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前,如何帮助乡村从“衰落”走向振兴是世界各国普遍面对的难题。农业文化遗产传承至今的品种资源、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功能目前仍可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禀赋,分析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探讨其运行机制和实施路径。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系统蕴含乡村振兴所需的生物资源、技术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遗产地可以利用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提升农产品价值,发展乡村旅游,传承传统文化,最终实现遗产地的乡村振兴,从而形成了产品增值驱动、乡村旅游驱动和农耕文化驱动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积累优秀人力资本、促进农耕文化繁荣、保护优良生态环境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5个方面。因此,提出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评估研究、建立遗产地生态补偿机制和实施农业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系列工程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开化地区农耕文明时代的历史遗存,为当地创造了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已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文从山泉流水养鱼的应用价值出发,对养殖技术革新与系统优化、农业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农业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等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提升山泉流水养鱼的综合效益,有效传承农业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江西万年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2010年6月,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试点。万年贡米是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核心组成,倍受世人瞩目。万年贡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江西名优特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万年贡米的历史主要来自世代相传的传说,缺乏历史文献佐证,实为一大遗憾。本文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出发,考证了万年贡米的历史,也证实万年贡米传说的合理性。万年贡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足可见万年贡米历史悠久,名不虚传。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近日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要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不断发掘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并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与休闲农业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乡村振兴资源。历史悠久的泰兴银杏农业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审美、科技、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价值,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通过调研,笔者认为在其价值挖掘与利用过程中存在政府管理体系分散,难以有效协调挖掘利用工作、原住民缺少文化自觉,对价值挖掘与保护认识不足、银杏产业链过窄过短,经济价值利用不足等问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利益共同体,建立农业文化遗产统一管理体系、激发原住民文化自觉,提升其主体意识、延伸银杏产业链,探索银杏农业文化遗产创新性利用的建议。以此创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路径,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当地的乡村振兴,形成农业文化遗产地乡村振兴的示范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中国农业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认可,这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农业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把植根于悠久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耕技术和乡村文化丧失、食物与生计安全等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在该倡议提出20周年之际,为了系统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现实意义,科学分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邀请了11位来自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遗产保护实践者,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农业文化遗产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意义;农业文化遗产中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特征与价值,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与可持续旅游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对国际公约履约与国际合作的支撑作用;中国典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实践经验等。访谈结果表明:以活态性、动态性、系统性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技术、传统农耕文化和结构合理的生态景观,对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特殊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建立全新的范式,在强调政府...  相似文献   

8.
正为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要求,农业部日前部署开展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发掘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部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研究探索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扶持政策,努力形成保护和传  相似文献   

9.
因应"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在景观、旅游层面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保护式旅游开发,既是对原真性的扬弃,又是对活态性的传承,更是对复合性的关照。浙江省湖州市应建立机制、摸清家底,抢救式发掘农业文化遗产;产业促进、规范管理,开发式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均衡利益、科研驱动,协同式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历史价值与旅游开发、传承保护与经济产出的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10.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认定标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价值评估,最后从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生态产品和休闲农业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文章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维价值进行分类,分析当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为农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其价值提供借鉴。【方法】本文在梳理相关概念和珠三角基塘农业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挖掘其在乡村振兴中循环经济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农业景观价值,通过对比研究浙江湖洲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经验,总结珠三角基塘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结果】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自然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复合农业,其中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最早被广泛关注和推广应用。当前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总要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结论】将农业文化遗产所蕴含丰富的资源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可展现农业文化遗产中多元价值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效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历史时期创造并传承利用至今的活态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杰出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美学价值,是人类生存智慧的结晶。鉴于它在功能与价值上的稀缺性和示范性,国际和国内相关机构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相应的抢救性发掘和试点保护行动,安徽省内的两项典型遗产项目成为其保护对象。遗产自身具有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使其易于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相结合,并且基于合理保护原则之上的适度旅游开发,是学界公认的实施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为安徽省典型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14年6月12日,农业部在京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指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地要按照“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传承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农业文化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农业文化的优秀成分,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构建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物质实体文化、非物质文化和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观念体系三个方面,论述了农业文化的内容,以及农业文化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探讨了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途径,认为在中国发展社区农业,是实现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广西钦州灵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非遗文化采茶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将传统戏曲文化振兴和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提出适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并为其他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良性结合提供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19,(10):243-248
运用文化生态学理论及研究方法,提出了关于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南蚕桑丝织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通过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来构建江南蚕桑丝织的文化生态系统,研究其生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借助文化生态学的动态平衡原理,解释这一文化遗产在当前保护和传承上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通过生产性保护来维持其文化生态的动态平衡。为"江南蚕桑丝织文化"如何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得以保护、传承、开发提供了可参考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正>6月12日,农业部在北京发布第二批20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党组成员杨绍品指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族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地要按照"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探索传承途径和方法,逐步形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机制,努力实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基本特征,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价值的重要性,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健全管理和利用的体制机制、提升文化内涵,激发文化创造力等。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的挖掘与保护提供建议和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农业文化遗产作为联合国一项标志性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认可而备受各国和学界关注。研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播理念一致,且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有鉴于此,本文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现存的受众认知不强、教育普及度不高等问题,在总结学术研究诸多进展基础上,拟建立契合农业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三类活态保护与传承模式:多元化分众化传播模式、传受互动的传播模式、激励受众参与的传播模式,以积极回应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现存问题,以期从传播视阈下,探索能成功地融合多路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进而不断完善其活态保护与传承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