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希拉穆仁草原植被和土壤对人为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草地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植被和土壤2方面研究3种人为干扰:3年围栏封育(围封)、自由放牧(放牧)和草原旅游(旅游)对希拉穆仁草原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类型区内植被总盖度、植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均为围封区>放牧区>旅游区,围封区各指标分别高于放牧区29.2%、43.8%、41.4%、28.7%,高于旅游区70.7%、64.3%、152.3%、84.2%;土壤表层养分受干扰影响明显,围封区各养分指标高于放牧区和旅游区,各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有减小趋势;不同干扰条件下,植被盖度、物种数、平均高度、地上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分布均呈现出一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放牧和旅游活动加速了草原植被和土壤的退化,围栏封育措施使草原植被和土壤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番茄是受到大众广泛喜爱的蔬菜,然而在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水资源短缺和病虫害等问题.采用田间试验,滴灌、地下滴灌、微润灌溉、微喷灌、沟灌对番茄种植地耕层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规律,并对果实产量、品质及百菌清和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沟灌能够增加表层土壤[0~10) cm的水分含量,但对深层土壤[30~50) cm的水分含量却会降低.相比之下,地下滴灌和微润灌溉能够增加深层土壤的水分含量,使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更加均匀.微喷灌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百菌清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浓度,在微喷灌处理下百菌清和高效氯氰菊酯的监出质量分数分别为0.246 mg/kg和0.221 mg/kg.与沟灌相比,滴灌、地下滴灌、微润灌溉和微喷灌处理番茄的平均单果质量分别提高了6.5%,9.2%,10.1%和8.3%;总产量分别提高了23.1%,28.6%,33.1%和22.7%.品质分析发现,地下滴灌能够显著提升果实中的维生素C含量,而微润灌溉和微喷灌则能够显著提高果实中的番茄红素含量.与沟灌相比,地下滴灌和微润灌溉分别导致总固形物含量降低9.0%和11.6%.  相似文献   

3.
胡永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7-13848,1385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地形因子对杉木叶有效养分的影响。[方法]以第3代杉木种子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和坡位杉木第3代种子园杉木当年生结果枝叶有效养分含量差异。[结果]同一坡向随着坡位上升,第3代杉木种子园杉木当年生叶有效养分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同一坡位不同坡向对杉木当年生叶有效养分含量的影响体现出较为复杂的规律。[结论]在杉木种子园施肥过程中应结合土壤状况、植株养分含量、不同地形因子等进行合理施肥配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节约水资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及预防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滴灌、沟灌、漫灌3种灌溉方式对宁夏银北盐碱地区枸杞进行灌水处理,探索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全盐、产量变化以及水分生产效率高低。[结果]枸杞萌芽前,漫灌0~1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沟灌次之,滴灌略低;土壤pH沟灌>滴灌>漫灌;土壤全盐漫灌>滴灌>沟灌。随着枸杞的生长发育以及灌水的实施,秋果采摘后,滴灌0~10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最大,沟灌次之,漫灌最低;土壤pH仍表现为沟灌>滴灌>漫灌;滴灌表层0~20 cm出现盐分表聚现象,20 cm以下漫灌土壤全盐含量最大,滴灌次之,沟灌最低。沟灌产量最高,其次为滴灌,漫灌虽灌水量大,但水分利用率最低,枸杞产量最低。[结论]在盐碱地栽植枸杞实行沟灌、滴灌灌溉方式在节水控盐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枸杞产量,是经济、高效、可行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山地金桔灌溉效应,为推广山区高效节本灌溉技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设滴灌(A)和微喷灌(B)两种灌溉方式,每种灌溉方式按2250.0、3000.0、3750.0和4500.0m3/ha灌溉定额设4个水平,以不灌溉作对照,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及不同灌溉定额对金桔土壤理化性状、叶片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各灌溉处理的土壤气相、液相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下同),而固相低于对照;2250.0~3750.0m3/ha灌溉定额处理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高于对照,其中A2处理最高,B3处理也处于较高水平.不同灌溉定额下金桔新梢、叶片相对生长率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A2、B3处理在各自试验区内叶片长势最好.与对照相比,不同灌溉处理的产量均显著增高,品质也明显改善,A2、B3处理在各自试验区内产量最高,品质也优于其他处理.[结论]滴灌3000.0 m3/ha灌溉定额或微喷灌3750.0m3/ha灌溉定额对促进金桔生长、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下、中、上3个不同坡位的糙花少穗竹(Oligostachyum scabriflorum)林的土壤养分和竹林主要养分分配格局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坡位糙花少穗竹林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浓度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同一坡位中,0-20 cm土层的养分显著高于另外2个土层,土壤有效养分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近表土层。(2)生物量大小均为下坡>中坡>上坡,坡位效应明显。(3)虽然1、2龄竹的秆枝叶的养分浓度略高于3、4龄竹,但各坡位糙花少穗竹同一龄级或同一土层的同一器官养分浓度差异很小,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同一器官养分浓度随坡位升高而略有下降;同一坡位,随土层加深,鞭根的养分浓度也略有下降,说明各器官养分浓度在环境因子变化时也会发生小幅度的变动。(4)各坡位各器官或各部分的养分含量明显表现出下坡>中坡>上坡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不同微润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膜下滴灌作对照,共设5个处理,研究了微润灌溉条件下不同埋设深度、间距和压力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润灌溉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趋势异于膜下滴灌;玉米茎粗、株高和产量随耗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膜下滴灌(CK)的产量最高,与微润灌溉处理有极显著差异,分别比T1、T2、T3和T4高33.13%、34.48%、26.82%和63.94%;微润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较膜下滴灌高,各处理无极显著差异,最高的为T2处理,且与膜下滴灌有显著差异;微润灌溉有利于玉米籽粒发育,使籽粒饱满,百粒质量增加;在不同的微润灌溉处理下,微润管的埋设深度、间距和压力对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压力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最大,间距对耗水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耕层土壤水溶性盐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检测,分析水溶性盐分在土壤中的移动规律。[结果]漫灌处理,4层土壤总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各层土壤水溶性盐量漫灌施肥处理均高于漫灌不施肥处理;滴灌的2个处理,0~60 cm水溶性盐总量从上到下依次递增,60~100 cm明显降低;土壤各层水溶性盐总量滴灌基施均高于滴灌追施;0~100 cm土层水溶性盐量滴灌基施高于漫灌基施。[结论]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以滴灌+追肥效益最高;漫灌土壤盐分从上向下淋溶明显,滴灌土壤盐分淋溶不充分,盐分在20~60 cm有积聚作用;同等条件下,施肥量越高土壤盐分残留量越大,土壤次生盐渍化与施肥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王为木  高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34-6435,6553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温室表层土壤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2年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温室大棚内栽培番茄小区试验,对滴灌、渗灌和常规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施肥量对土壤表层的盐分积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0~20cm土层土壤全盐含量以滴灌最低,渗灌次之,常规灌溉最高;滴灌对降低土壤SO42-和Na+效果最显著。[结论]节水灌溉方式对改变土壤离子组成、防止温室土壤盐渍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吴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4-8626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基于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许多突出问题:一是人才匮乏,"无人办事"的问题突出;二是资金缺乏,"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三是村庄规划不到位,规划不全面和缺乏地域特色的突出问题。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强化"两个建设",解决"无人办事"的问题;二是增加"三个收入",解决"无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坚持"五大理念",解决村庄规划不到位问题。  相似文献   

