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沿海池塘健康养殖刺参,池塘水环境的控制技术非常重要。池塘水环境的控制包括水层环境和底栖环境,控制的主要内容为盐度、溶氧和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生长。如果池水清新,参礁能够得到阳光,底栖硅藻可以光合作用,在生长自身的同时放出氧气,这在春、秋季节很有利于海参生长。但有时池塘浮游植物多,透明度只有50cm左右,参礁几乎不见光线,这时氧气主要靠浮游植物制造,浮游植物制造的氧气主要在水的中上层,海参需要爬到石头堆的上面才能呼吸到氧气或者爬向岸边,这样容易造成损失,所以要定时做好水质监测,控制好水温、盐度、溶解氧、酸碱度等指标,调控好水色、透明度及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同时养殖人员每天定时巡池,观察刺参的成活、生长、摄食、排便等状况,发现漏水、刺参异常现象,要及时在水质调控、饵料等方面采取必要措施,做到安全生产,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培养底栖硅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产底栖硅藻是匍匐型贝类鲍、蝾螺和埋栖型贝类缢蛏、泥蚶以及底栖动物海参、海胆等名贵水产动物苗种的重要饵料。在鲍鱼育苗中,体长5mm以下的稚鲍以及海参育苗中,体长2mm以下的稚参都以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底栖硅藻培养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这些水产动物的苗种生产的成败。在底栖硅藻的大量培养中,光照、温度、盐度、酸碱度等环境因素和N、P、Fe、Si等营养元素及许多植物激素都能影响底栖硅藻的生长。而且底栖硅藻营底栖生活,不像浮游微藻那样能立体地利用水体,不像浮游微藻那样在悬浮状态可以高效率利用营养物质,他们的生长受到了营…  相似文献   

5.
虾蟹类养殖中饵料生物的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虾蟹类是以底栖动物为饵料的,所以在池塘内培育天然的动、植物是幼蟹、幼虾最理想的优良饵料,可促进虾、蟹的早期生长,增强虾、蟹的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池塘生产力,降低养虾成本,养殖大规格虾的一个有效的措施。许多生产实践证明,重视饵料生物培养可降低投饵系数,提高经济效益。一、池塘中的饵料生物广义来说,池塘中的底栖小动物及硅藻都是虾、蟹的饵料,包括原生动物、甲壳类、圆虫类、昆虫类、软体动物和底栖硅藻等。在虾、蟹胃内经常见到的饵料生物如  相似文献   

6.
培养条件对底栖硅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底栖硅藻的培养条件和营养要求进行了探讨,并对在不同培养条件和营养条件下底栖硅藻表现出的生理生长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用于指导海参、鲍鱼、海胆等底栖海珍品养殖中,底栖硅藻的培养与生产。  相似文献   

7.
海参已成为大连地区乃至北方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近年来海参池塘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型藻类繁殖、快速死亡对水质、底质的破坏,使海参生长受到影响。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透明度,进而影响池塘底栖硅藻的繁殖。对于池塘养参是水深还是水浅好,养殖户一直众说纷纭。认为养殖海参水深好的理由是:  相似文献   

8.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 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季节采样和观测,采集底栖硅藻,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 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 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 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 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 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 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9.
硅藻是海水养殖水体浮游植物和底栖藻类中的最主要类群,也是鱼类、贝类和虾类的重要饵料生物,在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本文对海水养殖水体硅藻的种类多样性、微型硅藻的分布与作用、硅藻的分类研究、硅藻的营养价值与饵料作用等进行了综述,为丰富硅藻的分类学和多样性研究、优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生产力等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海产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底栖硅藻双点舟形藻(Naviculadisipata)固定在藻酸盐胶珠中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底栖硅藻的固定化培养可以增加藻的生长附着面积,提高藻的生长量。固定化培养后贮存30-360天,藻细胞都能较好地复活生长。因此,固定化培养技术可应用于海产底栖硅藻的扩种生产和保种培养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周年取样、分析测定和生物量统计等方法对大连地区仿刺参养殖池塘底栖硅藻生产状况的周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试验池塘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均值为(3.52±0.21)g/(m2.d),其值变化为1.12~7.63g/(m2.d),最大值出现在8月初,最小值出现在3—4月;底栖硅藻初级生产力与pH呈显著正相关,并受透明度及pH与透明度交互作用影响;底泥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封闭型养殖池塘中的氧气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故池塘应保持一定的浮游植物产量。但是浮游植物量过大时,死亡细胞的分解会大大消耗氧气。在饮用水中,对健康无害的浮游植物过多,也会引起水质味道不佳。白鲢通常被认为是浮游植物食性的,因此白鲢常被用来控制湖泊和养殖池塘的水质,调节浮游植物丰盛度和周转率。然而对于这种做法也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了在室内控制条件下,摄食底栖硅藻和几种浮游单细胞藻的菲律宾蛤仔稚贝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结果表明,稚贝不论是摄食底栖硅藻还是摄食浮游单细胞藻都能正常生长,只是摄食不同种类的饵料生长速度不同而已,其中以摄食底栖硅藻和角毛藻、湛江叉鞭藻和角毛藻的混合投喂效果最佳。稚贝摄食这些饵料,不但生长快(分别为33.7微米/日和29.2微米/日),而且存活率高(80%左右)。除要注意选择适宜的饵料种类外,饵料的投放密度也不可勿视。在稚贝的培养中,所投饵料的适宜密度应控制在2.5—5万个,毫升(混合饵料各一半)。本文还论述了底栖硅藻和冷冻扁藻混合投喂也能获得较满意结果,但比上述最佳的混合饵料的效果差。  相似文献   

