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研究近交对大菱鲆体尺生长的动态影响,构建了非近交和2个不同近交水平的30个家系。在生长期内,定期测量了1 082尾个体的全长、体长、头长、体宽和尾柄高等体尺性状。选择三阶勒让德(Legendre)多项式为子模型,采用随机回归模型估计了这些体尺性状的遗传参数。考虑近交和不考虑近交作为固定效应的随机回归分析表明:近交显著地提高了所有体尺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与远交组相比,近交导致了体尺性状不同程度的衰退,但衰退程度在2个近交组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5个体尺性状之中,全长和体长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近交衰退趋势,而体宽、头长和尾柄高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趋势。与非近交组相比,全长和体长在350日龄前,近交系数0.25的个体体长性状并未出现近交衰退,反而有所提高,而近交系数为0.375的组,这2个性状表现出衰退。全长和体长的近交衰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0.25和0.375两种近交水平的群体在第400和第650生长日之间对体长的生长曲线几乎没有影响。在整个测量周期内,近交水平对尾柄高的生长曲线的影响几乎没有差异。而在第650生长日龄后,全长、体长和头长的近交衰退随着近交程度增加而加快。这些近交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大菱鲆配套系选育过程中亲本群体遗传纯化过程中的近交控制。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美利奴羊(军垦型)应用多变量线性模型方法,分析近交对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各主要经济性状中,遗传力高的性状近交衰退较小,遗传力中等和低的性状近交衰退较大。选择能有效地克服近交的影响,对遗传力高的性状,加强选择克服近交衰退较强。采用指数选择克服近交衰退效果较好。利用双亲亲缘系数估测后代生产性能可早期预测近交衰退。  相似文献   

3.
1.规则近交系统的近交系数及杂合体频率的变化规律在经典文献中被归结为一些世代递推公式,以此描述群体的遗传结构。这里,我们通过研究相继世代杂合体频率的变化与平衡的起始群体基因裂频率的联系,为常体的两等位基因位点,导出表达若干近交系统的杂合体频率,近交系数及近交率变化的通式。2.用本文中的公式可以简单地直接计得任一给定世代 t 的近交系数,杂合体频率及近交率,而不象经典公式需要依赖所求参数在以前世代的值。3.严密地求证了全同胞交配系统,交替型及无限型亲子交配系统的近交系数及杂合体频率的极限值。4.求得了全同胞交配系统及交替型亲子交配系统的近交率的准确极限值,它等于(2/(1+5~(1/2))~2)。5.研究了在全同胞交配系统及交替型亲子交配系统中,近交进程的精细变化。发现各世代的近交率以极限值(2/(1+5~(1/2))~2)为中心,左右摇摆,摆幅逐代减小而趋于该值。  相似文献   

4.
异交物种易发生近交衰退。为了研究濒危树种鹅掌楸天然种群的濒危机制,以鹅掌楸属树种4种人工交配类型(种间杂交、种内杂交、回交、自交)子代为材料,从表型(种子饱满度、出苗率、苗期生长量)和基因型(SSR位点)两方面分析了鹅掌楸近交衰退状况。结果表明:子代饱满度、出苗率有相同的变异趋势,种内杂交>种间杂交>回交>自交。子代苗期生长量为种间杂交>回交>种内杂交>自交。子代纯合子比率为自交>种内杂交>回交>种间杂交,表明鹅掌楸属树种近交衰退明显。同时还发现北美鹅掌楸基因杂合度高于鹅掌楸。  相似文献   

5.
利用非遗传信息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小尾寒羊种群生存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小尾寒羊的非遗传信息和微卫星多态信息,运用漩涡模型(VORTEX9.72)模拟了该品种的种群生存力。结果表明,在无交配限制、无密度制约、无近亲交配衰退、无灾害等理想条件下,小尾寒羊种群数量在未来的前30年间迅速增长,后70年间稳定的维持在接近800万只,但种群的基因杂合度略有下降,近交衰退略增加。在模拟情况下,小尾寒羊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基因杂合度较理想状态下下降了1.5%。灵敏度分析认为,过度宰杀是影响小尾寒羊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当过度宰杀的频率增倍或减半时,灵敏度指数分别为0.077和-0.234;其次是繁殖母羊的比例和羔羊的死淘率,当繁殖母羊比例增加、羔羊死淘率减少时,灵敏度指数升高;近交衰退和环境波动对种群动态的影响较小,但它们对小尾寒羊种群增长具有减缓作用。因此,适当提高繁殖母羊的比例以及减少过度宰杀等措施,会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山东省小尾寒羊种群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克氏原螯虾交配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对同性别(全雌、全雄)、异性别小龙虾在繁殖季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同性别小龙虾雄性个体之间存在交配行为,但交配过程中的交配行为、交配时间、交配频率与异性别小龙虾明显不同;同性别小龙虾雌性个体之间没有观察到有交配行为;异性别小龙虾个体之间存在典型的交配过程。  相似文献   

