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石泉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一般海拔400~1400米,气候温和,丽量充沛,发展蚕桑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全县辖7个区(镇),28个乡(镇),269个村,44038户,178663人,其中农业户36502户,农业人口156341人。耕地面积28.69万  相似文献   

2.
<正> 今年五月中旬,我随省委书记张勃兴同志到安康地区调查农桑业生产,在石泉县听取了发展蚕桑的汇报。对石泉这个仅有30.4万亩耕地、15.5万农业人口的小县,现已有桑园面积3.8万亩,1989年发种4.18万张、产茧125万公斤,桑苗、蚕茧、生丝总产值达2300万元的巨大成就,并跃居全省第二的事实,说明发展蚕桑事  相似文献   

3.
<正> 石泉县解放初只产土茧2500斤,1976年发展到22万斤,平均每年增长9000斤。去年产茧31万多斤,三年增10万斤,平均每年3万多斤。今年的春夏两季产茧是去年的总和,加上潜力较大的早、中晚秋蚕,留有余地的试算,可达到50多万斤,比去年增加70%以上。以飞跃的步伐,成为我省重要的蚕桑基地县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 城固县鲜家庙乡包家营村地处县城以南的汉江河畔,土地集中、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栽桑条件优越。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506户,1815人,耕地1395亩,人均占有耕地0.76亩。自1986年以来,坚持科学栽桑、规范养蚕,完善承包、集约经营,配套服务、兴办茧灶,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沿江平坝区依靠多种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富村富民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5.
<正> 山区条件差,底子薄,多种经营门路少。笔者通过考察论证,认为兴桑养蚕可作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讨论:一、市场可靠、条件适宜、效益可观(一)市场可靠。湖北省有60多个县栽桑养蚕,7个缫丝厂,40余家丝绸厂,蚕茧、蚕丝供不应求;临近的陕西省镇安缫丝厂是1991年建起的新厂,当地原料茧只能满足丝厂需要的60%左右,我们不愁蚕茧没有销路。目前蚕茧国家保护价每公斤为9.2元,市场则以每公斤10~12元争购。加上近几年不少地方又新建丝厂,预计原料缺口还会更大。(二)我县自然条件适宜栽桑养蚕①我县地处汉江北岸,秦岭东坡南麓,是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区,土壤PH 值在5~8之间,年平均降雨量在900毫米左  相似文献   

6.
<正> 石泉县位于陕西南部,界于秦巴山之间,属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温度为14.6℃,其中3~10月平均温度为24.6℃。无霜期231天,雨量充沛。一年中春夏秋三季均适合桑蚕的正常生长,是  相似文献   

7.
<正> 安康地区的蚕桑生产责任制,1980年开始建立,经过两年的工作,目前已基本落实,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零星桑树随地走,承包到户三至五年不变。安康、汉阴、石泉三县采取这种形式的散栽桑树五千五百万株,占三县桑树总株数的51%;二是成片桑园,主要采取专业队、专业组承包,上述三县共有成片桑园74000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30%;三是社队桑场,有的采取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有的是社队联办,收益分成;有的承包到专业户、重点户;也有的大包干到场长,定额上交,由场长自找劳力。上述三县现有桑场174个,桑园面积27500多亩,约占桑园总面积的20%。  相似文献   

8.
石泉蚕桑经历了由传统养蚕生产布局,到“三三制”养蚕布局,再到现在的多批次养蚕布局发展过程。推行全年多批次养蚕布局,能够充分利用桑树资源,发挥桑园经济效益,同时缓解劳动力和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科学调控多批次养蚕的各批次发种养蚕量之比和时间等关键环节,可有效促进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大小凉山山麓走来的马边河,属岷江水系的主要支流之一,流经马边、沐川和犍为三县,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5159.6平方公里。马边河水力资源丰富,全河可开发的水能达38万千瓦,是四川省内梯级开发条件较好,可供建设中型电站群的省内河流。流域内还蕴藏有丰富的磷、盐、煤,铜等矿产和丰饶的林、农资源。但该流域内各种资源现在的开发程度仍然很低,经济发展缓慢,开发潜力巨大。地处马边河流域对外经济联系中介位置的沐川县属省定贫困山区县。为了加快脱贫步伐,1988年,县里四大领导班子作出决策——开发马边河流域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海安县西场镇石桥村8组养蚕户陈广银是全镇闻名的养蚕大户,陈广银今年56岁,全家6口人,从事栽桑养蚕劳力2个,2010年有桑园面积7.5亩,全年养蚕26张,年产茧1 040kg,张产量是全镇平均水平;茧收入3.7万元,加上小蚕共育收入1 040元,全年养蚕收入3.8万元,劳均养蚕收入1.9万元,是  相似文献   

