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慧琴 《农业考古》2005,(3):162-167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范成大一生创作了近两千首诗,其中大部分为田园诗。但在出任处州知府时,对农耕樵一向有深厚感情的诗人没有留下一首田园诗,却留下了农田水利史上著名的地方水利法规——《通济堰婉》。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由于种种原因,建国后我国为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而长期实行工农、城乡二元政策和以农业哺育工业的政策,而形成所谓的“三农”问题。其具体表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浠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经济上收入水平低,  相似文献   

3.
康丽云 《农业考古》2006,(6):188-189
范成大是著名的“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农村诗在中国田园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融《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渊明以来赞颂农村恬静闲适的田园诗,中唐以来揭露封建剥削制度,反映农民困苦生活的田家诗三大传统为一体,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本文仅从画面清晰明朗,构思精巧新奇,语言通俗明快三方面探讨范成大农村诗歌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阳春三月,笔者在去浙江杭州参加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2018年度工作总结交流会时,听到了海归“农二代”葛雯回乡创业的故事。《农业信息化》杂志关注各地“新农人”的成长和创业创新,正有意在基层挖掘“新农人”典型以作重点宣传报道。于是,这位海归“农二代”、浙江省特色养殖能手、“云彩农业”创始人葛雯便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本刊以《山谷里飘来一首歌》为题,为广大读者献上一首催人奋进的创新创业之歌。  相似文献   

5.
放活“求进”新思路拓展“攻坚”新领域——1997年农业和农村工作展望□本刊评论员过去的一年,江西省在农业上台阶、农民奔小康的攻坚战中首仗告捷,较好地实现了农业和农村工作“两超一稳”目标。走进1997年,机遇与挑战扑面而来。面对大丰收后新的情况、新的问...  相似文献   

6.
“知本农业”是以知识和资本为基础的农业,是知识农业和资本农业相结合的一种农业形态。中国农业发展的传统战略已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只有把“知识农业”和“资本农业”相结合,构成整体的“知本农业”战略,才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新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7.
晋宋至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积淀了深厚的和谐审美文化的内涵,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和谐美。“天人合一”的思想渊源以和谐为本,山水田园诗自然人格化的本质属性离不开崇尚和谐的人格定位,儒道佛自然山水观的渗透蕴含着自然和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论商品农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多种农业形式,如“生态农业”、“商品农业”、“立体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等等。笔者认为,把商品农业作为当前农业的主导思想,是更为符合农业发展新阶段实际情况的良策。。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走商品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建设方针,对于推动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近四十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没有把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来看待,将农业的产业性质等同为“基础”对待,使农业缺乏与其它产业平等交换利益的地位和公平的要素替代机会,改造传统农业仍然局限在“农业是基础”的传统指导思想内,而不能彻底改造旧的经济结构和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速“两个转变”的新形势下,要把农业提高到“基础产业”的高度上来,才能揭示出产业结构变革与利益调整对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意义;其目的在于把中国农业建设成为强大的基础产业。  相似文献   

10.
2018年7月初,首个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示范区在保加利亚揭牌,合作示范区以天津农垦保加利亚公司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国与中东欧16国及欧盟农业合作的典范。一、天津农垦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2011年5月,天津农垦积极响应国家农业“走出去”号召,在保加利亚投资成立全资子公司——天津农垦集团保加利亚公司(以下简称“保加利亚公司”),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并租赁土地进行农产品种植项目。  相似文献   

11.
钟恳 《中国农垦》2019,(5):32-33
4月27日,由平谷区人民政府、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平谷农业科技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上,平谷区人民政府、首农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三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金三角”合作模式,共同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本次论坛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和《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相关要求,促进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2.
由广东省农科院情报研究所和广东省科技厅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国内首个“一站式”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技术———“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服务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技术成果鉴定会日前通过鉴定。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等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应用单位的专家认为 ,该项目技术研究成果创新性、实用性强 ,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我国涉农网站已达 2 6 0 0多个 ,但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 ,由于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的方法和信息采集方法 ,使得网站建设周期长、农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差。“…  相似文献   

13.
《湖南农业》2006,(9):4-4
我国首个超级杂交早稻品种诞生,“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正式启动,湖南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农业保险将给我省农业大发展系上“保险带”湖南5个畜禽品种成“国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刘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790-12791
对传统中国农业发展研究中的“人口论”和“制度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尽管有人口压力,传统中国的农业技术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在没有农业以外部门的科学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中国农业技术的发展长期陷在“高水平的陷阱”中。因此,笔者认为,在解释传统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滞后的社会原因时,应注意“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分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我国农业界,在谈及农业现代化问题时,常常提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这样一对名词。如“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等等,大家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以农业的现代化为界,相互对称,分别指代现代化以前和以后的农业。查诸历史,这种把“传统”和“现代”对称的提法,不见我国史籍,主要是解放后由国外引进流传开来的。对此,前几年,我国有些学者,如陈文华、佟屏亚等同志,就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种对称的提法,实际是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割裂开来并对立起来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意见提出以后,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反响,对称的提法,照样流行不误。笔者对传统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统农业植根于封建社会,因而有两个社会特点:一是土地私有,一是家庭经营。秦汉以来的户口、田亩、租赋制度不但与之适应,而且三者间总是互相连锁,互相制约的。当前“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李鹏代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转变”,则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必有改革与继承的  相似文献   

17.
辖地9650平方公里的黑龙江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将“融合型”文化植入到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生成多元化、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统,打造了“人地共生”的生态发展模式。红兴隆因此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特色村工委、中国农业公园创建体系课题组选为中国首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主题的开放式“中国农业公园”。  相似文献   

18.
《饲料博览》2004,(12):17
一年来,哈尔滨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实施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主辅换位”战略,采取“两轮齐动”、“三位一体”的办法,成效显著,畜牧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与其它产业相比,农业经济具有“弱质性”。这种“弱质性”长期制约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克服农业的弱质性,使其由弱变强,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这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就农业“弱质性”的成因、影响和治理策略谈点认识。一、农业经济“弱质性”的...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大任务。襄阳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和实践,该市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然而与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襄阳市的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仍然只是农业大市而非农业强市。当前,襄阳市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抓抢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没将是襄阳市“十二五”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