配置人工林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和酶活性的促进作用要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因此,通过人工合理构建植物群落结构,定向恢复到稳定群落阶段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半干旱地区春季干旱问题,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覆膜玉米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大区对比,共4个处理,分别为坐滤水覆膜处理、坐滤水未覆膜处理、沟灌覆膜处理及沟灌未覆膜处理。结果表明:沟灌覆膜处理在土壤含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等方面均高于坐滤水覆膜处理。坐滤水覆膜处理的出苗时间早于沟灌覆膜处理,沟灌覆膜处理比坐滤水覆膜处理更加耐旱。因此,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覆膜玉米种植应加大灌溉量,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苗期玉米抵御干旱的能力,遇到干旱应及时进行人工补灌,保证水分供给。  相似文献   

15.
辽西地区次生林植被恢复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国林  梁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95-10796
[目的]研究次生林植被对地方小气候的影响,为研究长远气候生态农业走向良性循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行观测,对比分析方法,应用总辐射平衡、热量平衡原理,统计学原理分析次生林小气候特征。[结果]次生林植被太阳辐射利用率提高41.1%;减小湍流5%~6%。蒸发耗热增加了5%左右;降低蒸发量1.6mm/d,提高土壤湿度1.56%;相对减小径流量71%、减少泥沙量67.9%。[结论]恢复次生林植被,可以起到保水保土、降低风速、减少蒸发和风蚀的作用。在人为作用下逐渐恢复次生林、人工林可使小气候条件、生态农业朝着良性发展,对减轻扣缓解气象灾害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糯玉米生长及产量对盐碱地改良过程中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干旱区利用覆膜滴灌技术可持续利用盐碱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滴灌种植1年、2年、3年和4年的地块上糯玉米的出苗率、株高、茎周、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探讨糯玉米对盐碱地土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结果】滴灌条件下盐碱地上第一次灌水为30 mm左右,而后利用埋设在滴头下方20 cm深处的负压计调控土壤基质势在-10kPa的灌水方法能够保证较高的出苗率达到90%以上以及获得较高产量,即使是滴灌种植第1年。同时糯玉米的株高、茎周、生物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滴灌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种植年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另外不同滴灌种植年限的地块上糯玉米生长的节律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应用本文介绍的滴灌种植技术改良盐碱地,土壤环境随着滴灌种植年限延长而发生了较大变化,而糯玉米的生长指标及产量能够反映出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适宜银西高铁宁夏段干旱区的生态修复物种,保障良好的生态修复效果。[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银西高铁宁夏段干旱区的植物物种进行选择和评价技术研究。[结果]不同植物的相对水分亏缺值(RWD)增加值从小到大依次为四翅滨藜、柠条、紫穗槐、枸杞、黄刺梅、小叶锦鸡儿、铺地柏,四翅滨藜具有较强的耐旱性;贫瘠的土壤条件下,紫穗槐、小叶锦鸡儿、柠条种子萌发后存活率高,表明其耐贫瘠性较强;柠条和紫穗槐苗木的越冬存活率相对较高,分别达92%和80%,而铺地柏越冬存活率最低,仅66%;四翅滨藜的平均冠幅最大,是其他物种的1.91~3.22倍,具有较强的水文调节功能;铺地柏的绿色期最长,约360 d,其次是四翅滨藜,为270 d,表明其景观效果较好;四翅滨藜的根系抗拉强度最高,达44.25 MPa,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护坡能力;在综合评价指标条件下,不同植物的适应性评价结果从大到小依次四翅滨藜、紫穗槐、柠条、小叶锦鸡儿、枸杞、黄刺梅、铺地柏。[结论]银西高铁干旱区生态修复中可优先选用四翅滨藜、紫穗槐和柠条。  相似文献   

18.
青藏铁路的修建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对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修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的局部植被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和破坏,如何尽快恢复植被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对青藏铁路青海境内的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及现有植被状况作了统计调查,提出尊重科学,因地制宜的指导原则,恢复与重建的工作一起抓:一方面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管理,综合治理;另一方面通过原有草皮回植,科学管理以及异地繁殖当地草种等途径尽快提高地表覆盖度和植物种群多样性,以期达到最佳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对黔中白云岩地区不同植被恢复难度地区土壤抗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恢复难度减小,土壤物理性质逐渐改善,土壤容重表现为易恢复地<中等困难恢复地<难恢复地;易恢复地土壤孔隙状况明显好于难恢复地的孔隙状况,中等困难恢复地居中.土壤有机质含量为难恢复地<易恢复地<中等困难恢复地.植被恢复难度增加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易导致土壤抗蚀性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易恢复地>中等困难恢复地>难恢复地,土壤分散系数为易恢复地<中等困难恢复地<难恢复地,土壤团聚度正好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灾区人工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坡面植物的状况能很好地反映出工程的恢复效果。选取汶川地震灾区具有代表性的受损坡面为研究对象,对人工恢复坡面植物群落、周边原生植被以及土壤物理性质进行观察。研究表明,禾本科植物适合作为先锋物种进行早期人工恢复坡面的水土保持,且在群落中占据着主要的优势;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菊科及禾本科植物入侵明显,但是乔木的乡土种竞争力不强;随着时间的进行,草本植物种类显著增加,群落多样性增加,坡面生态系统日趋稳定,其中坡中、坡下的植被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坡上;坡度对于植被恢复效果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