11.
<正> 镇安县庙沟公社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洵河穿间而下,是一个坡多地少的山区公社。全县10个大队,64个生产队,1534户,7036人。  相似文献   

12.
<正>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安康地区建立了一大批蚕桑专业户、重点户,推动了蚕桑生产的蓬勃发展,1980年产茧502万斤,1981年达到551万斤,今年可达720万斤,占全省总产85%以上.当前,安康地区广大蚕农争当专业户、重点户,截止82年7月底,全区已初步建立29730个蚕桑专业户、重点户.石泉县初步建立了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5403户,占全县总农户17.6%,其中蚕桑专业户、重点户2537户,占多种经营专业户重点户总数  相似文献   

13.
<正> 双溪公社位于秦岭南麓铁山脚下,是安康县重要的蚕桑基地社之一。全社13个大队,77个生产队,农业人口1771户,8327人。80年养蚕1478张,产茧突破10万斤大关,成为全地区第二个“十万斤公社”1981年养蚕1621张,产茧109990斤,收入186983元,户均收入过百元,涌现出万斤大队5个,千斤生产队44个,户均1张蚕的生产队61个。今春发种862张,总产超过七万斤,平均张产80斤以上。桑多、蚕多、肥多、粮多。近三年来、兴桑养蚕每年为农业生产提供蚕茧奖售的化肥达107万斤,干蚕粪15万斤,农械、化肥款八万多元,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1978年到1980年,全社粮食平均产量达到533万斤,比1975年增长149万斤,增长  相似文献   

14.
从白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就蚕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借鉴当前世界及国内主要蚕区蚕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白城地区蚕业生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 汉中地区科协组织地区蚕学会一行五人,于1990年10月下旬赴大别山区的河南省商域、安徽省金寨、湖北省英山、罗田等县,对蚕业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了考察,在听取各级蚕桑办公室领导经验介绍的同时,参观了生产现场,和有关专家、科技人员、基层干部以及蚕农进行了广泛的座谈讨论。通过这次考察,我们认为大别山区蚕业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对我区发展蚕桑生产、扶贫和振兴经济,有借鉴价值。一、大别山区蚕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大别山区蚕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养蚕大户以栽桑养蚕为主要收入来源,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他们往往产量高、质量优、收入好。调查总结其经验教训,有利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工作效能的优化,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7.
<正> 安康市建设乡梅花石村余福连,全家9口人,一个男劳,三个半劳,1989年养蚕21张,产茧644.3公斤,收入6450元,繁育良桑苗4万余株,收入4000多元,仅蚕桑一项收入过万元。过去由于家里人多,孩子小,经济很困难,托欠信用社贷款几千元。自1984年承包集体桑园4.2亩,每年进行施肥,冬翻,夏耕,补植,老劣桑锯桩芽接改造等管理。几年来,桑园面貌大为改变,由原亩桑养1张蚕的低产桑园,达到亩桑养蚕5张高产桑园,  相似文献   

18.
覃鲜花 《广西蚕业》2006,43(3):46-49
本文叙述了广西发展蚕桑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经验,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广丰县霞峰乡三官殿村,位于县城南部丰溪河畔,属丘陵区,过去是个人多田少的贫困村。全村人平耕地只有6分。历来只种粮食、甘蔗(自己加工土糖)和养猪(每户1~2头),人平口粮不到500斤,人平收入100元左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这个村从1980年冬起兴桑养蚕。六年来,发展桑园面积114.56亩,养蚕1564张,蚕茧产量1224.1担,养蚕收入23.2万元(不包括付产品收入)。  相似文献   

20.
臨海縣花園農業社和平陽縣联溪农業社,在1956年冬,利用溪边隙地或雜粮地,建立了204畝新桑园,共栽桑苗66,000株(其中花园社104畝,栽桑26,000株;联溪社100畝,栽桑40,000株)。由于栽种及时和肥培管理得当,兩个新桑园都迅速成林成片。据1957年秋季调查:“花园社桑苗成活率在95%以上;主干基部围度均在4.5—5市寸左右,最粗的达5市寸以上,新梢每株有了3—4条,条長一般8—1o市尺;秋叶平均每株收獲11兩左右,最好的达2市斤以上,叶質优良;飼养秋蚕11.5張和晚秋蚕10张(前者利用摘片叶飼养,后者利用剪梢整枝取叶),共产繭1,323.93市斤,平均每张獲得61.5市斤的高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