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牧草遗传资源是牧草遗传与育种研究的基础材料,然而数量庞大的遗传资源给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有必要开展牧草遗传资源核心种质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牧草核心种质的概念、构建方法、步骤和核心种质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心种质是目前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综述目前国内外核心种质研究的现状及进展,并就核心种质构建中的有关问题及核心种质的应用前景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打破湖南缺乏专业收集研究牧草种质资源基地的局面五个方面阐述了建立湖南牧草种质资源圃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建立湖南牧草种质资源圃提出了收集湖南本土野生种质资源和建立湖南牧草资源圃配套实验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改良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打破湖南缺乏专业收集研究牧草种质资源基地的局面五个方面阐述了建立湖南牧草种质资源圃的必要性,并就如何建立湖南牧草种质资源圃提出了收集湖南本土野生种质资源和建立湖南牧草资源圃配套实验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野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强  蔡晓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35-4335
秦巴山区是我国天然植物基因库,牧草种类繁多,有109科、420属、702种,其中优良牧草186种,占26.5%。野生牧草具有适应性强,耐热、耐寒、耐干旱、耐瘠薄等特点,是开展种质资源研究,驯化筛选培育优良牧草品种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6.
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中国超高产水稻育种概况,将中国的超级稻育种分为超高产水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两个阶段。构建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从理论体系和育种材料体系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水稻核心种质育种体系是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水稻核心种质是指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中,控制某些优良性状的特殊基因群体或基因系统,在品种改良过程中,它能够沿着育种目标置换和扩充基因群体,直至全面符合育种目标。建设水稻核心种质育种平台(产量性状育种研究部分),从水稻核心种质的遗传演变和理想遗传模型研究、影响产量基因的分子育种、栽培稻和野生稻高产基因的发掘、根系生物学育种研究4个方面展开遗传育种探索。  相似文献   

7.
禾本科野生牧草种质资源是吉林省最丰富、最重要的一灯牧草资源。从吉林省主要分布的13个属野生禾本科牧草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和可利用性方面讨论了其牧草种质资源特征,为更有效地利用、发挥种质资源潜力和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阐述了作物核心种质的概念、研究意义和方法;分析、讨论了作物资源核心种质的综合研究重要性和广泛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作物核心种质是解决当前种质资源研究矛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论述我国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护的对象及其来源,以及保护热带牧草种质资源的迫切性,提出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以河北省作物种质库中385份小豆资源为材料,根据13个农艺性状,利用地理来源进行分组,分别采用比例法、平方根法确定取样数法及聚类选择和随机选择2种个体选择法构建5个小豆初选核心样本,对不同的取样方法及总资源间进行品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性状符合度、遗传多样性指数和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比较,探讨构建河北省小豆初选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聚类选择取样优于随机取样,在聚类选择条件下采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优于平方根法,最终确定按地理来源分组、利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聚类选择个体为小豆核心种质构建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最佳方案,构建包含79份小豆种质的初选核心种质,取样比例为20.5%,13个农艺性状的性状符合度达100%。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构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有关同类研究的基础上,以我所自建国以来历年收集、观察、鉴定和筛选出性状稳定一致的3170份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试验地同一试验条件下,自1997~2000年进行了连续4年的系统观察、鉴定,确定了以总体取样量15%、按代码分组、组内简单比例取样及组内聚类取样的取样方案作为构建吉林省稻种资源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按照最佳建库方案构建起了一个以资源总数3170份的15%,即477份核心样品资源可代表总体资源98%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库。  相似文献   

