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几种植物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以链格孢菌、芭蕉炭疽菌、尖孢镰刀菌、灰葡萄孢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为供试菌,对采自福建省福州地区1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0.0lg·mL-1下,有8种植物对至少1种病原真菌孢子的萌发抑制率达60%以上,大飞扬、杨梅、桃金娘3种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孢子萌发与菌丝生长都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对这3种植物用极性从小至大的溶剂依次提取,提取物抑菌活性表明,活性物质多只分布在其中1至3种极性溶剂层中,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抑菌能力与抑菌范围存在较大差异.大飞扬的丙酮提取物对芭蕉炭疽菌孢子可能具有毒害作用,乙酸乙酯提取物使芭蕉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的孢子芽管生长不正常.  相似文献   

2.
松针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松针提取物对苦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松针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且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20 mg/mL时,60%乙醇提取物抑菌效果较好,对4种植物病原菌抑制率均达到40%以上;提取时间1 h以上、提取温度70℃以上时,所得提取物抑菌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3.
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依据,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100mg/mL时,有12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梨黑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中至少1种病原菌的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播娘蒿、黄花草木樨、甘西鼠尾草、香薷、艾草、铁杆蒿和黄花蒿7种植物提取物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0%以上。经过抑菌活性复筛,黄花草木樨、艾草、铁杆蒿和黄花蒿4种植物中含有农用抗菌成分且抑菌效果较好,可应用于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4.
32种植物提取物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蔡小宁  杨平  马军  贲爱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555-5558
[目的]筛选时植物病原物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资源,寻找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方法]以32种植物的丙酮和乙醇提取物为材料,以香石竹尖孢镰刀菌、棉花枯萎病菌、交链孢、链格孢和多隔镰刀菌5种植物病原菌为供试菌种,测定了植物提取物对5种病原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35g/ml时,广玉兰、小叶黄杨、侧柏、火炬松、黄连木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其中火炬松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对至少4种供试菌的抑制率均为60%,对其中2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大于70%,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g/ml时,广玉兰、小叶黄杨、火炬松提取物抑制孢子萌发显著,抑制率均在80%以上。[结论]火炬松、广玉兰、小叶黄杨植物提取物对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三种植物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甲醇、氯仿、石油醚3种不同溶剂提取了问荆、甘草、藜芦3种不同药用植物的活性成分,同时测定了提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96 h后,3种植物中以甘草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达64.20%,而3种溶剂中,甲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同时,问荆、甘草、藜芦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中浓度(M IC)分别为0.913,1.070,1.121 mg/m l。  相似文献   

6.
植物源杀菌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80%乙醇和丙酮为溶剂,提取19种区域性植物和66种中草药的活性成分,用琼脂扩散法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生药浓度200mg/mL条件下,有10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7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菌活性,其中石榴皮、五倍子、没食子、肉桂、丁香5种提取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抑制作用(DIZ≥20mm),用两倍稀释法测定这5种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发现抑菌活性只与提取物的浓度有关,与溶剂种类无关,本研究结果还表明,黄酮类化合物至少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抗菌物质,而且这些活性物质很可能具有作为天然广谱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30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静  毛自文  范黎明  刘林  叶敏  肖春  查友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18-5919,6185
[目的]筛选抑菌活性较强的植物提取物。[方法]以水稻纹枯病菌为供试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30种植物提取物的抑菌菌活性进行了初筛和复筛。[结果]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华山松(果)、雪上一枝蒿(茎和叶)、黄柏(茎和叶)、漏芦(根)、水冬瓜(叶)、地黄(根)、柳杉(茎和叶)、三颗针(茎和叶)和鹿含草(茎和叶)12种植物提取物在10 mg/ml浓度下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80%以上,其中云南松(叶)、透骨草(茎和叶)、苦葛(根、茎和叶)和华山松(果)4种植物提取物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95%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提取物;对以上12种植物提取物进行的抑菌活性复筛结果与初筛结果表现一致。[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开发高效、安全、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华  李青松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37-10039
[目的]探讨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方法]用95%乙醇提取8种中草药,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中草药提取物对白菜软腐病菌、水稻恶苗病菌、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水稻纹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pH值对丁香提取液抑菌作用的影响,确定丁香提取液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除细辛对白菜软腐病菌,黄芪对玉米小斑病菌,黄芪、仙鹤草对水稻纹枯病菌外,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供试病菌生长具明显的抑菌作用,其中丁香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最强,均为100%。丁香提取物对5种植物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各有不同,适宜pH值的范围较广。[结论]该试验结果为开发中草药作为植物源农药防治植物病害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24种植物提取物为材料,测定其对几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山茶、腊梅、香莓、山合欢提取物的抑制效果最好,它们都对其中一种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超过80%.其中山茶叶提取物对至少3种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率相对优于其他供试植物提取物,尤其对苹果腐霉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抑制率在80%以上.山茶、腊梅、香莓、山合欢提取物中含有农用抗菌成分且抑菌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为了测定不同极性溶剂的甘草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甘草的6种溶剂提取物对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半裸镰刀菌、茄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溶剂的提取率和抑菌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乙酸乙酯和丙酮提取物对尖孢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分别是82.64%和83.13%。具有抑菌活性的成分可能为甘草黄酮类。  相似文献   

11.
利用植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综述了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植物在植物寄生线虫防治中的研究概况,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总结了植物化感作用的概念、化感物质的种类及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化感作用机制,从利用化感理论指导高效的作物种植模式、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指导植物抗病育种以及利用化感物质开发生物杀菌剂等4个方面阐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植物病害控制中的应用。指出近40年来植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不大,还需要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以更好地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化学调控规律,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见中草药(大黄、丁香、黄连、连翘、生地、桔梗)、几种植物叶片(柳树叶、茴香、杨树叶、银杏叶)和葱属植物(大蒜、韭菜、葱、洋葱),以不同配比混合后制成的4种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立枯丝核菌、胶胞炭疽菌、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进行了体外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供试4种植物复方制剂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ZY和FH对交链孢菌和大丽轮枝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可达100%,优于SY和CS;但4种复方制剂对立枯丝核菌和胶胞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弱,抑菌率均在40%以下。  相似文献   

14.
植物微生物区系和植物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棉花根际,西瓜维管束,黄瓜叶面,小麦种子内的微生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区系与植物生长发育和植物抗病性有密切关系,为植物微生物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culms of several salt-marsh plants demonstrates seasonal community change in terms of height increments and live and dead leaves. Tissue production and its ultimate transition from live to dead components and culm mortality all suggest a continuum of geratologic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estuarin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17.
18.
A plant family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