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豌豆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2个豌豆组合的P_1、P_2、F_1、F_2、B_1、B_2和F_3七个世代群体的资料用加性-显性模型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估算了12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加性效应是所研究性状的一个重要遗传分量,对不同分析模型表现稳定。显性效应对性状遗传的控制组合间变化较大,对不同分析模型较不稳定。营养生长期日数、百粒重具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显性×显性互作比加性×加性和加性×显性互作更为显著。直接采用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分析性状世代平均数基因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秀水117/IR58、矮农虎6号/IR36和矮在虎6号/IR5105等3个籼粳杂交组合的杂种及其双向回交世代的遗传表现.F_1的每穗粒数、穗长、单株穗数、抽穗天数和株高等性状一般表现较强的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则介于双亲之间.F_2及B_1F_1这些性状的变异幅度很大,并出现大量的超亲类型.随回交次数的增加,各性状的平均数逐渐向各自的轮回亲本回复,其变幅也依次缩小.这些性状的表现除受基因的加性或显性效应控制外,上位性效应也起着重要作用.模糊聚类分析表明,回交低世代的综合性状向籼稻亲本的回复速度比向粳稻亲本为快;而要在整体上基本回复到轮回亲本的面貌,至少需要回交三次.  相似文献   

3.
利用7个性状差異较大的玉米自交系组成4个杂交第1代(F_1)以及B_1B_2和F_2,采用世代均数分析法,以最适模型或六参数模型的效应值为数量指标,对玉米主要性状的基因效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基因效应与优势表现和衰退的关系,结果表明:1.穗长、穗直径、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单穗粒重和百粒重等,显性作用明显,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作用程度的大小因组合而異;2.根的抗拉力、叶而积、叶向值,株高和吐丝期的叶绿素含量等,显性作用明显,上位性效应因组合不同而大小各異,加性效应作用最小;3.叶片数和果位高的加性效应在所有组合中均达到显著水平,其效应值的高低因组合而異,上位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在多数组合中作用明显;4.根的抗拉力和百粒重的遗传,参试的所有组合均符合加性,显他和上位性双基因互作模型,其中根的抗拉力符合重复互作类型,5.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衰退基本一致。杂种优势的表现和衰退是显性效应或显性与上位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冬小麦四个杂交组合,六个世代(P_1,P_2,F_1,F_2,B_1,B_2)遗传参数的估算,分析了六个农艺性状(株高、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每穗粒重)的群体均数、基因效应与狭义遗传力。四个杂交组合中,每穗粒数、株高和单株穗数的上位性较显著。而百粒重、每穗粒重和单株粒重的上位性效应并不明显,较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狭义遗传力的大小依杂交组合不同而不同,以株高的 h_n~2 为最高,单株产量和每穗粒数最低。在本试验中加性效应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起主要作用,显性效应在早代选择中不容忽视。在上位效应中,aa 效应对粒重的作用较大,dd 效应在株高和每穗粒数上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大麦不同棱型组合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棱型有别的8个大麦品种杂交得到的9个组合的P_1、P_2、F_1、F_2、B_1和B_2为材料,用世代均数法或世代小区均数法估算了各组合9个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及效应平方和百分比,分析比较了二棱×二棱、六棱×六棱和六棱×二棱三种组合的各类基因效应的异同。结果表明,上位性基因效应对大麦的性状遗传具有重要影响;棱型基因对其它性状的遗传有明显的多效性效应,表现为对加性效应(d)的相对作用大小和对显性(h)、上位性效应的方向及相对作用大小有效应。结果认为,在大麦杂交育种中,不仅要考虑性状的遗传规律,而且要注意不同棱型组合的基因效应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小麦的7个亲本品种,21个杂交组合F_1的8个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和广、狭义遗传力进行了分析。并按穗数×穗粒数×粒重、草重×克草粒数×粒重和全重×经济系数等三种产量结构式讨论了各性状间一般配合力效应的关系。把亲本划分为生殖型和营养型,则F_1产量特殊配合力高的组合多属异型杂交,F_1产量特殊配合力低的组合一般属同型杂交。8个性状狭义遗传力依次为:千粒重92.52%、克草粒数84.81%、经济系数60.68%、穗粒数58.87%、株草重23.28%、株穗数21.54%、株粒重19.58%、株全重18.55%。遗传力居前四位的性状其广、狭义遗传力顺序一致。