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县自1959年以后开始应用了牛肺疫兔化弱毒菌苗。三年来应用弱毒菌苗共注射牛只100,327头。效果良好,现已基本消灭了牛肺疫的威胁。兹介绍经验如下:菌苗的制造(一)菌种:1959年使用的菌种以222代胸水菌种,在现地共接种六代(223—228)接种家兔98只,采胸水533毫升。1960年以654代胸水菌种,共接种六代,98只家兔产胸水447毫升。1961年以3—14代胸水菌种,共接种三代,57只家兔,共产胸水173.5毫升。  相似文献   

2.
我县从去冬以来,在制造兔化猪瘟弱毒湿苗时,相继发现有二次接种的家兔,产生可疑反应和无热反应。当时怀疑可能是与家兔的神经类型、体质方面有关系。如在去冬曾有一土种白色公家兔,体重4.5斤,膘情优等,体质很健康,在第一次接种产生了可疑反应,因为兔膘肥体壮,未杀,又继续饲养到今年的三月分,又进行第二次接种,产生了无热反应。当时就有意识的保留下来继续饲养,10天后又进行第三次接种,在第三次接种时,采用1:20倍稀释脾乳剂,耳静脉接种2毫升(增加一倍),结果仍是无热反  相似文献   

3.
(一)用四株猪瘟病毒感染家兔,从中选育出一株能适应于家兔同时减弱了对猪的致病力。这株猪瘟兔化毒自1954年初至1958年底已通过大耳白兔430代。家兔感染兔化毒仅发生体温反应,无其他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理变化。 (二)病毒在通过大耳白兔的过程中,家兔出现的热反应率,随通过兔体代数的增多而增高。1955年通过兔体120代,平均热反应率80%,定型热占63.75%,自80代往后,热反应率开始上升;1956年通过兔体100代,平均热反应率达92.96%,定型热占78.33%;1957年全年平均热反应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到1958年,平均热反应上升到97.97%,定型热反应占87.87%。显然较早期毒的热反应率为高。 (三)经由静脉接种,反应兔的定型热潜伏期平均为33小时。热稽留期平均为22小时左右,温差达1℃以上。轻热反应潜伏期平均为39小时左右,熱稽留期平均为18小时左右。病毒传代时,按连续每6—8小时测体温一次,就可掌握体温曲线。一般在接种病毒后,体温降达常温前后剖杀采毒。 (四)不同产地家兔接种病毒后,热反应率稍有不同,敏感的大耳白兔和长毛种兔,出现热反应率较高。 (五)兔毒经皮下、肌肉、口腔、鼻腔、静脉接种,都可使兔发生感染。不过经皮下、肌肉和口腔感染发生热反应率稍低;口腔及鼻腔接种的潜伏期,要延长到47—100小时。健康兔与感染兔同笼饲养14—15天,未发生接触感染。 (六)热反应兔的各种脏器中均有病毒。用兔滴定的毒价是:脾达10~(-5),淋巴结达10~(-4)—10~(-5),肺、胸腺达10~(-3),心肌达10~(-2),血达10~(-2),肝、肾10~(-1)—10~(-2),脑10~(-1)。无热反应兔的脏器中,也有与热反应兔相等的病毒,测定脾脏毒价也达10~(-4)—10~(-5),对猪免疫性同样好,证明兔毒确已100%感染家兔。 (七)用大耳白兔测知兔毒在反应兔体内存活期,在接种兔毒后第3—6天内,毒价维持在高峰,第7天开始降低,到第12天在兔体内已测不到病毒。 (八)感染兔在发热期內,白血球总数无变化,但出现淋巴球减少和中性白血球增多,消长时间与体温升降基本吻合,在体温恢复正常后,白血球分类比数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县猪瘟流行极广,死亡严重,自1956年以来由于大力开展预防注射工作,经过八年的坚持,猪瘟已基本消灭。在八年的制苗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共同性的问题,探讨如下:一、兔毒经过保存与兔产生热反应关系现阶段种毒对家兔感染力,主要表现在体温反应上,接种后的家兔产生体温反应,则表示猪瘟病毒在兔体内繁殖。在不同的温度下保存种毒,接种兔后,共形成的热反应曲线,有明显差异。例如1959年6月8日,用保存在22℃的冰瓶内三天后的脾种毒,接种了7只兔,其中在48小时  相似文献   