12.
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之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光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07-6008
分析了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原经济区粮食种植面积变动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5~2009年中原经济区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自建国以来整体上呈现减少趋势,2001年以后粮食面积逐年小幅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中原经济区粮食种植面积的建议,即减少工业用地、挖掘耕地治力和提高粮食单产。  相似文献   

14.
成都龙泉山区居民点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近10年龙泉山区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方法]在成都龙泉山区建立乡镇、乡村居民点用地调查样区12个,使用Google Earth开源的2007年和2017年高分辨率影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基于GIS技术分析居民点空间变化特征。[结果]基于乡镇、乡村区域分析居民点的空间变化结果显示,2017年样区内居民点用地面积总体较2007年增长了12.71%;乡镇、乡村不同区域变化趋势不同,乡镇区域居民点增加23.40%,乡村地区减少9.35%。基于交通道路沿线的居民点空间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乡镇区域道路沿线的居民点用地面积增加了129.96%,乡镇以外道路沿线居民点用地整体减少,30、60和100 m缓冲区范围内居民用地分别减少了4.42%、8.10%和12.84%。居民点在近10年主要向城镇区域或乡村主要县道、乡道沿线聚集,居民迁移至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的城镇附近定居。[结论]该研究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区域总量控制下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传统遥感与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只能获得区域总量,无法有效获取农作物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信息。针对以上不足,开展区域总量控制下的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优化研究,从而提高冬小麦种植面积测量的空间分布精度。【方法】将整个遥感影像像元划分为3部分:"纯净冬小麦像元"、"混合冬小麦像元"和"典型非冬小麦像元"。综合软、硬分类方法各自的优势,在区域冬小麦总量面积一定的前提下,设定阈值确定混合冬小麦像元的空间分布范围。【结果】传统遥感与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出的冬小麦结果RMSE为0.13,优于硬分类方法(RMSE为0.16)和软分类方法(RMSE为0.20)。【结论】区域总量控制下的软、硬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冬小麦种植面积空间分布进行优化,既保证了区域测量精度,又提高了空间分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环境,而居住小区作为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点,其绿化在整个复杂的大环境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居住小区绿化作用及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朝阳市区水源地河水渗入补给量计算方法,包括基本思路、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边界条件的概化、补排条件的概化、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识别,以期为准确估算朝阳市区水源地河水渗入补给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额尔齐斯河天然杨树林叶面积指数及比叶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河岸两侧天然分布的4种杨树:欧洲黑杨(Populus nigra)、苦杨(P.laurifolia)、额河杂交杨(P.×jrtyschensis)、银白杨(P.alba)的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面积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径阶各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片生物量的关系,以及各树种叶面积指数与其叶片生物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本试验区内各种杨树的叶面积指数变动范围为0.243~4.463;2.各树种的单株叶面积与其叶生物量均呈正相关直线,模拟方程为y=ax-b,呈线性递增趋势(r2=0.917 8~0.972 5);3.各径阶植株的平均比叶面积和叶片生物量在植物种之间差异显著,各树种的比叶面积和叶片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9.
覃永晖  吴晓  姜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08-4510
在当前新农村规划的形势下,环洞庭湖区的新农村规划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顺应时代和民众的需求,在实践工作中注重"新"探索,即探索"二十一字"目标的"新理解"、探索"门槛分析法"运用于新农村规划的"新思维"、探索由"台湾模式"启示的"新政策,"将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对兴电灌区油葵不同间作模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油葵不同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即均有间作优势。其中油葵+马铃薯、油葵+豌豆、油葵+胡麻、油葵+蚕豆模式的生产优势度较高,稳定性较好,有较高的纯收益和产投比,是兴电灌区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