本文关于克草粒数和经济系数遗传规律的研究结果,对高产育种具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1980~1984年配制9个回交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1.回交二代中通过选择能获得所需早熟、矮秆具有供体性状应有强度的植株。2.轮回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可在回交二代(BC_2)或回交自交后代(BC_1F_1,BC_2F_1)中基本得到恢复。8.回交世代性状选育效果取决于纯合率速度并与狭义遗传力及性状基因效应趋势基本一致。4.回交二代的净增纯合体百分率与X%=〔(2~m-1)/2~m〕~n公式计算得的纯合率基本相符,由此可推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BC_1F_1若干性状的纯合体百分率约为回交一代的1/2~1/3左右。5.对于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遗传力高的性状,可结合杂交育种工作采用有限回交同步改良。在严格选择轮回亲本的基础上,通过回交二代可获得保持(或超过)原品种主要优良性状兼具矮秆或半矮秆、早熟、穗重型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用玉米自交系M_(017)与南21-3杂交后,连续回交4代。以其中3个选系加轮回亲本M_(017)和非轮回亲本南21-3共5个系作母本(P_1),自交系330、黄早4、75-1、6311、6411、6421作父本(P_2),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6个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组合问存在遗传差异。P_1和P_2 6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在同一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选用4个甘蓝高代自交系20-2-5-2-2-2-1,B_2-1-1,01-1-6-5-7-1-2和31-9-3-2-2作亲本,按 Griffing 双列杂交遗传交配设计方法,配制了 F_1,F_2及回交世代组合,全部试材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Vr/Wr 分析和 X_c~2 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甘蓝对 TuMV 的抗性表现为完全显性,其抗病性受两对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只要具备两对基因中的一个就表现为抗病。由于 F_1组合和 F_2及回交世代抗病性表现,说明正、反交抗病性差异不明显,细胞质遗传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对2年7个组合P_1、P_2、F_1、F_2、B_1和B_2六世代资料进行世代平均数遗传分析,估算了小麦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单株有效穗、株高、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等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所研究性状除受加性、显性作用外,还普遍受上位性影响.上位性大小和类型因性状、组合和年份而异.在上位性中,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每穗粒数以〔1〕为主,千粒重、单株有效穗以〔i〕为主,株高以〔i〕、〔1〕为主,收获指数〔i〕、〔j〕、〔1〕均较重要.可用双基因互作模型解释所研究性状的基因作用,三级或更高级基因互作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1.
改进陆地棉纤维强度是目前北方棉区棉花育种工作的迫切任务。其改进方法一是将海岛棉强纤维基因转育到陆地棉,但由于变异大,分离世代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二是用具有野生棉种质的陆地棉强纤维品种改进当地推广品种。后一途径的主要困难在于强纤维特性与高皮棉产量间有负相关,使高产与强纤维不易结合(Al-Jibouri 等1958,Miller 和Rawling 1967,Meredith 和 Bridge 1971)。克服这种困难的第一种方法是用群体内互交,以打破这种不利的连锁,在 F_1、F_2、F_3代把互交与选择结合,可使皮棉产量与成纱强度的相关系数由-0.93变为0.45,出现不少高产与强纤维结合的选系(culp 等1979)。第二种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BC3F5和BC4F4(172份)为材料,在云南新平相同栽培条件下种植,研究供体亲本及其回交后代稻谷粒形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供体亲本及其后代的谷粒长和谷粒宽遗传力较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2)谷粒长、谷粒宽和谷粒长宽比3个谷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供体亲本及其后代进行粒形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谷粒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稻谷粒形、供体亲本与其后代的遗传差异和特点.3)籼粳间、稻谷粒形间的3个谷粒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现出显著的粒形多样性.遗传改良可使粒形多样性明显降低,表现为籼稻大于粳稻,阔卵形大于椭圆形和中长形.  相似文献   

13.
