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电导法配合Log istic方程确定茶梅‘小玫瑰’的抗寒性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徐康  夏宜平  徐碧玉  林田  杨霞 《园艺学报》2005,32(1):148-153
 摘 要: 以不同处理时间、不同低温处理下茶梅‘小玫瑰’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 变化作曲线,并结合Logistic方程分别计算茶梅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结果发现在低温处理6 h以上, 茶梅叶片的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由此计算出“S”形拐点对应的温度即为茶梅叶片的LT50 , 其温度值在- 1215℃至- 14℃之间, 这可认为是茶梅抗寒能力的重要指标。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以巨峰、藤稔2种长势一致的葡萄新梢为试验材料,配合Logistic方程对2种葡萄新梢的低温半致死温度进行了拟合,评价其抗寒性。结果表明:随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相对电导率渐增,总体上呈"S"形曲线变化;在(-5.046)-(-3.241)℃时,2种葡萄新梢的半致死温度(LT50)先后出现;巨峰LT50为-5.046℃,藤稔LT50为-3.241℃。  相似文献   

3.
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测定5种樱花的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适合杭州地区生长的红花早樱品种,并且丰富杭州早春樱花的观赏性,选取醴陵樱花(C.lilingensis)、飞寒樱(C.campanulata‘Feihan’)、钟花樱桃(Cerasus campanulata)、武夷红樱(C.campanulata var.wuyiensis)、高盆樱桃(C.cerasoides)5种杭州植物园引种驯化的樱花1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电导率法测定低温胁迫下其相对电导率(REC)的变化,并利用Logistic方程进行拟合,计算出其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REC变化趋势呈S型上升,以上5种樱花的LT50温度依次为-6.97℃、-4.85℃、-4.44℃、-2.29℃和-1.81℃。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醴陵樱桃飞寒樱钟花樱桃武夷红樱高盆樱桃。  相似文献   

4.
6个石榴品种抗寒性评价及方法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合评价6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为石榴抗寒种质的筛选提供可靠的鉴定方法。【方法】取6个石榴品种(‘三白’‘陕大籽’‘蒙自甜绿籽’‘青皮软籽’‘突尼斯软籽’‘以色列2号’)休眠期的1 a(年)生枝条,测定枝条含水量,之后对枝条进行-4、-8、-12、-16、-20℃低温处理,测定相对电导率(REC)、半致死温度(LT50)、脯氨酸(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根据指标的变化综合评价6个品种的抗寒性。【结果】束缚水/自由水比值最大的为‘三白’,最小的为‘突尼斯软籽’;6个品种的REC、Pro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MDA含量随低温胁迫的加剧不断增大,但温度超过调节范围就会下降。用隶属函数法对6个石榴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抗寒性为‘三白’>‘陕大籽’>‘蒙自甜绿籽’>‘青皮软籽’>‘突尼斯软籽’>‘以色列2号’,这一结果与LT50得出的顺序一致。【结论】用LT50评价石榴抗寒性是一种可行及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山桃稠李、花楸、黄檗1a生离体枝条为试验材料,经过7个不同低温处理以后,测定其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LT50),探讨其耐寒性。结果表明: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山桃稠李、花楸、黄檗这5种树种离体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横"S"形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有差异,其中,山桃稠李上升幅度最大,黄檗上升幅度最小,其离体枝条的LT50分别为:-31.53、-29.56、-25.76、-27.85、-33.12℃;从电解质外渗率和LT50数值分析,其耐寒力大小依次为:黄檗水冬瓜赤杨暴马丁香花楸山桃稠李。  相似文献   

6.
低温胁迫下佛手半致死温度测定和抗寒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青皮’和‘矮化’佛手(Citrus medica var. sarcodactylis Swingle)为试材,测定不同低温下处理24 h后,叶片的电解质外渗率(REC),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在半致死温度下设置不同处理时间,测定REC、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佛手REC随温度降低及处理时间延长呈“S”形上升, LT50在-4~ -5℃之间;在LT50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Pro和MDA含量逐渐上升;12~ 24 h为佛手在LT50下冷害发生的临界时间。  相似文献   

7.
对红地球葡萄生长后期喷施4种不同浓度4-CPA,在不同低温胁迫下,用电导法测定细胞膜透性,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拐点值,确定冰冻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红地球葡萄电解质透出率呈S型曲线增长,在0~-6℃间随着温度下降,葡萄叶片组织电解质透出率有一急剧升高的敏感区域,喷50 mg/L 4-CPA的抗寒性最强,拐点温度为-2.57~-2.90℃.  相似文献   

8.
电导法测定鲜食葡萄的抗寒性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以1年生葡萄休眠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研究了7个鲜食葡萄品种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拐点值,测定冰冻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下,鲜食葡萄组织电解质渗出率增加呈S形曲线增长,在-15℃~-25℃之间随着温度的下降,葡萄组织电解质渗出率有一急剧升高的敏感区域;葡萄LT50在-13.9℃~-19.72℃之间;品种京秀、矢富罗莎抗冻性最强,美人指抗冻性最弱;提出了以电解质渗出率40.0%~52.0%相对应的拐点温度为枝条组织的临界致死温度。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对三个景观树种抗寒性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a生红瑞木、合欢、悬铃木的1a生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冷冻处理条件下的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以及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下降,3个树种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含量随温度降低逐渐升高;枝条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降低呈"S"形上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推算出红瑞木、合欢、悬铃木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1.8、-21.5和-19.9℃。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红瑞木合欢悬铃木。  相似文献   

