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渤海水产增殖实验基地长岛海珍品增殖站及崂山县港东大队协作进行的刺参人工育苗研究,去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场验收的专家们认为,这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去年,长岛增殖站试验点在240平方米(20个池)水体中培育出稚参745.6万头,平均出苗量为2,621头/平方米。稚参至幼参的成活率达到8.4%。港东试验点在4个8平方米的培  相似文献   

2.
即墨县盘龙庄自1975年以来连续进行刺参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试验,六年共育稚参1000余万头,放流200万头。目前,放流海区的幼参大量增加。刺参人工育苗,设备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容易掌握。参苗在海区活动范围不大,易于增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锦州市水产研究所,在进行海参育苗时,试用发酵的稻草浆做海参幼体的后期饵料,稚、幼参生长发育良好。幼参的成活率稳定在30—50%,并获得了较大规格的参苗和较高的出池数量。1980年,在41立方米的水体中,共育出平均体长1.41厘米的幼参13.2万头,成活率为34.6%,其中达到1厘米以上的幼参占出池总量的71.5%;1981年,在40立方米的水体中,共育出平均体长1.21厘米的幼参12万头,成活率达到49%,其中1厘米以上的幼参占出池总量的65%。利用发酵稻草浆做稚、幼参的饵料有以下好处:  相似文献   

4.
剌参大水体育苗,采用降低初耳幼体放养密度,适当减少单胞藻投喂量、加大换水量、通气、增设机动进水系统等措施,培育出稚参1911.5万头,幼参258.36万头,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稚参为3.823万头/m~3,幼参为5167头/m~3。以食用鲜酵母为饵的耳状幼体能正常发育变态,稚参出苗量平均达1.6万头/m~3。稚参的附着、成活,成长与附着基的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5.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6.
瞿林香 《齐鲁渔业》2007,24(6):19-20
2006年5-11月中旬,我们在营口鲅鱼圈增殖站进行刺参人工育苗生产。共利用有效水体1 800m3,种参550头,培育出规格为300-5 000头/500g的幼参4000余千克,产值160余万元。现将刺参人工育苗的试验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刺参是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食物简便、生长迅速、产品珍贵、营养价值高的优点。1989年我厂进行了较大水体刺参人工育苗试验,在15个大池(10×10×1.6m)中获得3~5mm稚参4055万头,经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育苗在四个0.4吨的水槽和一个6吨的水泥池中进行,用566万耳状幼体培育出稚参58.90万,其中三个水槽188万耳状幼体,以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49.04万,平均成活率为26.1%,每方水出稚参40.8万,取得了好的育苗效果。水泥池以扁藻和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9.86万,后期出参苗3.06万,每方水出苗0.51万,养成率31.0%。  相似文献   

9.
青蛤土池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获得低价的青蛤苗种进行滩涂增殖,1998年7月至1999年6月,利用新建土池进行了青蛤人工育苗试验,在0.47hm~2土池中进行了亲贝暂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浮游幼虫培育、稚贝附着及洗苗移养试验。越冬前获得2—8mm稚贝454万粒/0.067hm~2。越冬后稚贝成活81.4万粒/0.067km~2,实验证明,在北方地区用土地进行青蛤育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是中国南方优质的热带海参经济品种,试验首次成功在国内综合运用升温等多种刺激方法人工诱导糙海参产卵,并进行了批量人工育苗。2010年4~6月,共进行人工催产试验10次,催产亲参243头,5次试验产卵,催产成功率50%,共获得受精卵1 652.72104粒,孵出糙海参幼体1 226.74104头,总体孵化率74.23%;在水温27.5~30.0℃条件下,受精卵完成胚胎发育需要32.5 h;利用其中部分幼体开展后期人工育苗,经过21 d培育,获得糙海参早期稚参(0.1 cm)19.43104头,苗种培育成活率16.7%;经过32 d培育获得大规格后期稚参苗(0.3~0.5 cm)2.46104头,培育成活率2.12%。试验的成功对下一步开展北部湾海域糙海参的天然种群恢复和在华南地区进行糙海参的人工养殖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处黄河口的东营市有着丰富的滩涂资源。为了增加当地的养殖品种,2008年,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东营金海田海珍品有限公司进行了海参工厂化育苗,取得了成功。科研人员克服了当地水质浑浊,含盐量夏天偏低,水中浮游植物过多的不利条件,在300m^3的水体中育出变色稚参2000万头。现将主要育苗流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13.
《海洋渔业》1980,(1):21-21
<正> 1979年辽宁海洋水产所着重研究解决如何提高小耳状幼体到稚参的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问题.在近12立方米的四个水泥池中共育出稚参125万头.成活率平均达23.4%.最高达53%;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15.
山东烟台市牟平区紧密联系本地沿海的实际,针对发展海产中的难点,大搞开发攻关;对每项科研成果都及时推广应用,使其向生产力转化,从而丰富了海产资源,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近几年全区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今年1—6月,全区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万吨,实现产值638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牟平区在攻关开发中做到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对本海区有的、外海区没有的品种,本海区和外海区虽然都有但是数量很少的品种,同时,又是市场供不应求、价值高的品种,加大力度进行研究。近几年,全区开展了多品种大水面水产增养殖试验、紫石房蛤人工育苗及增殖、单环刺螠人工育苗、南美白对虾人工养殖、刺参人工育苗增殖、刺参人工投石筑礁放流幼参人工增殖、脉红螺人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7.
1989年笔者在岳阳市水产研究所开展“河蟹人工半咸水育苗中幼体的敌害生物及病菌的防治、饵料和育苗用水循环利用等多因素的研究”。当年从生产试验中共获得幼蟹1161万只,基本上掌握了河蟹人工半咸水繁殖的规律,并探索出一套提高育苗成活率的工艺流程。现将试验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我国辽宁和山东沿海,先后开展了日本虾夷扇贝的引进移殖试验,已取得了可喜进展。1980年6月,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协助下,引进了少量贝苗,生长良好,并于1982年4月正常产卵繁殖。1982年2月,又以日本引进了一定数量种贝,通过人工育苗,成功地培育出数百万个附着稚贝。经海上中间育成幼贝100余万个。1981年8月以来,大连市水产养殖公司,也先后几次成功地引进了近百万贝苗,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与动态     
由山东省水产研究所和莱州市对虾育苗增殖场共同承担的国家“八五”技术攻关课题-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最近,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技术验收。海蜇人工育苗放流试验是利用秋季捕获的亲蜇产卵、孵化并附着越冬,春季利用越冬螅状幼体,放散蝶状幼体、育成稚蜇进行  相似文献   

20.
糙海参(Holothuria scbra)是中国南方优质的热带海参经济品种,试验首次成功在国内综合运用升温等多种刺激方法人工诱导糙海参产卵,并进行了批量人工育苗。2010年4—6月,共进行人工催产试验10次,催产亲参243头,5次试验产卵,催产成功率50%,共获得受精卵1652.72×10^4粒,孵出糙海参幼体1226.74×10^4头,总体孵化率74.23%;在水温27.5~30.0℃条件下,受精卯完成胚胎发育需要32.5h;利用其中部分幼体开展后期人工育苗,经过21d培育,获得糙海参早期稚参(0.1cm)19.43×10^4头,苗种培育成活率16.7%;经过32d培育获得大规格后期稚参苗(0.3~0.5cm)2,46×10^4头,培育成活率2.12%。试验的成功对下一步开展北部湾海域糙海参的天然种群恢复和在华南地区进行糙海参的人工养殖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