5.
猪瘟兔化弱毒(以下简称兔化毒)在兔体已传至430代,注射家兔90%以上发生热反应。注射猪反应轻微,对妊娠母猪及仔猪的生长发育皆无不良影响,其详细结果已分别发表于前两篇报告。现将有关兔化毒对猪的免疫性试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猪瘟兔化弱毒(以下简称兔化毒)在兔体已传至430代,注射家兔90%以上发生热反应。注射猪反应轻微,对妊娠母猪及仔猪的生长发育皆无不良影响,其详细结果已分别发表于前两篇报告(Ⅰ、Ⅱ)。现将兔化毒对猪的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试验经过和结果一、兔化毒对猪最小免疫量的测定及其对兔最小感染量的关系 (一)兔化毒对猪最小免疫量的测定:在种毒继代试验过程中,曾分别采取不同代  相似文献   

7.
通过检测接种后不同时期的家兔血清猪瘟抗体水平,确定了家兔猪瘟抗体检测时间为10d.监测注射不同稀释度猪瘟兔化弱毒后家兔体温反应变化,同时检测第10天家兔血清中猪瘟抗体水平.比较两项结果表明,家兔体温反应与ELISA抗体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在24组出现典型的热反应家兔中,有23组血清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两者符合率为95.83%,4组未出现典型的热反应的家兔猪瘟抗体ELISA结果比体温反应表现出更好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这一结果为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家兔效力检验ELISA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青海省牛痘大流行时,1950—1951年用兔化毒免疫牦牛后,发生一种特异的神经症状。在防疫陷于停顿急待一种疫苗作预防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试验结果:得出兔化毒在实验室接牦牛后,有61.1%发生了神经症状,免疫反应也较严重。兔化毒虽经稀释10,000倍,仍有1/2发生神经症状。山羊化兔毒接种牦牛后,有17.86%严重反应,虽经稀释至10,000倍,尚有1/2发生严重反应。用不同接种方法;口服有60%、皮内注射有13.33%发生严重反应,甚至死亡。点眼无严重反应,而只获得70%免疫力。山羊化兔毒回归家兔9代接种牦牛,有20%的严重反应,证明兔化毒与山羊化兔毒单独使用,均不能作为牦牛免疫之用。山羊化兔毒与少量抗牛瘟血清共同注射,无严重反应,32—42天后攻毒,有坚强的免疫力,可在疫区使用。绵羊化兔毒能用藏系绵羊继代,感染率可达95.2%。继代羊原血与100倍淋脾毒2毫升肌注牦牛,无严重反应,除体温反应与短期内泌乳量有所减少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并有100%的免疫力,其最小免疫量为原血10倍1毫升,淋脾毒100,000倍1毫升。免疫期已测至5年零32天,因免疫牛已尽而停顿,估计免疫力持续很久。综上所述,绵羊化兔毒较兔化毒、山羊化兔毒为优。自1953年大量应用于全省,至1956年即在全省内消灭了这一谈虎色变的急性传染病——牛瘟。从当时情况来看,这一成就在国内外都是先进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兔化猪瘟病毒LPC株,是1952年由菲律宾引进的,用台湾产家兔继代,在70代以后出现热反应,随代数的增加就更为明显,到500代以后约有95%出现典型的高温反应。除脾、肠系膜淋巴腺肿胀外,无明显的病理解剖学改变。通过家兔800代以后接种仔猪,只有3—5%仅发生轻微的热反应。在接种后第3、5、7  相似文献   

10.
牛肺疫又称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原是一种丝状枝原体。这种病对生产危害较大。为了防治该病,甘肃省兽医研究所已培育成功牛肺疫兔化藏系绵羊化弱毒菌株,并以该弱毒菌株制成冻干菌苗,为控制牛肺疫的流行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材料与方法:用怀孕母兔作毒种继代,待出现定型热反应后,除采取脾、淋外,还采其怀孕子宫角,放于另一消毒玻璃皿中。用无菌操作剪开子宫角采取其胚胎或胎儿,置于乳砵中(同一只母兔的胚胎或胎儿则混合一起)研磨,稀释至10~(-4)(每毫升加入青霉素及链霉素各500单位)。每只兔的胚胎用两只兔测毒,耳静脉注射1毫升,24小时内测温两次,以后每隔6  相似文献   