10.
以11种新疆蔷薇属植物为试材,测定不同温度冰冻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REC),运用Logistic方程计算其半致死温度(LT50),并结合第2年自然冻梢程度,对新疆蔷薇属植物的抗寒性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刺蔷薇(R.acicularis)的抗寒性最强,异味蔷薇(R.foetida)的抗寒性最弱.第2年的自然冻梢程度与测定的半致死温度(LT50)呈强且为正的直线相关关系,验证了半致死温度(LT50)作为蔷薇属植物抗寒性指标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许瑛  陈发棣 《园艺学报》2008,35(4):559-564
 通过测定秋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菊花脚芽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了8个不同花期菊花品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寒性,并通过生长恢复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8个菊花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品种而异,从4.0~9.4℃不等。8个品种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金陵黄鹤'>'银星'>'奥运晚霞'>'金陵之光'>'奥运锦云'>03(6)-16>03(6)-12>'奥运火炬',植株抗寒性与花期相关性不显著。11月底菊花脚芽恢复生长试验与当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菊花抗寒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当温度降到-14℃时,供试品种的脚芽均不能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西北地区枣树主栽品种抗寒性,对枣树适地适栽提供依据,以该地区9个枣树主栽品种的1 a生休眠枝条为试材,测定了不同低温处理相对电导率(REC),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确定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9个主栽品种抗寒性差异较大,LT50在-20.16~-32℃,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  相似文献   

13.
 利用花粉管导入法,将沙冬青抗寒基因AmEBP1 转化到‘大果’杏幼胚中,在改良WPM 培 养基上经卡那霉素筛选,PCR、Southern 检测,结果得到5 个转基因阳性株系;组培苗抗寒试验结果表明, 相同低温(–4 和–8 ℃)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均比对照表现出较高的成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转 基因株系REC 与MDA 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植株;转基因植株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比未转基因对照 低2.13 ℃。试验结果表明导入的AmEBP1 基因提高了‘大果’杏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14.
四种园林树木抗寒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以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和山桐子幼树1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冷冻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钾离子(K+ ) 相对渗出率, 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树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 ) , 并通过苗木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山桐子、复叶槭、流苏和灯台树4种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和K+相对渗出率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上升, 其枝条的LT50分别为- 11.5℃、- 24.9℃、- 20.7℃和- 29.8℃; 其抗寒性顺序依次为: 灯台树>复叶槭>流苏>山桐子, 与枝条恢复生长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6个不同花色的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品种为试材,通过田间鉴定与测定冬季自然降温过程中叶片相对电导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的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其在自然降温过程中的耐寒性,并测定叶片中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自然低温期6个品种寒害指数范围为1.20 ~ 3.65,半致死温度(LT50)范围为﹣13.81 ~﹣5.73 ℃。耐寒性强的品种为‘Cherry Falls’和‘Bedtime Story’,其次为‘Brown Lasso’和‘Black Swan’,耐寒性弱的为‘China Dragon’和‘Caligula’。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德国鸢尾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温度的下降而降低,下降幅度为1.46 ~ 6.51℃不等,并且叶片相对电导率随温度降低呈“S”型上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莲雾不同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抗冷适应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叶片和成熟枝条为试材,应用电导法测定莲雾在不同低温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配合Logistic方程求出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评价6个莲雾种在不同降温时期的抗冷性,及同一时期不同部位的抗冷性,并结合露地栽培越冬表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过程中,6个莲雾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均随气温的下降而不断降低,但下降幅度因种而异,1.69~2.97℃不等。6个种抗冷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水蒲桃>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青色种>印度红。2 a生枝条的抗冷力最强,明显比叶片耐冷。冬季越冬表现与1月半致死温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半致死温度可作为莲雾抗冷性评价的一个可靠指标。长时间低温加上霜冻,使露地栽培本地种、粉红种、紫红种的叶片和部分嫩梢受冷害,而印度红、青色种不能越冬成活。  相似文献   

17.
核桃属4 树种展叶期抗寒性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景花  王红霞  高仪  张志华 《园艺学报》2012,39(12):2439-2446
 以普通核桃(Juglans regia L.)、核桃楸(J. mandshurica Maxim.)、河北核桃(J. hopeiensis Hu)和黑核桃(J. nigra L.)4种核桃属植物的20份种质展叶期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导法并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其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了LT50与叶片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核桃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均呈上升趋势;供试核桃种质间的抗寒性差异较大,低温半致死温度在–8 ~ 2 ℃之间,在黑核桃、核桃楸及普通核桃中均有抗寒性强的种质资源。利用略高于大部分核桃种质LT50的温度(0 ℃或–3 ℃)处理叶片,其相对电导率与低温半致死温度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而且相关系数高,此温度下处理12 h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以及叶片的LT50均可作为鉴定展叶期核桃种质抗寒性强弱的物理指标。核桃属不同种间的叶片结构类似,但各有特点。栅栏组织厚度和叶片总厚度与其LT50之间均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可作为核桃叶片抗寒性鉴定的形态结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