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细胞过氧化物酶(POX)染色是一种鉴别急性淋巴细胞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类型的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部分单核细胞及粒系细胞中的过氧化物酶分解过氧化氢所释放的氧,将试剂中的联苯胺氧化为联苯胺蓝,后者是一种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无需酶的作用进而变成棕色化合物。50年代至今有人主张POX<3%或<5%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随着免疫技术的发展,检测手段增多,提示我们POX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对366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涂片用改良戈氏钙-钴法进行染色并作积分判断,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结果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和加速期、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NAP阳性率和积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增殖性疾病MPD、再生障碍性贫血(AA)、淋巴瘤白血病期、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多发性骨髓瘤(MM)、类白血病患者的NAP阳性率和积分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以类白血病者最高;CML急变期、嗜酸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NAP活性的特性在很多血液疾病中都可以把其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根据血细胞的形态特点,可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及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急非淋)分为若干亚型。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各有特点。近几年有较多关于这方面的报道,现将我院145例急性白血病的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0例伴11q23/MLL基因重排初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初治白血病患者中,10例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为6.4%。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M4a、M4b及M5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1例,分类不明细胞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CD33、HLA-DR表达;1例AML及CM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ALL(均为B细胞A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有CD19、HLA-DR表达;1例伴有CD56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荧光信号为23%-95%。10例中,有9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化疗,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66.7%(6/9),2例经2次诱导后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后死亡。共有6例复发,其中5例因复发死亡,生存期为4-14个月。仅1例M4a患者持续完全缓解至今,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 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伴淋系和髓系抗原混合表达,具有高白细胞、复发率高及易于髓外浸润等临床特点,为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相似文献   

5.
<正> 禽造白细胞组织增生病(罗文名:Leucoz,英文名:Leukesis,惯用名:白血病)复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不同病型的综合。禽造白细胞组织增生病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病原为病毒,急性或慢性经过,其特征是神经受害或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系统的增生过程,表现为各组织和器官有肿瘤性病变形成,存在或者缺如血液变化。关于禽造白细胞组织增生病的第一篇报告是Roloff于1868年发表的;1907年,Ma-  相似文献   

6.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的终末期可发生各种细胞类型的急性变,除最常见的急粒变外,还有急淋变、急粒单变、急单变、组织细胞变、红白变等,文献早已屡有报道,但慢粒终末期演变合并铁粒幼细胞贫血者国内外尚极少报道。  相似文献   

7.
薛玉霞 《新农村》2014,(11):22-22
苦荬菜又名苦菜,茎呈黄白色;叶片为圆状披针形,表面绿色,背面灰绿色,花鲜黄色。苦荬菜原为我国野生植物,含有丰富的钾、钙、镁、磷、钠、铁等元素,能清热、消肿、化淤解毒、凉血止血。苦荬菜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突然、死亡率高;急性型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慢性型则多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四季常发,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发生,常给养殖户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而白血病是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高度病死率。一、牛巴氏杆菌病牛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  相似文献   

9.
正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突然、死亡率高;急性型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慢性型则多表现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四季常发,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发生,常给养殖户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带来较大的损失。而白血病是牛的一种慢性肿瘤性疾病,其特征为淋巴样细胞恶性增生,进行性恶病质和高度病死率。一、牛巴氏杆菌病牛眼结膜充血、出血,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运动失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K细胞CD158受体表位封闭对自身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外周血NK细胞,以自身白血病细胞及K562细胞为靶细胞,用CCK-8试剂盒检测CD158a、CD158b单克隆抗体封闭前后NK细胞在1:1、5:1、10:1效靶比下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患者与正常人NK细胞对K562细胞均有高度杀伤活性,且随效靶比增大而增高(P<0.01).效靶比为1:1、5:1、10:1时,患者NK胞在封闭前对白血病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1.5±0.3)%、(5.6±0.8)%、(11.8±0.6)%,封闭后分别为(21.8±0.7)%、(38.6±0.9)%、(53.9±1.4)%,各效靶比组封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K细胞CD158受体表位封闭可提高NK细胞对自身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杀伤能力.  相似文献   