7.
采用Monte Carlo方法研究了群体在3种规模7种留配体制下50个世代内的近交。结果表明,最优留种最优选配是近期内控制近交最有效的留配体制。非同胞随机交配和最优选配在随机留种下均可有效地控制群体近交。而在家系等数留种下只能控制起初若干世代的近交,可控制的世代数因群体规模而异。选配增加了世代内个体近交系数的一致性,但增大了世代间近交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RNA甲基化是基因转录后水平表观修饰的主要形式,参与了众多重要的细胞学过程。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寡食性害虫,与R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功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克隆小菜蛾的RNA甲基化蛋白同源基因fl(2)d,鉴定其表达模式,并敲除该基因以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小菜蛾基因组网站查找fl(2)d基因序列,PCR扩增其蛋白质编码序列(CD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小菜蛾不同发育阶段个体以及成虫生殖腺中fl(2)d的相对表达量;运用CRISPR/Cas9结合卵的显微注射技术,对小菜蛾fl(2)d进行编辑;将fl(2)d被编辑过的成虫与野生型成虫杂交,并对其产生的后代进行近交,筛选fl(2)d突变品系;观测并比较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遗传特性、生物学参数和表型的差异,明确fl(2)d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912 bp的fl(2)d CDS,fl(2)d在雌蛹、雌成虫和卵中的表达量较高,雄成虫和雄蛹的表达量较低,幼虫期的表达量最低,成虫卵巢中表达量显著高于精巢。通过向小菜蛾的卵注射靶向fl(2)d的向导RNA(sgRNA)和Cas9蛋白的混合物,对所产生的阳性后代进行10代的单对近交筛选,获得3种杂合的移码突变品系,分别缺失了4个(Δfl(2)d213-4)、5个(Δfl(2)d213-5)和7个(Δfl(2)d214-7)碱基。在上述品系的筛选过程中,发现了6只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2只缺失5个碱基的纯合突变个体;缺失4个碱基的纯合个体成功配成了两对,近交未产卵;剩余的2只缺失4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和2只缺失5个碱基的雄性纯合个体分别与同世代的雌性杂合突变个体近交后仍未产卵。说明fl(2)d纯合突变的个体存活率极低,且可能无法产生后代。通过分析后代基因型的分离比,发现杂合突变个体近交以及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中,杂合突变个体与野生型个体的比例分别略小于2和1,说明fl(2)d杂合突变会影响小菜蛾正常的生长发育,并导致部分个体死亡。杂合突变体后代中含有突变的雌雄个体比例接近1﹕1(P<0.05),推测小菜蛾fl(2)d可能与性别决定无关。只要是有突变品系小菜蛾所参与的交配,雌成虫产卵量和卵的孵化率均显著低于野生型(P<0.01),所产的卵多数发育异常,表现为失水皱缩、不能正常孵化。通过对成虫的生殖腺进行解剖,发现在野生型雌成虫与突变体雄成虫交配后,卵巢内卵的附着量较未交配的个体明显减少;未交配的突变体雌成虫卵巢内卵的附着量亦少于野生型,而突变体雄成虫的精巢未见明显异常。部分能够孵化的杂合突变个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畸变,导致不能正常完成整个世代;另外一些杂合突变个体未见异常,可以将突变类型遗传给后代。根据上述发现,提出了基于fl(2)d的小菜蛾遗传防控模型。【结论】fl(2)d参与小菜蛾的生殖过程和胚胎发育,突变后显著影响后代种群数量,是开展小菜蛾遗传控制的理想靶标。  相似文献   

9.
从群体遗传的角度将杂种优势与近交衰退的定义进行类比,认为杂种优势应该用适合度来综合衡量。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随机交配群体3种基因型RR、Rr、rr在不同适合度下的平衡状态,揭示杂种优势是群体中复等位基因存在的先决条件。发现杂种优势通过提高杂合个体的适合度,避免淘汰不同类型的基因,从而保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群体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进化潜力;让个体意义上的适应与群体层次的适应协调一致,深化了达尔文的个体选择思想。  相似文献   

10.
作者研究了近交性对后代的经济有益性状形成的影响,以及在建立新品系及类型时利用它们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血缘程度的近交母猪与非近交公猪交配时的产仔数(10.3-10.6头)与非近交母猪的产仔数(11头)相近,非近交组比近交组高0.4-0.7头。在一月龄全窝重(泌乳力)第Ⅰ组(Ⅱ-Ⅱ近交)最低,而其他组实际一致。各组间仔猪二月龄活重没有明显不同。各组每头断奶重为20-21公斤左右。发现四月龄活重随母猪的近交程度减弱而有明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稻田福寿螺的有效防控办法,研究了不同养鸭密度、不同放养时间和放养不同品种鸭对稻田福寿螺的防控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稻田养鸭时间为40 d时,对福寿螺的平均防治效果达到93.94%;当稻田养鸭密度在6~14只/(667m2)时,鸭子对稻田福寿螺的平均防效与养鸭密度和放养时间呈正相关,且平均水稻产量随着...  相似文献   