12.
兔体免疫交互实验是一种较为特异性的猪瘟诊断方法,也就是实验兔在猪瘟野毒(对兔无毒力,但具有抗原性)的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中和注入兔体内的猪瘟兔化毒对兔的毒力,然后以兔体是否出现体温反应作出判定.若实验兔出现定型热反应(猪瘟兔化苗毒力未被中和)判定为猪瘟阴性,不出现体温反应(兔化苗毒力被中和)则判定为阳性。然而这里明显地忽略了家兔在该实验中可能出现的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我们知道,不管是病毒中和反应,还是Ⅰ型变态反应,都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只不过是参与反应的抗体种类不同而已.对前者,我们认为主要是由免疫球蛋白 IgM、IgG 参与的抗原-抗体反应,后者则主要是由 IgE(近代还证明家兔乙  相似文献   

13.
在传至70代的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接种猪瘟兔化弱毒,72 h后收取细胞上清液并对处理的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分别检测第70、75、80、90、100、105代接毒细胞中病毒,观察各代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接种猪瘟兔化弱毒后20代(第90代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与正常的形态相似,但传至接毒后35代(第105代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时,细胞稍有拉长现象。各代次细胞中都有猪瘟兔化弱毒的检出。本研究为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生产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山羊化兔化猪瘟弱毒疫苗在使用和制造方面,我們提出如下几个意見,供各地参考。1.山羊的选择:为使热反应正常,必須选择健康无病,体重以25—40市斤和年龄以6—12今月的山羊为宜。接种前須隔离观察三天以上,每日早晚各測温一次,以体温波动不大的(不超过40℃)为宜。2.接种方法:接种前,須将用具和生理盐水严密消毒,俟充分冷却后使用。将反应合格的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就地制造猪瘟兎化弱毒疫苗的操作技术,提出若干体会,有参考价值。就地制苗时,应切实遵照中央农业部颁发的“猪瘟兎化弱毒疫苗制造及检驗規程”办理。因为热反应兎的肝脏含毒量很少,不适宜用于单独制苗。如果制造脾淋肝混合苗,也不应加进肝脏太多,以应用一份脾淋混合二份肝脏为宜。最好是制造二百倍稀释的脾淋苗,注射猪二毫升,或者1:100倍稀释苗,注射1毫升。这样可使一个剂量中含有至少100个最小免疫量的兎化弱毒免疫效力最确实可靠苤?就地制苗,不仅要顾到产量,更要保証质量。血液单独使用,不要摻混到脾淋里制苗,否则容易发生凝固。使用疫苗时,最要紧是必须注意設法冷藏,例如用冰瓶保存,按規程規定期限使用,才能保持疫苗活性,保証防疫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找生产中原料兔接种猪瘟兔化弱毒C株病毒后定型热比例常低于70%的原因,观察了无猪瘟病毒抗体的8个批次,共3 512只中型齐卡肉兔对猪瘟兔化弱毒C株病毒的热型反应。结果:定型热占(91.3±1.5)%,轻热(5.8±1.2)%,可疑(1.8±1.5)%,无反应(0.9±0.7)%;8个批次的试验兔,对5个毒种代次的体温反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认为,来自农村养兔户的原料兔,可能接触过猪瘟病毒,致定型热比例下降;无猪瘟抗体的中型齐卡肉兔,对不同代次的猪瘟兔化弱毒C株病毒均有良好的体温反应,可作为猪瘟弱毒疫苗(脾淋源)的原料兔。  相似文献   