11.
湛江地区孕妇红细胞参数与血清铁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本地健康孕妇红细胞各参数与血清铁的水平 ,笔者自 1999年 5月至 10月对 135例健康孕妇的红细胞 4项参数以及血清铁水平进行了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与指标1999年 5月至 10月间从我院门诊作孕期保健的健康孕妇随机抽取 135例 ,年龄 2 3~ 37岁 ,平均年龄 2 9岁 ,妊娠期 2 0~2 8周 ,每例行红细胞 (RBC)、血红蛋白 (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和血清铁 (Fe艹 )水平检测。另对来本院体检的正常未孕妇 10 0例作为对照 ,两组在年龄及健康状况方面具有可比性。1.2 器材红细胞参数检…  相似文献   

12.
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原发性mdr1基因产物P-170与CD34抗原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常规分离3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然后分别进行细胞免疫化学检查,观察了细胞膜分化抗原变化和mdr1基因产物P-170反应。结论:P-170和CD34表达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对化疗抵抗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8岁,1990年4月27日第二次入院。4年前在本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I),用COP方案治疗,6周后完全缓解出院,出院后坚持化疗,定期鞘内注射MTX预防脑膜白血病。在缓解期患者无不适症状,多次复查周围血象和骨髓象均未见异常。入院前半年停用强的松,5个月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每月增长1~2kg,不爱活动。2个月前出  相似文献   

14.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患者普遍存在严重的心理负担。为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心理素质,配合治疗,提高疗效,笔者对1996~1997年在本科住院治疗的13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心理调查与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5.
毛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少见的白血病类型。1923年国外有人提出“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1958年查明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并开始用透射电镜研究白血病细胞的超微结构。1966年开始采用现名。国外至今已报道三百多例,国内至1984年巳报道20例,现将本地区收治的一例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利用镰刀菌筛选模型和肿瘤细胞筛选模型对190株分离自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的内生真菌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显示,16株内生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人肝癌细胞Hep G-2抑制率大于50%,具有细胞毒活性,其中菌株JFL3007a和BWL6045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NB4、人肝癌细胞Hep G-2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寻找其生物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4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和 40例正常人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 IL- 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 90 .0± 2 56.0 ) mg/ L vs(61 .0± 7.3) mg/ L,t=5.65 P<0 .0 0 1 ] ;1 2例完全缓解者缓解后血清 IL- 6水平较缓解前明显降低 [(80 .2±1 0 .0 ) mg/ L vs(31 0 .6± 45.0 ) mg/ L ,t=1 7.2 7P<0 .0 0 1 ]。结论 :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 IL- 6水平的变化 ,可以判断病情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的以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若不予治疗,其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主要的死亡原因是栓塞(37%)、出血(21.69/6)、继发性急性白血病(14.79/6)及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不良(2.59/6),但若对此类患者予以合理适当的治疗,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其中位生存期可达8~15年。我院近4年来应用红细胞单采术联合干扰素、放血疗法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在治疗过程中重视病人的心理指导,采取相应的护理配合,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LGLL)可分为T细胞来源(T-LGLL)和NK细胞来源,后者根据病程可再分为慢性NK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和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1])。1 病情介绍患者男,52岁,于2016-08月无诱因出现乏力、心悸、气短,偶有发热,未予治疗,于2016-09-27日就诊于廊坊市中医医院门诊,并以虚劳入院。查体:以乏力伴心悸、面色萎黄  相似文献   

20.
应用vWF标记免疫组化法观察骨髓新生血管情况及ELISA法测定血浆内皮抑素(ES)含量,研究急慢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新生血管情况及血浆血管生成拮抗因子ES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AL)和慢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微血密度(MVD)较对照组极显著增高,治疗后获缓解者骨髓MVD显著降低,且接近正常水平;AL和CML血浆ES显著高于对照组,化疗后获完全缓解(CR)的AL和CML血浆ES含量均降至正常水平。说明初诊白血病患者存在骨髓新生血管及血管生成拮抗因子ES水平的增高,白血病患者体内ES的增加很可能对机体具有一种保护作用,其含量的变化可能与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