12.
笼养川金丝猴雌性性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全事件抽样法和瞬时扫描技术,对7只5~17岁的雌性金丝猴进行为期348d,共计3745h的观察。结果表明,雌川金丝猴具爬跨行为;邀配行为有两种方式;交配时雌猴或爬伏或四肢站立;交配活动受顺位影响,优先程度可用优先指数衡量;交配后雌性行为多样化。交配频度具有波动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低丘岗地林业血防工程的实际需要,在连续2年抑螺防病林造林作业设计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低丘岗地抑螺防病林造林地自然环境特点。根据造林地坡位、坡向、土壤类型将低丘岗地抑螺防病林林地划分为4个立地条件类型,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适宜造林树种、密度、整地方式等造林技术措施,为安徽省低丘岗地抑螺防病林造林作业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圆田螺壳在镉污染中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水体直接暴露和微宇宙模拟暴露,研究了重金属镉(Cd2+)对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Chinensis)的毒性效应及其在田螺软、硬组织中的蓄积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圆田螺的5d水体直接暴露半致死浓度(LC50)为6.15mg·L-1;壳长增长率可以作为Cd2+慢性污染胁迫的有效生物标志,浓度为0.15 mg·kg-1的Cd2+刺激田螺壳增长,而浓度为1.5 mg·kg-1的Cd2+抑制田螺壳增长。中国圆田螺的壳与软组织均能够蓄积镉,并且随着暴露时间和暴露浓度的增大,重金属Cd2+的蓄积量也增大,相比之下田螺壳的蓄积更为稳定;天津中心城区主要景观水体中国圆田螺镉污染现状调查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表明,中国圆田螺的壳可以作为淡水环境镉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5.
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对异色瓢虫的交配及配后的保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完成交配时间为110.89 min,雌雄虫生殖器结合39 min后雄虫的身体开始晃动,完成一次交配雄虫晃动的总时间为75.11min,雄虫晃动的回合数为129.57个,每个晃动回合包括几个至十几个身体左右晃动的单元,晃动持续直至交配结束.交...  相似文献   

16.
郭恩棉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410-13414
[目的]探索控制捷拉邦囊螺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从受精卵产出至孵化出膜,观察捷拉邦囊螺胚胎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捷拉邦囊螺的胚胎发育过程可分为7个时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担轮幼虫期、面盘幼虫期、匍匐幼虫期和仔螺形成期。仔螺形成后从卵膜中孵化。捷拉邦囊螺属于典型的包囊幼虫发育类型。[结论]该研究可丰富腹足纲贝类的发育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进行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防治甘蓝蜗牛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对甘蓝蜗牛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施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600 g 1次,药后5 d的防效为94.96%和91.28%,高于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450 g及对照药剂6%四聚乙醛颗粒剂。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药后10 d的防效仍可高达95.04%。生产上建议在甘蓝蜗牛发生初期,每667 m2使用6%聚醛·甲萘威颗粒剂750 g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西安植物园蜗牛的发生危害及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蜗牛种群密度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植被是蜗牛在西安植物园部分园林植物上泛滥成灾的主要因素,也是唯一能够进行人为控制的因素。应用昆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方法,对蜗牛的空间分布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蜗牛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型分布,但个体之间相互排斥,其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个体,而非个体群。  相似文献   

19.
Esterase 6, a component of the seminal fluid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ales, hydrolyzes cis-vaccenyl acetate, a lipid made only by males, to cis-vaccenyl alcohol. This reaction occurs in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tract and is virtually complete within 6 hours after copulation. Both the alcohol and the acetate decrease the number of matings among pairs of virgin flies in which the female is treated topically with these substances. Although females tested 10 minutes after copulation elicit less courtship than virgin females, females tested 6 hours after copulation stimulate even less courtship if they received active esterase 6 in the seminal fluid of their respective mates. Either the alcohol or a derivative appears to be an antiaphrodisiac that decreases courtship elicited by inseminated females and thus reduces the probability of further mating. Thus the activity of the pheromone depends on a final reaction which occurs in the female, using both substrate and enzyme provided by the male.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长交促进产卵速度加快的原因,经多次试验表明:在设区范围内,交配时间越长或交配时刻越晚,产卵速度有越快的倾向。延长交配时间与延迟交配时刻之所以表现出产卵度加快的现象其实质是延迟了拆对时刻,因而在单位时间内产卵集中,原因是拆对延迟促进了卵的成熟(内因)且接近适于产卵的黄昏时分(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