17.
猪瘟兔化弱毒(HCLV)虽可在多种细胞上生长,但不产生细胞病变,这使得猪瘟疫苗的效价评价工作变得较为困难。目前,家兔热反应是HCLV病毒效价测定和CSF疫苗成品效力检验的主要方法。然而,HCLV所致的兔热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大和测定时间长等问题,迫使人们寻求新的更为快速、敏感和精确的效力检验替代方法。笔者就近年来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效检替代方法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加供应猪瘟疫苗的途径,我室試用猪瘟兎化弱毒感染鸡試测能否用于制造反应苗,現将試驗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第一次試驗:用3只柳州本地鸡,体重各2.5市斤,用本室继代的51代22号兎化猪瘟弱毒脾淋1∶10乳剂靜脉及胸肌注射各一毫升,一只对照,每日早午測溫,連續四日,体溫均在41—42.5℃,食欲无显著变化,第四日解剖,两只接种过兎化猪瘟弱毒的鸡脾脏充血肿大,脾重一只2克,一只2.3克,对照鸡脾重1.1克。第二次試驗用不同品种的7只杂种鸡,体重是1.1—1.2市斤,于9月25日用52代24号兎化猪瘟弱毒脾淋1∶10倍乳剂各胸肌注射1毫升,其中靜脉  相似文献   

19.
1猪瘟活疫苗(Ⅰ) 1.1名称:通用名,猪瘟活疫苗(Ⅰ) 1.2简介:本品系用猪瘟兔化弱毒C株接种乳兔,收获感染乳兔实质脏器制成乳剂,加适宜稳定剂,经冷冻真空干燥制成,因此又称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疫苗。每头份疫苗所含病毒稀释150倍后能引起兔体的热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9,(7):1297-1302
兔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家兔养殖业的重要传染性寄生虫病,目前,世界公认的兔球虫种类有11种,其中,穿孔艾美耳球虫(Eimeria perforans)在我国兔群的感染率最高,为35.2%;然而,国内尚未有关于其分离株致病性和免疫性的报道。本研究通过单卵囊显微挑选和无球虫兔体内传代技术,从浙江地区分离获得了1株穿孔艾美耳球虫,在此基础上,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浙江分离株与欧洲分离株在18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在99.2%以上,且在进化树上自成一小亚枝。最后,通过动物试验对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进行了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如下:以5×10~2(Ⅰ组),5×10~3(Ⅱ组),5×10~4(Ⅲ组)和5×10~5(Ⅳ组)个孢子化卵囊感染无球虫兔,在感染后4~6 d,各感染组均出现饮水、食料和排粪量明显减少,以及粪便形态干小的临床症状,其中,第Ⅲ组中的2只兔在接种后12 d出现腹泻,并在之后第13天死亡1只,死亡兔剖检十二指肠和空肠有弥散性出血点;在感染后6~12 d,各感染组兔平均体质量数值上略小于不感染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感染后5~13 d,第Ⅰ~Ⅳ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65×10~7±1.86×10~6)/只、(9.92×10~7±3.60×10~6)/只、(4.89×10~7±4.49×10~6)/只和(3.93×10~7±1.56×10~6)/只,以第Ⅱ组兔的平均排卵囊量最大,排卵囊期持续2周以上,有2个排卵囊高峰,高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第7和10~11天;免疫原性试验结果如下:第Ⅰ~Ⅴ组兔在感染接种后第14天攻毒,攻毒剂量为1×10~6个孢子化卵囊/只,攻毒后第4~6天,第Ⅲ、Ⅳ组和攻毒对照组(Ⅴ组)出现拉稀症状,其中,第Ⅲ组兔分别在攻毒后第6和7天死亡1只,攻毒后死亡率为50%;攻毒后,除第Ⅲ组外,各组兔平均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攻毒后第5~10天,第Ⅰ~Ⅴ组兔的平均排卵囊总量分别为(3.88×10~5±2.10×10~5)/只、(8.00×10~5±2.83×10~5)/只、(1.89×10~5±2.25×10~4)/只、(3.36×10~5±7.46×10~4)/只和(1.77×10~6±6.34×10~5)/只,相对于攻毒对照组,第Ⅰ~Ⅳ组兔的卵囊减少排出比率分别为78.0%,54.7%,89.3%和81.0%。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穿孔艾美耳球虫浙江分离株为致病性毒株,可导致试验兔拉稀和死亡,但免疫原性不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