选用5份籼稻恢复系和6份长穗大粒种质资源,按照NCII交配设计,对7个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所考查的7个产量性状的遗传受亲本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基因加性效应起主要作用。除了株高、结实率、丛有效穗、单株产量外,其他性状的遗传表达受长穗大粒种质资源的影响较大。丛有效穗、单株产量除了受亲本特殊配合力的影响外,恢复系的一般配合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株高、千粒重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可早代严格选择;主穗长度、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丛有效穗、单株产量狭义遗传力较低,早代选择效果不佳。CD-1在多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最好;CD-4、CD-5可作为大粒型育种的农艺亲本。R527× CD-3作为选育大穗或重穗型亲本的优异组合;多系一号× CD-4作为选育多穗型亲本的组合;R527× CD-1作为选育大粒型亲本的组合。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生稻高代回交群体分析水稻农艺性状QTL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来源于马来西亚的普通野生稻(IRGC-105491)与珍汕97B杂交并回交构建148个株系的高代回交群体(BC_2F_4),用152个均匀分布的SSR标记构建了分子遗传连锁图,其图谱长为1 342.1 cM,相邻标记间距为8.8 cM.利用该群体检测定位到影响株高、生育期、穗数、穗长及千粒重、粒长、粒宽等农艺性状的27个QTL;在这些QTL中约有59%有利基因来源于野生稻.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将为分子标记辅助培育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龙麦 2 6为母本 ,东 12 3、东 97- 40 5 6、野猫为父本的三个杂交组合及其F2 代为试验材料 ,采取随机区组的试验设计 ,测定了亲本及F2 代 12个主要农艺性状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由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不同类型的父本对F2 代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果不同。在株高、分蘖、主穗有效小穗数、单株粒重和收获指数上 ,父本对后代遗传控制效果明显。对不同组合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才有利于选育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6.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以爆裂玉米杂交组合吉爆902的P1、F1、P2、B1:2、B2:2和F2:3,6个家系世代群体为材料,对雄穗性状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爆裂玉米雄穗长度由1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遗传;雄穗分枝数由多基因控制遗传。B1:2、B2:2、F2:3三个家系世代雄穗长度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4.01%、58.88%、58.62%,雄穗分枝数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6.82%、85.28%、84.82%。  相似文献   

17.
籼稻垩白遗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大垩白品种二九丰305和三个小垩白品种早香17、82—3、77—161—1做材料,配成6个正反交组合和6个B_1F_1,F_2、B_1 F_2、F_3及亲本同时种植。结果发现垩白是由两个主效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小垩白为显性。由两个独立的互补基因控制。环境对大垩白的影响比对小垩白的影响大。当只存在单个显性基因时,还表现出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8.
对冬小麦与天蓝偃麦草属间远缘杂交的回交世代中几个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小麦~天蓝偃麦草属间杂种 F_1的不育性,采用普通小麦通过一次回交即可得以克服,而且在 B_1F_3中可分离出大量育性较高的植株;(2)天蓝偃麦草所特有的抗病、大穗多花等优良性状可直接传递给杂种后代;(3)杂种后代具有明显的超矮亲遗传现象;(4)杂种后代的变异类型极为丰富,为小麦杂交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巴什拜羊和野生盘羊后代的杂种优势率,确定最佳杂交组合,为横交固定提供依据。【方法】以巴什拜羊与野生盘羊杂种后代回交一代、回交二代羊,初生、4.5月龄及周岁时体尺、体重的测定资料和巴什拜羊与一代杂种羊两个亲本平均表型值之间的杂种优势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回交二代羊初生、4.5月龄、周岁时体重的杂种优势率为9.25%、17.74%、13.7%,比回交一代羊杂种优势率(6.25%、7%、9.8%)高,差异不显著(P>0.05);回交二代羊初生至周岁生长发育节段中,4.5月龄时体重杂种优势率最高17.74%,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回交二代4~5月龄羔羊出栏盈利和杂种优势最好,瘦肉型明显,是横交固定的最佳世代。  相似文献   

20.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本IR_54以及4个各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_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_2,B-1F_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突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为“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基因遗传;在其余的4个组合,却呈现育性同2对基因有关,它们的F_2世代育性分离比率为15:1,B_1F_1又以3:1验证,对育性同所研究的标记性状在_2的分离频数进行独立性测验表明,温敏不育特性同所研究的4个性状,即茎秆角度、褐色颖沟、光身以及糯性胚乳,都表现独立遗传。本文还对等基因系应用于光温敏育性遗传研究的价值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