13.
玉米核心种质及构建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多样性丰富的一种作物,构建核心种质是研究和利用其多样性的一个崭新途径。世界各国都开展了构建玉米核心种质的研究,建立了多个核心种质库或核心种质子集。系统介绍了构建玉米核心种质的研究进展及基于距离和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两步Ward-MLM取样策略和组(类)内取样量计算方法D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及在核心种质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分子标记的概念和种类,并从3个方面介绍分子标记在核心种质构建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以韭菜种质资源圃的174份韭菜种质资源为材料,根据15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在遗传距离5.3处将聚类结果分为14类,利用简单比例法和人工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一类进行筛选,共选出69份种质资源建立韭菜种质资源初级核心库,占总体样本比例的40%。对该初级核心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除了鞘长和叶宽遗传多样性指数较总种质资源库略有降低外,其他性状都有所提高;初级核心库与原始种质资源库的均值差异百分率为0,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06.14%,极差符合率为94.43%;初级核心资源库中与叶厚、叶数显著相关的性状分别损失2个,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与总种质资源基本保持一致。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初级核心库能够很好地保留韭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一个代表性核心种质的遴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分析甘蓝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遴选核心种质。【方法】将来自欧洲、亚洲、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几个不同地区的甘蓝型油菜500余份,按照其品质特点、地理位置、生长习性分组并按比例取样,建立由87个品种组成的预选核心种质。采用EST-STS标记和SSR标记对其进行分析,剔除遗传冗余,选出代表该500余份资源的核心种质并进行分子标记多样性评价和表型特征分析。【结果】在相同的选择背景下,EST-STS和SSR 标记的多态性检出率相仿(39%~40%),每对EST引物与SSR引物产生的多态性条带相近。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5处把87个品种分成中国和国外油菜两个类群,进一步在约0.70处类群Ⅰ和类群Ⅱ又分别产生中国“双低”、中国“双高”以及欧洲冬油菜和欧洲春油菜各两个亚组。根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剔除遗传相似系数大于或等于0.85的遗传冗余,获得78个品种的核心种质。【结论】EST-STS是一种经济、有效具有功能信息的分子标记,功效与普通SSR标记相仿;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为甘蓝型油菜4个组的划分提供了依据;78个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保留了预选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可作为本研究中500余份品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加以利用和保存。  相似文献   

17.
基于SSR标记的楸树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对192个楸树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试验筛选出13对引物对192份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89个等位基因位点,有效等位基因平均为3.795 9,Shannon’s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506 6;Nei’s遗传多样性平均值为0.667 7。用MEGA6.0软件对192份楸树材料进行遗传距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构建出供试材料楸树种质资源间的聚类图。利用SSR分子标记,采用多次聚类结合位点优先的取样策略,比较了样本数不同的4个核心样本群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Shannon’s指数和Nei’s遗传多样等参数,初步构建了192份楸树种质材料的46份核心种质。核心种质保留了初始种质23.96%的样品。  相似文献   

18.
番茄品质改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而远缘杂交生殖障碍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限制了利用野生资源和基因工程技术对番茄品质的改良。作者采用SSR和RAPD技术对从国内、外引进的65份番茄"传家宝"资源(包括2份现代栽培品种Yellow cherry No.22和M82)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构建了包括15份番茄"传家宝"资源的核心种质并对其14个质量性状、12个数量性状和7个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番茄"传家宝"资源在亲缘关系上远离现代番茄栽培品种,其园艺学特征和品质特性表现出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栽培番茄品质改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同时,作者对某些番茄"传家宝"资源应用前景以及培育功能番茄(如高花青素番茄)品种应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构建Ⅰ.取样方法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以 2 3 587份中国栽培大豆为试验材料 ,根据农艺性状 ,用 2 0种方法构建了大豆初级核心种质 ,对 3种分层法、3种确定取样数法和 2种个体选择法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栽培大豆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不同取样方法与总体都进行了品种分类数、各性状符合度、数量性状平均数、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方差和平均品种距离共 5个指标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三层次取样方法 (品种分类法 )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二层次或一层次取样法 ,按比例和平方根确定取样数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多样性指数法 ,聚类选择的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随机选择方法。在 2 0种方法不同取样比例条件下 ,方法 17的平均品种距离降低幅度大于方法 15。因此 ,利用品种分类法进行分层 ,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目 ,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个体选择的方法 15是构建大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用最佳方法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 ,比较不同取样比例的品种平均距离 ,确定品种平均距离由缓慢降低到明显降低点 (9.0 % )为适当的取样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