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拓农村市场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农民总数达9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众多的人口和辽阔的地域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开拓农村市场是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对我国国民经济走出困境、持续发展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如何搞好农村市场营销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3,全其购买力却不高,农村市场是一个有着巨大潜能的市场。搞好农村市场对活跃农村经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有重要的意义。搞好农村市场营销要从农产品营销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开拓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国内需求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但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固然有许多制约因素,但从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有效措施,积极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济总体水平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长期以来,农村消费不足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开拓农村市场,加大消费拉动,带动经济增长,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扩大农村消费计划实施相对成功的日本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其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农村消费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我国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淮安是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经济状况在苏北具有代表性,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2/3。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于当前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淮安农民收入与消费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然后,分析了淮安农民收入状况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若干因素,以及对淮安农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存在问题作了初步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农民增收和提高消费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瑾 《中国农垦》2006,(5):41-42
开拓国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当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2%,但农村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的40%左右,其巨大的潜在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根据模型计算,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产品消费量的纯收入弹性系数为1.314,即农民纯收入每增长1%,拉动工业产品的消费量增长1.314%.因此,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是开拓农村市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拥有12亿6千万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市场,而占中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则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但目前民的消费水平很低。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提高农村现有的消费水平,增加消费量,开拓农村市场。一、农村市场的特点 (一)农民收入呈多元化,但形势不客乐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搞活了,农民在从事传统农业之余搞起了多种经营,从而告别了传统的靠地吃饭,收入构成变得多元化了。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8》,在生产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收入占63.79%,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收入占  相似文献   

8.
伊娜 《甘肃农业》2002,(3):7-11
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农村需求是改革开放20年来,农村经济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大课题.开拓农村需求不仅关系到我国短期经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经济今后可持续性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要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需求,必须深入研究农村市场和农民消费结构,把握农民想要什么,找准开拓农村市场的切入点.本文主要就农民的消费特点、结构进行分析,通过消费找市场,真正达到因"市"利导、因地制宜,激活农村市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农村市场的开拓已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农民收入、产品供需结构和消费环境等因素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为开拓农村市场,应采取保障农民收入、从依靠价格支持转向结构调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企业转换经营战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十二亿人口,八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村市场是国内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对企业来讲,抓住机遇研究农民消费特征与农村市场营销策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将使企业获得宝贵的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农村市场的基本消费特征农村市场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市场可以包括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等,此处仅指狭义的农村生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基本特征我国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尚处于初级市场阶段。这主要是由我国广大农村的生活水平还基本处于温饱状态所决定的,据有关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人均收入不断增加,1992  相似文献   

11.
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部分。按照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只有消费才是社会再生产循环的基本归宿和新的起点.是真正的最终需求。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看。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某种惠叉上说又取决于农村市场的开拓。从农村实际出发,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深入挖掘农村市场潜力,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捉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城市工商企业活力。促进其迅速发展。同时,开拓农村市场也是实现扩大内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国内需求不旺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村市场启动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县以下农村市场消费的零售额仅占全国的26%。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仅是城镇居民消费的31.9%。所以,我国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很大,前景广阔。开拓这个潜在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开拓当前的农村市场还存在着必须清除的六大障碍性因素: 一是能力性障碍。这是目前影响农村市场开拓的最大障碍。由于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阶段性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农副产品销势锐减,导致农民收入增长乏力,直接削弱了农民的即期消费支出,并影响到农民的预期消费。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有“三驾马车”,但消费是根本动力。由于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滞后,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所以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促使农村消费成为未来5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农村消费是建设新农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着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困难 ,人们普遍把希望寄托在农村市场上 ,而农村消费需求现状并不令人满意 ,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需求 ,还存在多种多样的问题。提出了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时期以来 ,生活消费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尽管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不同 ,电力、通讯、交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 ,加上农村商业网络不健全 ,营销方式落后 ,致使向农村提供的有效供给不足 ,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我国有70 %以上的人口在农村 ,消费需求面广量大 ,农村市场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购买力 ,但是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不是简单地把消费由城市照搬到农村。启动农村消费 ,必须从源头抓起 ,一方面要改变相当一部分人有钱没地方消费 ,另一方面也要改变没钱的人不敢消费的状况。从目前来…  相似文献   

17.
新形势下启动农村市场的意义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中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市场却不能有效启动,是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下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努力开拓和启动农村市场,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根本目的的要求,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性上来讲,农村市场也已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应认真分析制约农村消费的各种因素特别是非收入水平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8.
消费模式是指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三者的有机结合,通俗的讲就是指消费开支在主要商品及劳务类别间的分配。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市场需求不足。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占9亿多人口的农村消费尚未启动。而农村消费尚未启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农民消费模式问题。许多专家研究表明,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居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其消费需求的增长和结构变化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近年来农村居民消费比重偏低,农村市场启而不发。本文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收入层次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倾向的差异.指出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农村居民内部消费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激发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必须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本文结合了义乌农村消费特点、义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分析以及义乌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阐述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