14.
草鱼是我国淡水主养品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草鱼生长受很多因素限制,其中浮游植物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池塘生态系统中,草鱼作为消费者,对水体物质和能量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草鱼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和生物量进行研究,其中硅藻为正面影响;隐藻数量控制得当为有益藻,若大量暴发为有害藻;蓝藻、绿藻以负面影响为...  相似文献   

15.
张海灵 《齐鲁渔业》2007,24(3):15-15
1科学选择养殖场地泥螺通常栖息于底质为泥沙和软泥、沙泥和沙质的低潮线附近滩涂上,摄食时翻出齿舌在泥土表面舔取食物,属于舔食性腹足类,食物种类主要有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这些特性决定了生长在富含底栖硅藻的软泥  相似文献   

16.
单细胞藻类饲养青蛤稚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试验以几种单细胞藻类为饵料,研究青蛤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率。经21天饲养证明,小球藻、扁藻、三角褐指藻、底栖硅藻都是青蛤稚贝的适宜饵料,其成活率均达90%以上,其中又以投喂底栖硅藻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7.
在面积6.7 hm^2,水深1.5~2.0 m的池塘中进行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褐牙鲆综合养殖,在4—9月养殖周期内,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和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种饵料对海蜇、中国明对虾、缢蛏和褐牙鲆的平均饵料贡献率,以探讨综合养殖池溏的营养级和池塘食物网结构。试验结果表明,海蜇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投喂的轮虫;中国明对虾的食物来源为鳀鱼、虾夷扇贝下脚料和蜢虾;缢蛏的主要食物来源为底栖硅藻,其次为中国明对虾与褐牙鲆粪便;褐牙鲆的主要食物来源为中国明对虾,其次为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海蜇的营养级为2.09~3.43,平均值为2.81;中国明对虾的营养级为3.11~4.04,平均值为3.72;缢蛏的营养级为2.37~2.94,平均值为2.62;褐牙鲆的营养级为2.63~3.83,平均值为3.42。综合分析发现,海蜇摄食浮游动物,缢蛏滤食底栖硅藻,中国明对虾和褐牙鲆摄食投喂的虾夷扇贝下脚料和鳀鱼,褐牙鲆也摄食部分中国明对虾,两者的粪便不仅为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生长提供营养,还为缢蛏提供了饵料。上述研究结果为多品种海水综合养殖池塘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海参养殖模式及要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丰富。近几年,人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进行海参养殖都取得成功,现将其方式及要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虾地养殖要点 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cm左右(体重 50g/头)每亩投苗 3000头-5000头。 3.饵料以投放的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主,同时投  相似文献   

19.
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栖硅藻是从鲍上足分化匍匐幼体附着变态到长至壳长达3-5mm的稚鲍所必需的饵料。底栖硅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鲍苗培育的成活率。因此培养足量的优质底栖硅藻是鲍人工育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重点围绕高密度、优质底栖硅藻规模化培养技术进行探讨,总结了一套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20.
孔磊 《水利渔业》2007,27(3):116-116
池塘施肥可促进水中细菌、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繁殖,不仅为鲢、鳙等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而且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池塘溶解氧。一般来讲,施传统有机肥,首先引起细菌的大量繁殖,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和营养盐类,然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进而使细菌和浮游植物为食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也得到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